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下,部分青年將極端情緒作為標榜個性的標簽,同時極端厭惡精英和權威,呈現出民粹主義現象。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圍繞共青團工作發(fā)表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為合理發(fā)揮共青團職能,預防青年民粹主義現象提供了借鑒。在習近平青年觀指導下,共青團應主動適應大學生群體的思想特點,以培養(yǎng)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為己任,培育青年理性思維方式;以擬態(tài)空間為陣地,引導青年的實踐行為。及時預防青年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出現的民粹主義現象,將引導青年、服務青年工作落到實處。
【關鍵詞】青年民粹主義 ?青年觀 ?預防
【基金項目】2018年度全國學校共青團研究課題重點課題“新時代高校共青團對青年網絡民粹主義傾向的預防性研究”(2018ZD187);2017年度廣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高校團委對大學生民粹主義傾向的干預性研究”(2017LSZ020)。
【中圖分類號】D4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47-0182-02
青年觀是引導青年工作有序開展的指南。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工作會議、座談會、高校考察時談到青年觀。新形勢下,“總書記關于青少年和共青團工作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指明了當代青年的歷史使命和成長道路。”[1]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團的十八大,“7·2”重要講話等活動中,總書記提出共青團組織應加強馬克思主義主旋律在青年人中的影響力等青年觀論述,成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于青年工作中的豐富體現。在習近平青年觀指導下,共青團應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具,認清青年民粹主義本質,加強對民粹主義問題的監(jiān)控與引導,達到預防的目標。
一、青年民粹主義現象界定
“民粹主義是一種政治哲學或政治語言”[2]其對精英持反對態(tài)度,核心思想表現為夸大“人民”權利,相信“‘人民本身就能根據本性及外部自然條件,制訂出科學合理方案。”[3]“國內民粹主義曾與各種思潮交錯混雜,尤其是與傳統(tǒng)平均主義思潮的融合,對近現代中國產生過較大的負面影響。”[4]民粹主義出現之初就與政治、革命有著密切聯系,“在1875年《論俄國的社會問題》中,馬克思和恩格斯曾明確地論及俄國民粹主義問題”。[5]
青年民粹主義現象指青年接受民粹主義,并參與民粹性活動的現象。當前,“民粹主義在高校大學生群體性事件中有愈發(fā)壯大的趨勢”。[6]在西歐社會則更為普遍,由于近年來西歐多國大力削減社會福利,使就業(yè)困難的青年難于享受失業(yè)福利,他們用極端方式宣泄不滿與怨恨,“許多人甚至成為了西歐右翼民粹主義的擁護者”。[7]
二、習近平青年觀的核心內涵
習總書記圍繞青年與共青團工作提出的講話、精神、批示等蘊含著豐富的青年觀思想,他鼓勵青年人樹立崇高信仰,努力實現中國夢,加強馬克思主義主旋律在青年人中的感召力。不斷發(fā)展中的習近平青年觀表現在三方面:
(一)青年的責任使命觀
青年決定著國家前途與民族希望。習總書記的青年責任使命觀從青年背負的責任,新時代賦予青年的使命兩個方面進行了闡釋,從理論高度指明新時期青年責任與使命。總書記將責任使命觀融入民族偉大復興的觀念傳遞給青年,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有志青年接續(xù)奮斗。更通過對青年使命觀的解讀向青年傳遞了使命為何的自我思索。
(二)青年的思想實踐觀
習總書記的青年思想實踐觀是青年人思想與行動互相關聯、彼此依托的完整體系,涵蓋了青年堅守理想信念、進行創(chuàng)新探索的基本內容。習總書記曾囑托青年:“青年要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自己的基本遵循。”[8]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師生教學和學習緊密聯系起來,引導廣大師生做社會主義思想的堅定信仰者、主動傳播者、積極踐行者。
(三)青年的成長成才觀
成長是成才的基礎,青年身心的健康決定著未來能否成才。習總書記的青年成長成才觀為青年茁壯成長樹立了標桿,它不僅解答了青年對如何才能成才的疑問,更指明了青年的努力方向。總書記認為,少年強、青年強則中國強,強包括思想品德、學習成績、創(chuàng)新能力等。此外,在樹立遠大成才理想的問題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青年最重要的志向應與祖國和人民相聯系,這是志向的底盤,更是脊梁。
三、如何以習近平青年觀強化共青團對青年民粹主義現象的預防
共青團是先進青年的群團組織,肩負著引導青年思想的使命。習總書記曾勉勵共青團干部,指出共青團作為黨和政府聯系青年的橋梁和紐帶,必須密切聯系青年、有效吸引青年、廣泛團結青年,把青年凝聚在黨的周圍。各級團組織應以習總書記的青年觀為導向,主動順應時代特點,轉變工作方式,聚焦關鍵問題,掌握科學工具,化挑戰(zhàn)為機遇。
(一)以政治性引導組織生活
青年民粹主義行為與原生家庭、校園環(huán)境、媒體信息等因素密不可分。“民粹主義容易演變成沖擊民主法治的負面因素,破壞社會安定、損害人民利益”。[9]因此應做到:第一、重心下沉,構建暢通的溝通渠道。社會焦點事件通常有突發(fā)性特點,政府宣傳部門,往往不便參與青年人好奇的話題,“共青團作為黨政部門與青年學生之間的紐帶,應主動發(fā)揮貼近青年的特點。”[10]第二、培養(yǎng)信念,推進“青馬”工程建設。鄧小平同志曾指出:“群眾從事實上感覺到黨和社會主義好……共產主義思想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才會有效”。[11]“青年較易受與自身經歷相似的朋輩影響,這些人既起到榜樣的作用,又能夠有效對一般青年進行思想引領”。[12]第三、解決實際,有效服務青年。“目前,全國高校中困難大學生約占在校大學生25%,西部高校由于生源等原因,這個比例還要高些,基本情況可以概括為基數大,數量多”。[13]團組織可為貧困學生提供助學機會,引導青年轉變就業(yè)觀念,樹立正確就業(yè)觀和擇業(yè)觀的同時,也應通過引入“校園招聘”“SYB”培訓,利用好“西部計劃”、就業(yè)輔導活動等幫助青年拓展就業(yè)空間。
