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運玲 王萍 孫經興 于強
摘要:目的:文通過分析人口老齡化的狀態和特征,對養老體系建設作一些探討,提高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及生存質量水平,提升養老機構的競爭力.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養老;建設研究
根據1956年聯合國《人口老齡化及其社會經濟后果》確定的劃分標準,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占總人口比例超過7%時,則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當前,我國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已初步形成,但仍存在社會化服務供給不足、農村養老難、醫養結合落地難、資金籌措難、人才供給不足等問題。
關于養老這個話題也是受到社會眾多人的關注,我國針對這樣的想象也出臺了相應的政策。不過體系目前剛剛創立還在完善階段,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已初步形成,但仍存在社會化服務供給不足、農村養老難、醫養結合落地難、資金籌措難、人才供給不足等問題。所以人口老齡化養老體系建設勢在必行。
居家和社區養老成為未來主要發展方向。“十三五”規劃綱要指出,要“建設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從“機構為支撐”到“機構為補充”,顯示出在養老服務體系中,居家和社區養老逐漸成為主要發展方向。政府對養老服務業的責任明確為保基本、兜底線、建機制。保基本: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基本醫療、基本照護;兜底線:完善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助等制度和公益慈善事業的有效銜接;建機制:建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發揮市場作用,實現政府職能轉變,監管、培育、扶持、引導市場。積極探索農村養老模式。建“頤養之家”,能有效緩解的許多家庭的養老負擔,對于養老經費少、購買力低情況下的養老服務具有借鑒意義。互助養老在實踐中積累經驗。當前,家庭養老功能持續弱化,社會化養老體系尚未完全建立,“以老助老”“以老養老”“抱團養老”的互助養老逐漸得到發展。
亟待解決的問題
社會化養老服務供給不充分。相對低齡、較有活力的老人缺乏社會參與途徑,老年人口紅利未開發;社區和居家養老服務機構少,養老房地產化經營傾向明顯;社區養老服務供給能力薄弱,主要由物業和居委會承擔,服務滿意度低;一些公辦機構同時具有政府社會職能和市場創收功能,導致公共福利分配不公;長期照料服務系統不健全,費用來源和可持續性難保證;適老環境建設理念和意識缺位,建設規范和標準有待完善。
體系建設不平衡,農村養老難。農村老年人缺乏充足的養老資金儲備,農村養老事業尚未建起財政投入穩定增長機制。互助養老模式規章制度不健全,矛盾糾紛處理、責任事故風險承擔等事務難協調。
跨部門協作格局未形成,醫養結合政策落地實施難。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涉及多個部門,協調效率較低。醫養服務邊界不清,監管標準尚未細化,收費標準不明,老人在醫療和養老系統間難以順利轉接,醫院、護理院、養老機構、社區和居家之間缺乏互聯互通的服務網絡
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政策建議
在供給側,要增加養老服務機構數量、優化養老服務結構;在需求側,完善養老保障制度和醫療保障制度,提高老年人購買力。
創造老年人口紅利,樹立積極老齡化理念。構建老年人社會參與支持系統,樹立積極老齡化理念。樹立老年人是社會財富的理念,挖掘老年人潛力。樹立自己是健康第一責任人的觀念,提前為老年做好經濟儲備。構建老年人參與社會活動的支持系統。鼓勵高端人才退休后再就業,對老年人創業給予資金、稅收減免支持。建立老年人才市場,提供咨詢、顧問、檔案管理、培訓師等工作崗位。倡導和完善互助養老服務模式,將互助養老納入民政部門工作范圍。
加強社區養老服務供給。優化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體系,完善托老所、日間照料中心基礎設施,允許有資質的養老服務機構進入社區提供服務,建立服務標準,進行價格監管;實施“互聯網+智慧養老工程”,建立醫療、養老、康復、臨終關懷無縫銜接的養老服務信息系統,實現服務供需對接,實現服務質量標準量化和評價聯網;推動適老環境建設法制化,完善規范和標準體系。
加強機構組織協調,大力推動醫養結合。加強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發改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部委與養老相關職能的協調配合能力,管好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專項財政撥款;完善醫養結合制度,促進政策落地,建立分級轉診的整合照料體系和服務綠色通道,建立老年健康評估系統和方法、“醫養結合”監管機制、行業規范和服務評估機制,建立退出機制和第三方評估機制。
完善農村養老服務制度,縮小城鄉差距。省市縣鄉財政、社會捐助、個人共同分擔養老服務費用,引導家庭提前做好養老儲備;加強孝道文化宣傳;鼓勵慈善組織關注農村社會養老問題,建立農村社會養老志愿者服務體系和互助養老組織。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高服務質量。提高綜合素質,健全職業體系,與養老服務業發達國家或地區開展教育培訓合作,增加養老行業就業,增加健康風險評估師、社會福祉咨詢師、老年康復師、適老改造師等崗位;建立養老服務人才信息平臺和信用評價體系,建立服務標準,建設養老專業人才數據庫;提升養老護理人員社會地位,扶持人工智能護理機器人產業,降低從業人員勞動強度。
多元主體責任共擔,解決養老服務資金難。對欠發達地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實施補貼政策;優化財政資金補貼結構,按機構服務類型給予補貼;吸引民間資本,鼓勵企業利用存量或閑置用房開展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政府購買主要投向社區養老服務領域。
創新點
一是提出人口老齡化養老體系建設研究的論題。本文最大的貢獻在于從研究角度方面開拓了人口老齡化養老體系建設研究的新領域,豐富老年社會福利理論的研究內容。本文同通過系統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人口老齡化養老體系建設的問題,這是一個新的針對老年人的社會保障模式。
二是加深人口老齡化養老體系建設的認識。加強對建立和完善醫養結合背景下老齡化養老新模式的重視程度。本文系統地研究了建立完善人口老齡化養老體系建設新模式的必要性,為針對老年人尤其是養老機構中的老年人的醫療保障,建立更有效更有針對性的措施提供正確的理論支持,使政府相關部門對這一領域的認識將更深入。
三是提出人口老齡化養老體系建設的措施。本文將通過對以上問題的研究,探索成立人口老齡化養老體系建設的必要性以及存在的問題,面臨的困難,并且提出相關的對策和建議,希望能夠引起社會各界對這一領域的認識,政府部門盡快制定和實施相關的政策及措施,以期能夠為實現“老有所養和老有所醫”的目標做出貢獻。
*注:本論文是為《人口老齡化養老體系建設研究》19-by-120 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