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常暴利,地產多豪門。在很多人的成語字典里,“揮金如土”的近義詞是“房地產商”。
但是這兩年,行情有所改變。當2018年9月末,核心房企萬科喊出“活下去”的口號,許多人才反應過來,房企的日子不好過了。
萬科只不過是在提醒大家,中國的樓市已經開始轉向。
今年又臨近年終,現金流作為房企過年關的最核心數據指標,于是最近我們看到了這一幕:潘石屹出手570億元房產;泰禾轉讓了至少11個房地產的項目給世茂;華僑城8次轉讓股權;新城41億元甩賣了10個項目;而富力直接宣布下半年都不拿地了。就拿地而言,2019年上半年全國房產企業土地購置面積同比下降了29.4%,信號如此強烈。
整體而言,2019年房企的現金流都面臨極大的挑戰,特別是隨著樓市金融政策的收緊,房企海外融資也受到限制。有數據顯示在2019年的上半年里,就有200-300家房地產企業倒閉,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
對于行業內最好的公司,盡管市場總量萎縮,行業的平均盈利能力很弱,但依然有足夠的空間。今年行業銷售榜TOP3的碧桂園、萬科、恒大,3家房企前十月的銷售總額跨過1.54萬億元,超過不少省份一年的GDP總和。
經過一次次調控“洗禮”、頂層設計“房住不炒”、外部市場“中美貿易戰”、內部政策“土地財政”的環境變化,種種跡象表明,2019年開始,中國房地產經過了20年的市場化之路、10年的金融化之路后,已完成了拉動經濟增長歷史使命,土地融資處于被動性退出階段。
房地產的黃金周期已經結束了。
《詩經》上說:“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中國經濟周期是房地產周期。從農耕時代向資本時代過渡的一股洪流,裹挾了大多數人,沒成想的是,中國樓市可能是這其中最大的一個培訓師。

中國房地產的發展沖動,最早發端于1994年分稅制改革之后,地方政府對于財政收入的“窮則思變”。彼時,城市化沒有興起,房地產尚未市場化,大多數人還沒有房地產經濟的概念。也沒有意識到土地出讓金的巨大潛力。
到了1997年受亞洲金融風暴沖擊。地方招商引資難度增加,內地省份財政極為困難,開始想辦法謀求土地財政之路。
第二年房地產市場化改革開啟破冰之旅。
2001年加入WTO之后,中國經濟騰飛、城市化大邁步,相應帶來的投資熱度與市場需求上升,再加央行外匯占款快速增加推動的貨幣寬松,以及國有商業銀行的壯大,為房地產經濟周期奠定了基礎。
2003年《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的規定》出臺,標志著中國房地產正式啟動野馬脫韁模式。
從1998年到2008年,屬于房地產市場化的十年。
從2008到2018年,則是房地產貨幣化的十年。這十年,在寬貨幣、寬信貸的支持下,房地產的發展軌跡也從市場化之路,演變為金融化之路。
地方政府依賴于土地融資。商業銀行依賴于地產信貸,城投公司及國有房企依賴于土地及信貸資本,資管公司依賴于地產抵押之上的批發性資本,私人資本依賴于直接的樓市套利。
不過,這十年的房地產伴隨著明顯的調控周期。在2010年、2013年、2017年期間曾呈現小周期性波動。但每一次調控之后,又快速上漲,于是,那時坊間流傳流行房地產“夜壺論”。
尤其是在2016年,一線城市房價翻倍,三四線城市緊隨其后。在棚改貨幣化的驅動下,拉動經濟增長、土地融資的歷史使命進入巔峰執行狀態。
轉折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房地產跳出了“越調越漲”的邏輯,其增長趨勢發生根本性轉變——經濟去房地產化,房地產去泡沫化。
緊接著2019年是繼續收緊調控的一年。1-8月全國房地產調控367次,累計次數刷新房地產調控紀錄。中央把握整體大局、設置高壓線,要求房地產“穩字當頭”: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同時,將調控權下放給地方。推動“一城一策”、“因城施策”。
并且隨著棚改貨幣化收尾,抑制貨幣流向樓市,終結房企高周轉模式,房產稅推出倒計時,房地產的時代可能已漸行漸遠。
不過,房地產時代謝幕,并不是意味著房價下跌、投資下降,也不意味著房地產不再作為經濟支柱產業。
在現階段,房地產對中國經濟的作用基本上可以界定為“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不屬于激勵因素,屬于保障因素。保障經濟平穩,不大幅度下滑,也不希望房地產拉動整體經濟增長。
放到具體商業場景中看,由于房價變化很難預測,如果房價下跌,聯動著地價也會下跌,作為一個快周轉的模式,只要不是房價持續的下行,三年五年拉平來看,還是有穩定的利潤率,這點不需要太悲觀。
但地產企業盈利的穩定性是比較差的,波動很大,所以估值不可能太高。
在后地產時代,房地產投資在短期內或某個階段依然會維持較大規模,這是中國在當前及過渡期內維持經濟增速的一種重要策略。
因此可以預估的是,在后地產時代:
一、整體上,房價上漲動能受到抑制,上漲和下跌概率都小,以長期橫盤、小幅震蕩為主。
中央一再強調“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要求剝離房子的金融屬性,強化房子的居住屬性。
二、局部上,房價分化比較明顯,一線城市及城市核心地段價格比較穩定,但是人口凈流出的城市下降可能性大。長期來看,城市經濟和財富由人才創造,但短期來看,人口規模起到關鍵作用。城市因產業而興,人口跟著產業走。未來沒有支柱產業的城市,或者資源即將枯竭的城市,僅靠房地產的城市,都可能進入“收縮型城市”行列。
三、短期看,房地產投資規模依然會很大,依然是支撐地方經濟的中堅力量;只是房地產的使命從過去拉動增長。變成托舉經濟不下滑。
四、進入后開發時代,房企依然有很多機遇,比如寫字樓、商業、酒店度假、醫療健康、物流倉儲、教育研發,再加上政府物業、公共物業等領域可以探索。
在過去40年,中國依靠國有土地政策以及近20年的土地財政快速地建立國家信用,在向開放經濟體轉型的過程中,國民經濟需要培養新的信用資產,房地產不能再作為唯一。到了后地產時代,經濟去房地產化去的是舊產能,房地產去泡沫化去的是劣質需求,只有供給新產能、新技術、新制度,才能幫助國民經濟在全球經濟大潮中投下一個堅實的信用之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