(二)以創(chuàng)新性搭建媒體平臺
新媒體已成為青年常用工具,提升青年群體媒體素養(yǎng),加強網絡管理是預防青年民粹主義現象的必由之路。習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提出:“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利用網絡鼓吹推翻國家政權,煽動宗教極端主義,宣揚民族分裂思想,教唆暴力恐怖活動,這樣的行為要堅決制止和打擊,決不能任其大行其道”。[14]共青團在持續(xù)完善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的同時,亦應嘗試整合媒體資源,以“智慧團建”“第二課堂成績單”為重點,打造“互聯網+共青團”新格局。此外,共青團應繼續(xù)創(chuàng)新,充當新媒體的“領行者”。青年之聲互動社交平臺,青年之家云平臺等新媒體近一步拉近了團組織與青年的距離。通過公眾號的關注數、參與量等數據,能直觀了解青年興趣,還可通過大數據記錄,建立青年人的數字檔案,此舉不僅可以引導青年學生有序參與網絡活動,加強信息的防范和監(jiān)管,遏制不良信息的傳播,還能定制化推送信息,實施有效引導;而通過網絡直播、VR虛擬現實等,還能培養(yǎng)青年群體中的意見領袖,確保正面輿論地位,以實行網絡評論員制度,關注青年的思想動態(tài),及時釋疑解惑,營造清朗網絡空間。
(三)以文化性構建符號語言
馬克思認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15]爆發(fā)于世界各地的青年顏色革命,無一例外都是意識形態(tài)領域出了問題。習總書記認為:“對世界形勢發(fā)展變化,對世界上出現的新事物新情況,我們要加強宣傳報道……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16]共青團是極具符號性文化特點的群團組織,團徽、團章、團歌、團員證等都是極具團組織榮譽性的符號。“但組織性質要求共青團不能只在局部開展工作,還要在現實性關系空間內采取行動。共青團參與文化建設更應著眼于“青年的生存方式和活動方式上,而不僅僅是作為文化形式的符號呈現上”。[17]首先,青年符號文化應具有典型性。共青團應聚焦青年人的關注點、提煉符號,更好地培養(yǎng)青年對組織的歸屬感。其次,青年符號應具有互動性。新時期共青團可嘗試涉足青年喜歡的領域,打造特色活動。此外,還可嘗試組織有共青團符號的運動隊、樂隊,打造正能量“網紅”,在青年人感興趣的電子競技、自媒體公益運動領域通過贊助具有共青團符號的比賽服裝、自媒體運動捐助款項等方式強化青年人對共青團的榮譽感。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青少年和共青團工作論述摘編[M].北京:中共中央出版社,2017:1.
[2]陳偉球.當代媒介文化民粹化傾向研究[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6:1.
[3]中共中央馬列著作編譯局國際共運史研究室編譯.俄國民粹派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1.
[4]常曉春.淺析毛澤東對俄國民粹主義的超越[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1:21.
[5]Haruki Wada.Marx, Marxism and the Agrarian Question:ⅡMarx and Revolutionary Russia[J].History Workshop Journal,1981(1):129-150.
[6]譚毅.警惕中國群體性事件中青少年的民粹化[J].當代青年研究,2015(6):5-10.
[7]張莉.西歐民主制度的幽靈——右翼民粹主義政黨研究[M].北京:全國百家出版社,2011:179.
[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14年5月4日)[A].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C].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6.
[9]蔣德海.莫把民粹當民主[N].人民日報,2016年10月17日16 版.
[10]王瑞紅.從網絡流行語看當代青年亞文化中的犬儒主義和民粹傾向[J].上海黨史與黨建,2015(6):38-40.
[1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文選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144.
[12]王少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探析與路徑選擇[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0(4):11-13.
[13]張明珠.充分發(fā)揮共青團組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9):110-112.
[14]習近平.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Z].新華社北京4月25日電.[EB/OL].http://news.xin huanet.com/newmedia/2016-04/26/c_135312437.htm,2016-04-26.
[15]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18頁.
[16]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6:36.
[17]鄭長忠.在整合多元中實現對青年的價值引領——文化建設中的共青團角色[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2(4):7-13.
作者簡介:
劉明皞(1986-),男,漢族,山東德州人,助理研究員,湖北大學博士研究生,柳州城市職業(yè)學院團委書記,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