【摘要】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是思政課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彌補了純理論教學單項灌輸不能實現應有教學效果的缺陷,有助于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堅定價值觀自信、規范道德行為、培養法治思維,對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有著很強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思政課 ?實踐教學 ?價值觀
【基金項目】本文系天津市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會2018年度課題《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XVIII4057)。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52-0084-02
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是大學階段系統講授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核心課程,承擔著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任務。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單向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已不能適應現代教學理念和要求,而實踐教學以學生積極參與的特點彌補了純理論教學的缺陷,成為思政課教學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環節。
一、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內涵
實踐教學作為一種與理論教學相對應的教學方式,學生由被動接受的角色轉變為主動的參與者,是提升大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思政課實踐教學就是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在教師的引導和規范下,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使學生主動思考、主動探究,鞏固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的教學方式。
思政課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是相輔相成的有機統一體。一方面,思政課理論教學是基礎,實踐教學要在扎實理論教學的前提下展開。實踐是對理論知識的鞏固和強化,想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質、良好的精神素養,相關的理論知識是必不可少的。另一方面,實踐教學是理論教學有力的拓展和補充。實踐教學可以有效地使學生將理論知識在實踐活動中加深理解并靈活運用,培養運用所學理論認識社會、觀察社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思政課實踐教學的主要模式
思政課實踐教學因其內容豐富、組織形式靈活多樣等特點,可以有很多實施模式。目前,按照實踐場所不同可劃分為校園內實踐、校園外實踐兩種模式。
校園內實踐,主要是思政課實踐教學與課程理論相結合,以課堂教學和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實踐活動。主要形式有主題研討、案例分析、主題辯論會、匯報式演講、模擬授課、模擬法庭、情景劇表演、經典名篇誦讀等。這種模式的實踐教學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專業優勢和資源,便于組織和實施,參與人員數量較多,成本低,安全風險低。
校園外實踐,主要是思政課實踐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教師帶領學生走出校園,在社會實踐中加深認識,增強體驗感和獲得感。主要形式有社會調查、志愿者服務、實地參觀訪問等。這種模式的實踐教學,學生的歡迎程度要高于校園內實踐,但組織實施的難度較大,需要更加周密的計劃安排,參與人員數量有限,成本高,安全風險高。
三、思政課實踐教學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
實踐教學作為思政課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可以有效彌補傳統理論教學教師單向灌輸、學生參與度低、教學感染力差等缺點,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增強思政課理論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引導學生學思踐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1.有助于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堅定四個自信
理想信念是人精神世界的核心,習近平總書記形象地將理想信念比作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①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大學生,更要堅定科學信仰,樹立遠大理想,將個人理想的實現融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中去,牢固樹立在黨的領導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共同理想,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覺努力學習,增強本領,做時代新人。
在實踐教學中,可以圍繞新中國成立70年或改革開放四十多年國家的發展變化,組織學生搜集整理自己家鄉發展的圖片、故事等內容,并給其他同學講述出來。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感受身邊的變化,增強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情感認同,自覺堅定信仰,忠實實踐。
2.有助于引導學生堅定價值觀自信,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是當代中國發展的精神指引,因此是我們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的內容。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對基本內容的熟識和基本內涵的清晰認識上,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變成日常行為準則,形成自覺踐行的理念,使大學生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
在實踐教學中,可以圍繞“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內容,精心選取感動中國的人物、最美人物、行業先鋒等案例進行課堂案例宣講,通過人物事跡的講述和播放視頻,使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學習的楷模和榜樣。同時組織學生在學校中進行調查,了解到目前大學生在這些方面的現實狀況以及應從哪些方面提高自律要求,促使大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有助于促進學生規范道德行為,促進知行合一
道德是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以及人自身之間關系的特殊行為規范,它可以深刻地影響人們的思想意志和行為,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進人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規范人們行為,調節社會矛盾不可缺少的一環。因此,在對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時,應在講清楚道德起源本質、功能作用、中華傳統美德、中國革命道德的主要內容及當代價值、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和原則的基礎上,著重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自覺加強道德修養,規范道德行為。
在實踐教學中,可以圍繞公民道德準則的內容,利用清明節、中秋節、重陽節等時間節點,開展緬懷先烈、孝老愛親等實踐活動,組織學生拍攝微視頻和小話劇,讓學生感受到親情、友情、責任,在情感上得到升華。還可以圍繞一些社會上的道德熱點話題,組織學生開展辯論會,在實踐活動中檢驗自身道德認知、行為的正確與否,促進知行合一。
4.有助于增強學生法治觀念,培養法治思維
法治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在全面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的進程中,大學生肩負重要責任。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僅要錘煉大學生的道德品質,還要增強大學生的法治觀念,提高法治素養。
在實踐教學中,可以通過模擬法庭,加深學生對相關法律的認知。可以通過精選民法、刑法案例宣講,組織學生拍攝微話劇等活動增強法治觀念,自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
綜上所述,思政課實踐教學是講好、講活思政課的一個重要方面,對大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我們必須深入研究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模式方法,有效地提高實踐教學效果。
注釋:
①《緊緊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2012年11月17日),《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
參考文獻:
[1]喻長志.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對策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08).
[2]王月輝.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實效性分析[J].阜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06).
[3]教育部.關于印發《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D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804/t20180424_334099.html.
作者簡介:
常睿(1981-),女,漢族,天津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