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軒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教學過程中,需要重新審視目前的教育方式,重視美感教育與人文精神的培養。在多元化的社會當中,信息數字化和大眾傳媒的發展,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教學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嘗試從教師的角度出發,結合靈活的教學方式與當代語言現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同時結合學生的自我努力、規劃與社會的實際需求,為學生以后的發展鋪平道路。
一、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教學的現狀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是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必修課,屬于高等教育文學專業不可或缺的主干課程,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是構成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的重要課程,也是學生必須要掌握的專業內容。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推進,在中華文化的傳承發揚中有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有利于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但是,隨著高科技的迅猛發展,當今世界已經進入互聯網時代,尤其是信息數字化和大眾傳媒得到廣泛普及和應用,語言創新、語義遷延以及語義再生等各種語言現象紛至沓來,這就產生了新的語境,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提出了新的要求。這種情況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既是挑戰也是機遇,需要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教學聯系實際,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從當今社會需求和實際教學要求來看,傳統的教學方式不能完全適應現代化的發展需求。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學不可避免地缺少了針對性與大眾化、普遍性與個性化。這個時候,就需要文學專業的的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跳出固有的傳統課堂教學的思維方式,轉換視角。本文試從教師、學生、社會三個方面,制定合理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學策略。
二、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教學策略
(一)從教師角度而言
從目前的形勢上看,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當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角色轉換,激發學生對古代文學作品的興趣。教師在教學上要改變以往的“滿堂灌”教學模式,摒棄沒有差別化的教學方式,探索因材施教、在課堂上與學生積極互動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成為課題教學活動的主體與互動者,這也有利于拉近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教師還需要不斷地創新教學模式,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
在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講解上,教師可以選取靈活的文本解讀方式,創新教學思路。例如,在講到李清照的《一剪梅》的時候,教師可以從詞中所表達的情感入手,進行比較教學,如通過《古詩十九首》當中《行行重行行》這樣一首思夫詩,表現不同時代女性的愛情觀與婚姻觀與自我的認知的異同。講到《紅樓夢》中賈寶玉的時候,就可以對比當代詩人顧城的“女兒國情節”。在講解莊子《逍遙游》的時候,教師也可以創設一些問題和情景,如可以引導學生圍繞莊子追求的絕對自由來進行思考,然后教師進行提問。另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對莊子的自由和顧城自由進行思考,對比這兩者自由的共性和區別,以此來培養學生的自主鑒賞能力。在講解《老殘游記》的時候,教師可以就這篇小說的敘事模式與現代小說的敘事模式相比較。在對比當中,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古代文學作品的美。在鑒賞作品的時候,教師可以試著尋找學生的興趣點,適當地加入教學中,提高學生對古代作品的興趣,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古代文學的修養。
(二)從學生角度而言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是學習的執行者。在課堂中,學生跟著教師的思路進行知識的構建。從學生角度而言,學生應該提升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接受新知識,完成學習任務,這有利于學生達到思想上的飛躍,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另外,學生可以利用課余的時間,有意識地選擇重要知識點和難點,學生之間相互探討,相互提高。學生還可將自主探討的內容與課堂上鑒賞的內容結合起來,加深理解,形成具體而深刻的認知。
(三)從社會需求角度而言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不僅是知識的學習,教師和學生還應考慮社會的需求。教師針對不同學生以后的規劃,制訂有所偏重的教學策略。另外,教師可以在自己的認知范圍內,為學生以后的規劃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其中,不少文學專業的學生將來也可能要走上教學的道路,這個時候,學生就需要拓寬自己的學術視野,為以后的古典文學作品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
隨著社會的進步,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學策略,需要結合社會的需求、學科的現狀,在大環境下,轉變視角,在實踐中,探索前行,促進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發展。教師在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需要多視角地進行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學。筆者希望本文的教學策略可以達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以此來促進課程教學工作的進一步延伸。
三、結語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重要課程之一,在教學中,教師必須清楚地認識到該課程具有的傳承發揚文化的重要功能,加強對本課程的重視。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自覺傳承、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優秀文化,讓文化更好地結合新時代,應用于中國的快速發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