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濱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大環境發生了極其巨大的變化。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為順應時代的發展需求,就必須要不斷完善基礎服務設施的建設,以充實公共服務機制。氣象服務作為新時代公共服務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對其進行準確預測是保障人們便利出行與生產生活的最關鍵環節,也是人們生活中最至關重要的需要。尤其是對于災害的防治面前,當氣象能準確預測自然災害的發生時,就能使人們及時加以預防并減少災害所帶來的嚴重損失。因此氣象科技服務的建設,尤其是在防災減災系統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就是在此背景下,從科技服務的角度,對我國的氣象防災減災系統進行看相應的探究,并分別探討了其建設內容、意義、原則,并對其未來發展做出了展望,以期能對我國的氣象服務工作有所助益。
關鍵詞:科技服務;氣象服務;防災減災系統;建設
引言:
我國的氣象服務研究起步較晚,發展至今也只有幾十年的實踐。較之于國外先進的氣象服務技術,我國在氣象服務上,不論是其產品數量,還是此服務內容的開展于使用方式,都與先進發達國家的領先水平存在較大的差距。隨著時代的發展,氣象科技服務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尤其是在對一些重大災害進行提前預測,并告知相關部門及人員進行提前預防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應當在對其不斷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先進的科學技術,在遵循相應原則的前提下,逐漸完善對氣象服務系統的建設。
1 氣象防災減災系統的具體建設內容
在建設氣象防災減災系統時,通常主要圍繞以下幾點內容展開建設:①氣象預報系統;②信息發布系統;③追蹤服務系統;④信息情報收集系統;⑤災后評估系統等。這五項基本內容的建設互相協調,緊密配合且缺一不可,從而共同構成完善的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并不斷完善為我國的公共服務內容而努力。對此整體系統而言,為確保其系統運行的完整性,應當在建設環節中始終堅持應當以對氣象預報的精準預測及報告為前提,并在此基礎上將所獲取的信息及時進行匯總并發布,當信息得到發布之后還應當做好對相關信息的追蹤與情報收集工作,并最終綜合所獲得的信息內容對所預報的災害進行詳細的評估,以挖掘此次預報過程中的不足與漏洞之處,并及時予以完善。只有在這幾項組成系統的共同配合與統一協調下,才能實現整個服務體系的良好運作。
對于我國的氣象防災減災系統而言,為適應時代的需求,我國也開始了對此系統的建設。但是由于相關建設意識上的不足,我國的氣象防災減災系統仍舊存在一些不完善之處。如雖然對此系統中的各個組成子系統都進行了建立,但是在實際運作過程中卻缺乏對某些環節運作工作的重視。如在我國多數地區都只重視對氣象信息的預測以及及時進行發布,而其發布之后的追蹤與災害評估工作去而幾位缺乏,并且這些子系統本身在建設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從而導致系統的整體運行經常出現問題,并最終給我國的防災減災工作的質量產生一定影響,也限制了我國氣象防災減災系統的發展。因為氣象災害本身在變化上就具有極強的可變性,只有在對其信息進行充分掌握并及時追蹤的基礎上,通過對這些信息內容進行完善的事后分析才能最終總結出災害的變化規律,并為之后的災害防治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減少氣象災害帶來的經濟損失,從而進一步保障了社會的安定與團結。
2 建設氣象防災減災系統的意義
在氣象行業中,為公眾提供準確的氣象科技服務對人們的生產及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充分滿足了社會在氣象預知上的特殊需求。而氣象科技服務的發展,也拓寬了我國氣象服務的領域,并進一步推動了氣象服務乃至氣象行業的整體發展。首先對于氣象防災減災系統而言,其就是在以氣象服務為中心的基礎上,通過將信息技術與管理知識充分融入服務內容中并在實踐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先進的管理系統。此系統的建設目的就是為了使氣象信息服務的優勢得到更進一步的發揮,并且還通過借鑒一些先進的運營方法,實現為公眾提供更加精準的氣象服務,并最終實現對不同人群的自動化精準信息服務,從而最終在以最小運營成本的基礎上獲得更多的經濟收益。其次,自WTO以來,多種國外先進的商業氣象服務機構已經開始涉足我國的氣象行業,并給我國的氣象服務組織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由于我國的氣象服務本身就起步較晚,不論是在技術水平還是在發展規模上都與發達國家的先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雖然國外先進水平的進駐對我國的氣象服務的發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但其所產生的市場沖擊無疑也是十分巨大的,并給我國的氣象行業敲響了警鐘。因此有必要建立起完善的氣象防災減災系統,以提升我國氣象行業對抗市場競爭的核心能力。
3 建設氣象防災減災系統的相應原則與途徑
在進行對氣象防災減災系統建設的過程中應當始終要堅持遵循如下原則,只有在這些原則的技術上不斷推動對系統的文建設,并最終搭建出更加完善的內外交流平臺的基礎上才能使我國的氣象服務更加具備科技水平,也更能實現氣象服務的科技服務化。
首先,此系統在建成之后應當不僅僅能對氣象服務工作的相關內容實現精準檢測,還能賭氣服務成效也能及時進行追蹤檢測。此外,在系統的運行過程中還能實現對氣象市場動向的準確把握,從而在此基礎上分析出相關客戶群體的具體潛在需求,并最終結合此需求內容在對系統進行不斷優化的基礎上設置出更加適當的內容以獲得更多客戶群體的滿意。
其次,作為一種特殊的應急系統,氣象防災建在系統有別于常見的災害應急體系,其在建立過程中要更加重視科技層面的服務,并且其在上社會功能實現上所扮演的角色也始終為信息的處理與傳輸者,即時刻將所獲取到的信息進行匯總分析,并通過相應的處理及時將其進行定向的反饋及匯報。
再則,較之社會上存在的其他防災減災系統,此系統在建設理念上本身就存在極大的不同。因為此系統本身就具備趨利及避害的雙重功能。在系統的運行過程中,通過對災害信息進行提前預測及預警,并對災難發生后及時開展災后的處理工作以及時獲取到更多的災后信息,為其災后的分析工作匯總分析數據并最終實現對災害發生情況的預測及控制。此外,還能根據所獲取的信息數據及時協助相關部門實現對先關氣象資源的調度以適應或減緩不同氣候的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并最終確保社會的平穩發展。
最后,在建立此項系統時,還應重視對災害事后的情報收集以及對用戶需求的實時服務等機制的建立。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實現對更多有利信息的收集并服務于信息的傳遞工作,從而最終使我國的氣象預測的準確率也得到進一步提升。
4 結束語
綜上,鑒于氣象防災減災系統對于社會發展及國家長治久安工作的重要性,相關部門以研發機構一定要充分重視對系統的研究與建設。同時,還應當為切實保障系統的穩定運行,還應對其所相關的制度與管理內容的建設上也積極努力。不僅要號召全民都參與到此系統的建設中來,還應切實提高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實現對此系統的完善構建,并使之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并充分融合,逐步搭建出更加完善的公共防災體系。
參考文獻:
[1]馬燕. 巨野縣農村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情況及發展對策[J]. 現代農業科技, 2016(20):203-203.
[2]黃高平, 王甲生, 程東兵,等. 基于城市暴雨內澇的氣象服務對策研究——以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池州為例[J]. 科技與創新, 2017(19):1-5.
[3]王鵬, 蘇曉力, 王建云,等. 云南省氣象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現狀與分析研究[J]. 云南科技管理, 2016, 29(4):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