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保險思想歷史悠久,但商業保險發展起步較晚。我國保險業70年的發展,經歷了從小到大、由弱變強的成長過程。
2018年,我國在全球保險市場中所占的份額上升至11%,已成為全球第二大保險市場。銀保監會數據顯示,2018年原保險保費收入3.8萬億元。即便市場增長放緩。但保險行業發展的基本面依然良好,未來市場潛力巨大。
新中國第一家保險公司是創立于1949年8月的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當時,它肩負著恢復生產與建設的使命。但1958年人民公社化運動開始后,國內保險業務全部停辦,整個行業開始在動蕩的政治經濟形勢中波折徘徊。
1980年,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復業重開,先后恢復財產保險和人壽保險業務,保險業迎來了10年的恢復重建進程。而整個90年代,是保險市場體系初步形成的時期。1995年我國頒布的《保險法》,標志著我國保險業開始走上法規化發展道路。這一時期,泰康、新華等保險公司相繼成立,友邦保險將壽險代理人制度引入中國,保險資金間接進入證券市場,中國保險市場規模不斷擴大,主體更加豐富,監管體系也逐步確立起來。
新世紀以來,保險業進入了躍遷式發展的全新階段。
2006年,我國第一個強制性險種一交強險出臺,第二年,政策性農業保險全面啟動。2013年,國內首家互聯網保險公司一眾安保險正式開業,掀開了互聯網保險高歌猛進的序幕。2014年人身保險費率實現全面市場化。同年,“新國十條”的出臺,更是把發展保險事業從行業意愿上升到國家意志,開始了由保險大國向保險強國轉變的新征程。
在成績的背后,我國保險業發展還面臨以下問題:
首先,中國保險業發展存在較大的區域不平衡。沿海發達省份如廣東、江蘇等原保險保費收入常年位居前列,而欠發達地區的數據卻迥然不同,部分地區壽險與財險業務發展也不平衡。
其次,我國在保費收入、保險密度、保險深度方面距離發達國家或世界平均水平仍有一定差距。這不僅表明我國保險市場發展的不充分,這也意味著行業還有著極富潛力的上升空間。
當前的保險市場,正處于改革創新求發展的轉型時期,保險業由追求粗放型的規模增長向著精細化的質量提升轉變。
銷售隊伍轉型是保險行業變革的一大亮點。當下,各大保險公司都是打造全職化、專業化、精英化的營銷隊伍,保險行業繼續向產銷分離轉變。保險行業必將淘汰一大批低水平、不具有執業能力的保險銷售從業人員。
“互聯網+保險”是大勢所趨。今年8月,國辦明確指出,“允許有實力有條件的互聯網平臺申請保險兼業代理資質”。這意味著,互聯網企業再也不用花數千萬元“買”牌照了,互聯網保險發展的“第二春”到來,保險行業將擁進更多創新元素。
險種創新層出不窮。比如,目前已經有針對帶病人群的保險,即使患有某種疾病,也可以帶病投保,填補了傳統保險的在這一群體的保障空白。未來保險業會因為新技術的出現,推動新險種的誕生。
保險業對外開放的步伐更加迅捷。今年,國家正式發文,允許外國保險集團公司投資設立保險類機構,并于2020年取消壽險公司外資持股比例不超過51%的限制。
鯰魚已來,中國的險企準備好了嗎?
近年來因“保險亂象”而起的保險強化監管,是發生在中國保險及其監管史上的一個重要歷史兩件標志性的事件,分別在不同領域正本清源,一錘定音:
在傳統保險領域,保障屬性和金融屬性的主次關系更加清晰。近來,有的保險公司將保費收取視為一種融資手段,依靠冒險投資,變成金融大鱷。受此影響,保險市場一度出現了對理財性保險的過度開發,忽視了對保障性保險的應有關注。
2018年,總資產近兩萬億元、當時全國第三大險企安邦保險集團,因原董事長涉嫌違法,公司違規經營,可能嚴重危及公司償付能力,被原中國保監會接管。這件事也給其他的保險公司敲響了警鐘:合規經營是一條紅線,被異化的萬能險再也不能被用作“金融大鱷”的短期融資工具。

在互聯網保險領域,發展與規范、創新與監管的關系被再次審視。2018年,螞蟻和信美相互聯手推出“相互保”,無需先交費即可參與,可獲100種大病保障。事后費用分攤。產品上線一個月參與人數超過2000萬人,市場關注度極高。
然而,這款“國民保險”卻在一個多月后被監管緊急叫停,最終“相互?!弊兂伞跋嗷殹保蛔种睿瑓s是天壤之別。什么是保險,相互保是不是保險,它與網絡互助是什么關系?對這些問題的深入討論,都促進著保險行業發展更加理性。
2018年,保監會和銀監會正式合并,組建成為新的監管機構一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銀保監會的成立標志著更加完善的現代金融監管框架的形成。保險姓倮、防范風險、強化監管依然是國內保險行業的主旋律。
當前,以大數據、人工智能、云平臺、區塊鏈為代表的金融科技風潮漸起,推動保險行業穩步邁入智慧化時代??萍祭顺睂π实奶嵘?、流程的改進、商業模式的重構,都讓保險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新科技應用在保險市場的優勢有二:一是削減成本、創新險種,二是更有力的風控。
新技術不僅通過擺脫“人海戰術”降低了成本,也為傳統保險注入了活力,改變了傳統保險呆板、產品千篇一律的狀況,讓保險更有溫度、更加個性化。
比如IBM正在探索的AI動態定價策略,一改傳統保險“一刀切”的定價,智能定價能夠針對單獨個體量身定制差異化的價格,提高產品的透明度,讓保險銷售快捷而簡單。
從風控的角度來說,業內機構正探索建立“智能風控”平臺,通過研發涵蓋多險種的智能化反欺詐系統,為保險業欺詐風險的識別和預警監測提供支持,用技術為保險行業保駕護航。
但新技術也給保險行業帶來更多的挑戰,甚至可能會顛覆整個行業的商業模式。
傳統保險公司有兩個核心競爭力:大數據和建模水平。在這個維度上,人工智能和傳統險企的精算師相比。將展現出碾壓后者的優勢,進而改寫行業的底層邏輯。
總之,對科技的吸收和轉化能力已成為保險公司發展的關鍵舉措。在數字化大潮席卷保險業的當下,變革和創新正在影響保險全價值鏈。
在新思路、新技術的加持下,當下的市場正在保險文化的營造和孕育上做加法,在保險服務的專業和效率上做乘法。保險業是一個充滿溫度的行業。相信這所有的堅守和認知,都將在機遇和挑戰中變得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