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麗紅
一、刑罰變更執行中腐敗問題的引出
2014年“張海案”引起了司法界巨大得轟動,犯人張海通過虛假立功進行減刑,該案涉及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竟多達十余人。通過相關資料的查閱,不難發現,司法實踐中枉法進行減刑、假釋的情形屢見不鮮。其中腐敗現象之嚴重令人震驚,該制度竟成為部分人權錢交易的手段,引發了筆者對該制度在運行中的監督程序的思考。
刑罰變更執行制度的健康運行不僅能優化配置有限的司法資源,還能促使監獄服刑人員積極進行改造,其有益于服刑人員回歸社會,使刑罰的目的最終能夠實現。然而,司法實踐中的弊病卻使該制度偏離其應有的軌道,乃至背道而馳。
2014年,中央政法委、最高法、最高檢分別對該制度出臺了相關的意見與規定,對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的監督工作予以了明確,目標直向其中的徇私舞弊、權錢交易等行為。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過程中的腐敗問題已經引起了各界的高度重視,而承擔起監督檢察之責的檢察機關在其中反映出的監督檢察問題也引起了筆者的思考。由此,檢察機關在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過程中應發揮哪些監督職能、如何發揮監督檢察的職能,司法實踐中又存在哪些問題制約著這一監督檢察的運行,我們該通過哪些方式對這些問題予以改進與完善。
二、刑罰變更執行中存在問題
1、監督程序模糊,缺乏操作性
首先,我國刑事訴訟法僅僅是規定了檢察院提出糾正意見的時間限制。在接收到刑罰執行機關的文書后二十日和一個月內須提出糾正意見,這僅僅是對檢察院的規定。在相關的法律中并沒有對法院或刑罰執行機關裁決的生效時限做出規定,以及相應文書送達檢察院的時限也未規定。
其次,刑事訴訟法對檢察機關必要的調查手段、調查程序也未明確規定,這就導致檢察院對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的審查僅僅是材料審,并不了解實際的情況,更有可能只是對刑罰執行機關或法院作出的生效文書的流程化。再者,如果是一個復雜案件,檢察院在短期內無法作出最終的決定,在這種特殊情況下是否應該對時限進行延長?對此刑事訴訟法都無具體的規定。筆者認為,關于某項制度應該更加精細化,具體化,使之具有較強的操作性。
2、監督方式單一,缺乏剛性措施
根據刑事訴訟法及相關法律的規定,刑罰執行機關在提出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時,應把該案意見副本送達至檢察機關,檢察機關在收到意見后,對于其中問題可以提出書面的糾正意見,但是法律并沒有對檢察機關提出的書面糾正意見的法律效力進行規定,這就導致了檢察機關的監督方式較為單一,僅僅是提出糾正意見,沒有后續的發展,而且對于檢察機關提出的糾正意見刑罰執行機關或法院沒有給與回應,導致檢察機關的監督往往是流于形式,沒事實質的內容。
在司法改革的進程中,筆者認為要形成權力的三足鼎立,才能保障各項制度會在一個有序的狀態下發展,才能使人民權利得到應有的保障。同時,應該協調各方機關單位的機制,使之保障制度更好的運行。
3、監督的司法性能弱化,監督效力行政化
首先,刑罰執行機關向檢察機關報送刑罰變更執行建議書的副本,并沒有要求把能夠證明變更刑罰執行的證據一并移送至檢察院,對其未有硬性要求。所以檢察院在審核材料時,只能看到刑罰變更執行機關報送的建議書,對于為什么有這樣的結論而無從得知。這就導致檢察院審核該材料時形于行政審批模式,檢察院對犯人的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材料的掌握得不到程序性保障。同時,刑罰變更執行機關在報送材料時,一般情況下是報送至該機關的市級人民檢察院,由于很多案件不是市級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的案件,原本市級檢察院就對其審核的案件的基本情況不甚了解,導致其更是流于形式。
其次,我國刑事訴訟法及相關法律未規定檢察院審查法院變更執行相關證據材料時,或接受犯人的申訴、控告、舉報等相關權利。再次,檢察院在接收法院作出裁決后提出糾正意見,其效力僅僅是由作出原決定的原機關再行復查復議,檢察院并沒有抗訴權。
三、刑罰變更執行監督的完善路徑
1、完善刑罰變更執行監督立法
首先,在立法時應賦予檢察機關的檢察建議和糾正違法意見書應有的法律效力,只有檢察建議和糾正違法意見書具有剛性之后,刑法機關在收到檢察建議和糾正違法意見書之后,才會慎重的對待,而不是棄之不顧。在實踐過程中,公安部門在收到檢察院的檢察建議書和糾正違法通知書時往往就是棄之不顧,因為該類文書對這些部分沒有任何威脅。所以我認為應把其列入考核的指標當中,收到該類文書會在考核當中減去應有的分數。
其次,檢察院對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的介入時間以及參與方式作出明確的規定,使其細致化,具有操作性。
最后,賦予檢察院應有的調查權,檢察機關可以向有關的單位或者相關人員調查核實案件的情況、調閱復制案卷材料等,明確檢察院監督檢察的作用,強化檢察院應有的效果。
2、完善同步監督,構建事前、事中、事后監督機制
首先,法律明確規定通過事前設立檢察官信箱、監督電話、與罪犯談話等形式加強檢察監督,檢察院要全面的去掌握犯人的計分考核、獎懲、認罪態度、遵守監規以及疾病等相關犯人的情況;使之檢察院能夠提出更好的糾正意見。
其次,通過事中去監督法院是否開庭審理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的案件,檢察院派員出席法庭,參與審理案件,監督庭審防止腐敗現象。
最后,通過事后去監督法院是否在法定的時限內送達裁定文書以及裁定的內容是否符合法律規定。加強檢察院對暫予監外執行監督檢察,加強與社區矯正機構的聯動配合。通過設立檢察臺賬、數據庫,實現定期檢查、跟蹤監督制度化,及時發現和糾正社區矯正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3、完善公示公開制度
由于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刑罰執行機關完全可以把現代技術運用到刑罰執行的過程之中,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所以讓社會、群眾去更好的監督它。所以我認為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著手:
(1)建立與人民檢察院系統共享機制。隨著智能化的發展,應建立刑罰執行機關與人民檢察院在刑罰變更執行信息共享機制。在刑罰執行機關把刑罰變更執行建議書報送至檢察院時,應把犯人在監獄服刑的情況,以及關于該案件的公安機關的文書,使市級人民檢察院了解案件的基本情況和犯人的情況,能夠更好地去把握刑罰變更的度和是否存在腐敗。
(2)刑罰執行機關應在本機關的官方網站上面把犯人服刑的基本情況上傳至網站,使犯人家屬能夠了解親人服刑情況,更好的監督執行機關。
參考文獻:
[1]韓瑞麗、張繼剛:《刑罰變更的理論與實踐》,載《云南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2]尚愛國:《論檢察機關對刑罰變更執行的同步監督》,載《人民檢察》2010年第7期。
[3]朱孝清:《中國檢察制度的幾個問題下》,載《人民檢察》年2007第9期。
[4]張雪妲、華肖:《刑罰變更執行的檢察監督》,載《法學》2007年第8期。
[5]關寧:《刑罰變更執行同步監督機制研究》,載《法治論壇》2011年第2期。
[6]劉吉山:《刑罰變更執行監督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載《當代法學》2011年第5期。
[7]邱秋景:《淺談刑罰變更執行監督工作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載《法治與經濟》2011年第11期。
[8]劉傳稿:《新形勢下刑罰變更執行監督的發展與完善》載《人民檢察》2018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