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水墨建立在古人傳統生活方式和社會形態的基礎上,現代文明的進入使與傳統水墨文化相匹配的社會消失了,同時帶來了新的視覺文化,水墨面臨改革。是把水墨藝術當成一個技術,還是把水墨當成一種思考?如果只把水墨當成一種技術,后面的問題就很嚴重,學習外在的種種技法得到的不過是古人畫畫的辦法而已。這些表象并不是傳統留給我們最重要的東西。把水墨當成一種思考,一種邏輯,學習傳統要學習古人感知世界的方式和靈韻的審美方式,“形而上之道”的文化價值和觀念才是傳統的本質。在中國文學和繪畫發展史上產生了無數影響后世的偉大畫家與哲學家,他們留下大量畫論和經典著作。其中的內容不僅總結了藝術領域的審美規律和形式規律還寫到了古代中國人如何看待世界,如何感知世界的審美方式,把這些觀念進行有機地提煉適合現代,就像把中藥里面有用的成分提取出來,不斷和當代視覺文化相互關照、碰撞、反思,幫助我們用中國文化內在機理和規律推進當代水墨的發展。觀念的銜接才能形成當代水墨與本土文化的真正關聯,在全球的文化交流中才是對等的交流,不被文化同質化又具有差異性。并非僅僅回到傳統,而是面對現代科技帶來的視覺圖像變化,通過重新喚起傳統審美方式并與當代視覺文化發生碰撞,生成新的視覺圖像,用這種“形而上”的中國文化自身來指導當代水墨藝術,并賦予作品新的觀念內涵。
1視覺文化的基本概念
廣義的視覺文化是以視覺圖像為基礎的、以視知覺為主要感知形式的文化樣態,人類最早的文明都是視覺文化,如法國拉斯科洞窟壁畫和非洲壁畫。
視覺文化有兩個基本概念:“一是指一個文化領域,它不同于詞語或話語的文化,是視覺性占主因的當代文化;二是用來標識一個研究領域,是廣義的文化研究的一個重要分支。”隨著印刷術的出現使得文字得以大量傳播,取代了繪畫這種視覺文化的主導地位,通過文字描述令觀者建立一個想象的空間來體驗作品中的事件經過、人物感情、人物性格、思想。繪畫由于理性認知的原因喪失了繪畫本身的功能,服務于數學、醫學、地理等科學的學習,例如達芬奇所繪制的工程圖、解剖圖、數學幾何圖等等,當時的繪畫作品也要符合這樣理性認知,成為概念文化的附庸。但是照相機和攝影機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切,畢竟文學作品和藝術作品都是藝術家主觀的真實,并不是客觀上的真實,即便是再追求理性認知再具象,還是和客觀真實的對象有無法逾越的區別。照相機和攝影機可以完完全全反應出現實世界的一切真實細節,使得現實世界中的每一個角落都視覺化了,從此視覺文化一直影響著我們。1839年照相機和攝影機的發明直接促使視覺文化的再次興起,打破了文字對人類視覺的控制。
攝影機問世后的半個世紀,電影藝術成為傳播最為廣泛的藝術門類,“視覺文化”的概念在1913年由匈牙利電影理論家巴拉茲正式提出,“目前,一種新發現,或者說一種新機器,正在努力使人們恢復對視覺文化的注意,并且設法給予人們新的面部表情方法,這種機器就是電影攝影機”。所以電影的傳播,廣泛地讓人類對視覺文化感受和理解能力得到發展和提高,完成視知覺的回歸。整個時代的文化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電影成為最普及的文化樣貌,藝術從以語言為中心的文化向以形象為中心的文化的轉變。
2當代視覺文化的概念
視覺文化伴隨著科學技術而生也因此而飛速發展,由電影開啟的視覺文化開始突破原來的樣式,廣泛涉及電視、影像、廣告、建筑、服飾等領域。甚至就連味覺、聽覺、觸覺等其他知覺的也在向視覺文化轉化。這些新的視覺文化樣貌都是以影像與形象為中心的文化形態即當代視覺文化。當代視覺文化以視覺圖像為基礎語言和載體,這種特殊的語言消弭了語言文化的差異,是一種共通性的語言。
有著千年歷史的語言文化進入視覺文化的階段,語言文化和視覺文化有著相同的視點,即語言文化和視覺文化中觀者的視點是一樣的,所以麥克盧漢提出這樣一個觀點:文字的線性排列的邏輯和電影的排列結構是一樣的,因此語言文化的文本結構和閱讀慣例可以直接進入視覺文化,并延伸成當代視覺文化的一種表現方式,所以當代視覺文化對語言文化即繼承又反對。
