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鈺,雍太文,王小春
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
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集高效輪作、綠色增收、提質增效三位一體,實現了基礎理論研究、應用技術(機具)和示范推廣的有機結合,為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調整、耕地輪作休耕制度改革和拓展大豆生產途徑提供了新的模式和新的選擇。
和常規技術相比,該技術具有高產出、可持續、機械化、低風險等優勢,應用該技術的主產作物產量(如玉米、馬鈴薯)與原單作產量水平相當,還新增套作大豆130~150kg/667m2,間作大豆110~130kg/667m2,土地當量比套作可達1.8以上,光能利用率3%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20%~30%,每667m2增收節支400~600元;同時利用大豆根瘤固氮,機械滅茬還田與免耕直播等方式達到改善土壤團粒結構、提高土壤有機質和增加土壤肥力的效果。
選配良種,大豆選用耐陰抗倒高產品種,如南豆25、齊黃34、中黃39、石豆936。
寬窄行種植,共生作物玉米(馬鈴薯等)寬行長江流域1.6~1.8m,西北及黃淮海2~2.2m,窄行0.4m,寬行內種3行或4行大豆(窄行35cm或30cm),共生作物(玉米、馬鈴薯等)與大豆間距60cm。
大豆單粒穴播,株距10~12cm,共生作物根據當地種植習慣保密縮株,如玉米株距縮小為12~14cm。
共生作物按凈作施肥標準施肥,或施用等N量的控釋肥,大豆施用生物菌肥(土力根,折氮量1.12kg/667m2)或根瘤菌拌種,并在分枝期或初花期用5%的烯效唑可濕性粉劑噴施莖葉實施控旺。
玉米—大豆模式長江流域選擇2BYFSF-3型,黃淮海地區選擇2BYFSF-5、2BYFSF-6型帶狀復合種植專用施肥播種機實施播種,其他模式則選用當地配套機型。
大豆用GY4D-2聯合收獲機收獲脫粒和秸稈還田,共生作物則利用當地現有配套機型,如玉米用4YZ-2A型自走式聯合收獲機和4YZP-2L型履帶式收獲機實施收穗。
播后苗前用96%精異丙甲草胺乳油(金都爾)封閉除草,苗后莖葉定向除草(通過物理隔簾將玉米、大豆隔開施藥)。
理化誘抗技術與化學防治相結合,用可降解色板(黃、藍、紫色)誘殺蚜蟲,用單波段LED殺蟲燈+性誘劑誘芯裝置誘殺斜紋夜蛾、桃柱螟等。
適宜于長江流域多熟制地區,黃淮海夏玉米及西北春玉米產區。
品種選擇時注意與共生作物間的協調性,共生玉米品種不宜株型分散和高大;播種前需調試播種機的開溝深度、用種量、用肥量和培訓農機手,確保一播全苗;如果封閉除草效果不佳,應及時采取莖葉除草,注意使用物理隔簾定向噴霧;注意防控根腐病、斜紋夜蛾等病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