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格
摘要:糖尿病是一組以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高血糖則是由于胰島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損,或兩者兼有引起。糖尿病時長期存在的高血糖,導致各種組織,特別是眼、腎、心臟、血管、神經的慢性損害、功能障礙。
關鍵詞:糖尿病分期與護理;探討
說起糖尿病,實在有太多的話題可以去延伸和探討,所謂的血糖就是指血液里面的糖,而血液本身是全身流動性的,所以說一旦血液中的糖代謝紊亂,它所帶來的危害一定是全身性的,當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引起全身性器質性病變!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糖尿病最可怕的并不是血糖高,而是血糖高所帶來的并發癥!
糖尿病分期:目前主要將糖尿病分為四大類型,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類型和妊娠期糖尿病。
(1)1型糖尿病
發病年齡輕,大多<30歲,起病突然,多飲多尿多食消瘦癥狀明顯,血糖水平高,不少患者以酮癥酸中毒為首發癥狀,這一類型的患者具有胰島細胞破壞、引起胰島素絕對缺乏,呈酮癥酸中毒傾向,包含免疫介導糖尿病和特發性糖尿病兩種亞型。單用口服藥無效,需用胰島素治療。
(2)2型糖尿病
常見于中老年人,肥胖者發病率高,??砂橛懈哐獕?,血脂異常、動脈硬化等疾病。起病隱襲,早期無任何癥狀,或僅有輕度乏力、口渴,血糖增高不明顯者需做糖耐量試驗才能確診。血清胰島素水平早期正?;蛟龈撸砥诘拖隆?/p>
(2)其他特殊類型糖尿病
目前已知一些類型的糖尿病與B細胞功能中的單基因缺陷相關聯,有代表性的是青年人中的成年發病型糖尿病。遺傳因素引起胰島素作用異常導致糖尿病的發生。胰腺外分泌疾病、一系列內分泌疾病、藥物或化學物質引起者,實際上為繼發性糖尿病。
(3)妊娠期糖尿病
在確定妊娠后,若發現有各種程度的葡萄糖耐量減低或明顯的糖尿病,不論是否需用胰島素或僅用飲食治療,也不論分娩后這一情況是否持續,均可認為是妊娠糖尿病。
疾病的癥狀
酮癥酸中毒:護士應準確執行醫囑,以確保液體和胰島素的輸入。應密切觀察病人的意識狀況,每l~2h留取標本送檢尿糖、尿酮體及血糖、血酮體等。
低血糖:當病人出現強烈饑餓感,伴軟弱無力、惡心、心悸甚至意識障礙時,或于睡眠中突然覺醒伴皮膚潮濕多汗時,均應警惕低血糖的發生。發生低血糖時,采取的措施包括:有條件應先做血糖測定,然后進食含糖食物,靜脈推往50%葡萄糖和肌注胰高血糖素。
各種癥狀:如心臟、血管、眼睛、腎臟和神經系統的一系列病癥
護理措施
目前尚無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但通過多種治療手段可以控制好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的教育,自我監測血糖,飲食治療,運動治療和藥物治療。
(一)一般治療
(二)自我監測血糖:隨著小型快捷血糖測定儀的逐步普及,病人可以根據血糖水平隨時調整降血糖藥物的劑量。糖尿病患者的病情進展與自己的飲食起居密切相關,良好的血糖控制需要患者嚴格的醫囑依從性,所以患者的自我管理至關重要。平時定期檢測血糖,及時復診遵照醫囑。注意個人衛生,防止感染等并發癥。
(二)藥物治療
1.口服藥物治療
1)教育病人按時按劑量服藥,不可隨意增量或減量。2?觀察藥物的療效及不良反應。通
過觀察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等評價藥物療效。口服?磺脲類藥物應觀察有無低血糖反應。
2.胰島素治療
胰島素過敏和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縮或增生。低血糖多見,于1型怕從小八。及工業,患者出現頭昏、心悸、多汗、饑餓其至昏迷。一旦發生,應及時檢測血糖,并根據病情進食糖類食物或靜脈推注50%葡萄糖。胰島素過敏的表現以往射部位局部瘴癢,蕁麻疹為主。為避免因注射部位皮下脂肪改變而導致胰島素吸收不良,應有計劃地改換注射部位。
(三)運動治療
1)要求病人堅持長期而有規律的體育鍛煉。(2)采取的鍛煉形式應為需氧活動,找到適合病人的運動量和病人感興趣的項目如步行、騎自行車、健美操、跳舞、打太極拳、游泳、等。在活動前少量補充額外食物或減少胰島素用量。活動量不宜過大,時間不宜過長,以15~30min頭宜。活動時最好隨身攜帶甜點心及病情卡,以備急需。增加體力活動可改善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體重,減少身體脂肪量,增強體力,提高工作能力和生活質量。運動的強度和時間長短應根據病人的總體健康狀況來定,找到適合病人的運動量和病人感興趣的項目。
(四)飲食護理
飲食治療是各種類型糖尿病治療的基礎,一部分輕型糖尿病患者單用飲食治療就可控制病情,飲食護理嚴格按糖尿病飲食進餐,三餐熱量分配,選擇性進食。
加強口腔護理,預防口腔感染。進行皮下往射時,嚴格無菌操作,防止傷口感染。預防糖尿病足關鍵是預防皮膚損傷和感染。
總結:通過以上糖尿病的簡單了解,我們知道了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病,它可引發多種慢性并發癥,如心臟、血管、眼睛、腎臟和神經系統的一系列病癥,嚴重威脅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起居、健康和生命。所以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應特別重視與關注與重視。
參考文獻:
[1]李小妹加強對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指導J淮海醫藥2009.18(2) 145
[2]《糖尿病診療調養》,中國工人出版社
[3]史愛梅糖尿病病人的護理干預與自我管理[],中國醫藥導報,2008,5(14):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