“古代藝術與人們的日常生活之間存在著無法逾越的距離,而電影卻能消除觀眾與藝術作品之間的這種距離。當代視覺文化就是用畫面的具體可見對抽象理性的印刷文化的反叛和校正。”
3當代視覺文化的生成與興起
進入到當代,科學技術極大發展,視覺文化變得無處不在:日常生活遍布流行化的時尚設計、網絡圖像高速增長、電視電影影像的普及,還有已經到來的虛擬現實。雖然當代視覺文化發展到今天存在仰賴技術等種種問題,在科學技術發展出現新的當代視覺文化現象的同時幾乎都存在著對應的批判者。但當代視覺文化的存和發展是一個無法逆轉的過程,并且可預見的將來,視覺文化會轉化為一種影像文化,而這種文化已經開始滲透進生活的方方面面,人類文化的當代轉變正在向視覺文化和影像文化過渡。
在這樣一個“讀圖時代”,圖像變成一種力量,變成推動文化轉折發展的主要力量。曾經的視覺文化淪為文字的附庸,喪失了自己本身的功能,在今天這種力量讓文字也尷尬地淪為圖像的腳注。從服飾設計到形象設計,從家居到城市建筑,對美的追求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但在圖像高速發展的背后隱隱暗藏著一種無限追求視覺刺激產生的快感的貪欲和浮躁。
4當代視覺文化興起對水墨藝術的影響
對于水墨藝術來說,現代性問題就是視覺文化興起帶來的圖像問題。1928年徐悲鴻以現實主義為切入點,開始了水墨畫的現代化進程。現代性的問題在徐悲鴻所處的20世紀還不是非常明顯,但進入21世紀,當代視覺文化已然興起,產生的新的圖像,反映到藝術作品上形成了一種新的“圖式”,這種“圖式”對傳統水墨中的圖式產生巨大沖擊,原因是傳統水墨中“圖式”是相對固定的,如梅蘭竹菊等這些傳統“圖式”,當代視覺文化帶來的新圖式是傳統水墨沒有表達過的。
中國傳統水墨與中國哲學思想一樣,注重對功能、韻律、關系的研究而不是“圖式”,所以“圖式”的表達在傳統水墨里并不是最重要的,抽離于“意象”之外的表達是最重要的。例如書法承載于字,但更多考慮的是字的結體和線條質感而不是字本身的意義,線條結構是一種抽離,線是心理結構的表現,這也就是為什么筆墨是可以表達情緒的藝術手段,孫庭堅《書譜》中寫道“達其性情,形其哀樂”,“隨其性欲,便以為姿”。書法評判標準就是字的章法結構和線質,相比較于水墨更為純粹,因為不涉及“圖式”。 又例如黃賓虹,他用山石樹木線點線面表達筆墨情緒,畫面麻麻點點的是筆墨,山石樹木只是表象,真正表達的是水墨的情緒。而現代科技產生的圖像影像是“圖式”本身傳遞出來的直接感覺,這兩者的審美訴求是不一樣的。所以又要抽離筆墨本身的意味,又要把“圖式”表現出來給觀者,這兩個東西同時出現在畫面就有矛盾,令表達不充分。
當代視覺文化的影響比重越來越大,當代人的審美傾向已然逾越了傳統水墨的承載力時,按照傳統水墨程式化的表達是不夠的,會讓人不知道畫面要表達什么。所以,當人們面對水墨藝術中的“圖式”時,其本身傳遞出來的視覺信息需要水墨創作者改變水墨技術來呈現。
中國畫發展到今天,已經演變為一種水墨藝術,一種藝術現象,這種現象同油畫裝置等藝術現象一樣,是人類共同的藝術感覺,但又有其獨特性。繼承傳統審美方式對于當代水墨藝術來說既是外在轉化同時也是內在轉化。中國文化的特殊性在于能夠一直通過其獨特的審美方式感悟世界,這種方式連接著水墨藝術的過去和未來,它喚醒水墨的潛能,形成新的美學。水墨這種獨具輕盈、靈性的藝術形式在現代性的革命之后,需要用自己內在的審美方式與當代視覺文化不斷發生碰撞、反思,產生新的水墨樣式,豐富當代水墨藝術。對于每一個生命個體來說,生命重在體驗感知。現代工業和科技所帶來的紛繁復雜,變成我們心中的焦慮和空虛,被其裹挾著前行。水墨所帶給我們的審美方式與自由之境,是我們自己精神的桃花源。
學術經歷:
芮毅,1992年生于河北石家莊。2011年考入西安美術學院中國畫系2015年畢業于西安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獲學士學位。2018年畢業于西安美術學院獲碩士學位,師從劉西潔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