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一部反封建反奴隸制歷史文學作品,《湯姆叔叔的小屋》在美國文學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具有相當的影響力。不僅因為這部小說是19世紀最暢銷的小說,更因為其對美國政治、歷史皆意義深遠,并被認為對當時廢奴主義運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本文男主湯姆和喬治是兩個對比鮮明的人物形象,湯姆虔誠、善良、忠誠、溫和,是個順從者;而喬治聰明、干練、勇敢、反抗,是名斗士。他們不同性格最終導致了他們不同的命運。本文將對比他們性格及形成的原因,并對他們不同結局的必然性進行解析。
關鍵詞:《湯姆叔叔的小屋》;湯姆;喬治;順從;反抗
一、作品簡介
《湯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國作家哈里特?比徹?斯托(斯托夫人)于1852年發表的一部反奴隸制長篇小說。經過三百多年的發展,美國的黑人奴隸制體系已成為美國政治和社會發展的最大障礙,南北雙方針對奴隸制度進行了曠日持久的反復較量,因此社會矛盾激化、劍拔弩張。斯托夫人對當時黑奴悲慘、卑微的處境非常同情,希望能憑借自己的小說使全國人民都能認識到奴隸制是世界上最殘酷的東西。她從兩條線索來構劃整個故事,第一條是善良忠誠順從命運的湯姆,第二條則是反抗不公的命運的斗士喬治。雖然同為黑奴,但對待命運的不同態度導致了他們不同的結局:喬治鋌而走險,勇于反抗,一家人逃到了加拿大,也迎來了他們的勝利團聚。而湯姆委屈求全,兩次被賣,從未想過逃跑,以至于被第三個主人活活打死,終于以悲劇收場。
故事發生在肯塔基州的一個農場,因農場主亞瑟?謝爾面臨破產便決定將湯姆賣給奴隸販子,湯姆選擇了忍耐和順從。他被奴隸販子裝上船,沿著密西西比河順流而下。因為途中救了一位白人女孩伊娃,被伊娃的父親(奧古斯丁·圣克萊爾)買下。于是湯姆隨著新主人來到了新奧爾良。不久,伊娃患重病逝去,伊娃的父親圣克萊爾被此事深深觸動并許諾賜湯姆以自由。遺憾的是,他尚未來得及踐行諾言便死于因一場爭斗。伊娃的母親拒絕履行圣克萊爾生前的承諾而將湯姆賣給另一名兇惡的農場主(賽門?勒格里),湯姆的第三位主人將湯姆帶至路易斯安那州的鄉下。因湯姆拒絕服從主人的命令去鞭打其他奴隸而遭受了種種殘忍的鞭笞,最終離逝。
與此同時,另外一個農場主的奴隸喬治因為不堪忍受長期受著主人的虐待,決心逃到加拿大為自己尋找自由。喬治年輕力壯,工作能力強又有技術研發方面的創新精神,但就因為他的奴隸身份,使他擺脫不了最底層體力勞動的命運。雖然他努力做一個有用的人,但主人一句話就可以決定自己的生死的現實讓他終于下決心為了自己和一家人的命運和將來拼死一搏。喬治在逃跑途中與同樣出逃的妻子和兒子重逢,一家人一起逃到了加拿大,也迎來了他們的自由。他們敢于反抗敢于斗爭終于使他們一家人都獲得了新生。作者在描述喬治一家成功到達加拿大時的情景讓人印象深刻:“他們在這個新的地方,沒有一寸土地,沒有一間房屋,有的只是天上飛的鳥兒和藍藍的天空,但是他們卻無比興奮,他們從來沒有感到比現在更富有過。”
二、湯姆和喬治的性格與命運
“他是一個身材魁梧、胸脯寬闊、體格健壯的人,滿臉光亮的黑皮膚,一張真正非洲特征的臉上有一種莊重而堅定的美好感覺,同時又彰顯善良和仁慈。”這是作者斯托對主角湯姆的具體外貌描述。作為謝爾比先生的奴隸,被形容為他“最好的幫手”。我們被告知湯姆是一個非常善良、坦率的人。讓我們來看看另一個主角喬治:“他個子很高,有著西班牙式的黝黑膚色,一雙漂亮的、富于表情的黑眼睛,卷曲的頭發也烏黑發亮。他那勻稱的鷹鉤鼻,筆直的薄嘴唇,以及他那優美的四肢令人贊嘆的輪廓,立刻給所有見過他的人留下深刻印象。”不難斷定喬治是一個英俊、高貴、聰明、非常勇敢的人。盡管外表不同,但湯姆和喬治基本上有很多共同點,他們都是奴隸,都是主人的財產,可以買賣。他們也是自己所愛的女人的丈夫,孩子的父親。最重要的共同點是他們面臨著相似的命運:湯姆即將被賣掉,以償還主人的債務;而喬治則受到主人的威脅,如果他不娶另一個女人,就會被賣掉。更糟糕的是,喬治的兒子哈利也要被賣掉了。湯姆和喬治都要離開他們的家人和他們所愛的人。然而,他們的反應卻大不相同:喬治選擇了和他的妻子帶著他們的兒子逃跑。而湯姆則選擇了順從地被賣掉。
為什么他們對同樣的事情反應如此不同?在我看來,作者塑造的這兩個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代表著不同的生活態度和命運:湯姆是堅忍而順從的象征,而喬治則代表著反抗,是一位斗士。奴隸主為了鞏固自己對黑奴絕對的統治拼命向奴隸灌輸宗教思想,為他們樹立了精神崇拜與信仰追求,用宗教信仰來麻痹奴隸,使他們心甘情愿地在面對痛苦與折磨時,只會選擇寬恕與忍耐,甚至成為其全部的精神寄托以期換得對同病相憐的其他黑奴的救贖。湯姆就是這樣一位虔誠的基督徒,他善良、忠誠、溫和,安于做一個順從的奴隸;而喬治對上帝的懷疑、否定和批判是出于一個被壓迫、被凌辱的奴隸的“內心的怨氣”。喬治聰明能干、勇敢堅強,為了自由不惜犧牲生命。喬治的命運也正是作者要表達的自己的意愿:他的叛逆和抗爭最終使他獲得了自由,而且親人團圓,皆大歡喜。作者在塑造這兩個性格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時除了宗教信仰的影響因素外,還強調了他們被各自主人不同的對待也是影響他們性格形成的決定性因素。
喬治形容他的主人是這樣一個人:“當我做得比他能做的更好時讓我放棄我做的事。讓我做任何一匹馬都能做的工作。他一直這樣做,他說他會讓我失望,讓我謙卑,他故意讓我做最艱難、最卑鄙、最骯臟的工作!”有時,他甚至會施暴:“他把我綁在樹上,為小主人砍下鞭子,告訴他可以鞭打我,直到他累了為止——他確實這樣做了!”盡管喬治才智過人、氣質高貴,但他依然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反而受到主人各種各樣的凌辱和壓迫。他對主人沒有感情,只有深深的仇恨。最后,當他的主人決定要賣掉他時,他再也無法忍受了,決定出逃。
在長期受壓迫的過程中,喬治早已不相信什么救世主了。所以當妻子伊麗莎勸他等候上帝搭救,他回答道:“我滿肚子都是怨氣,我不相信上帝。他為什么對這些事不聞不問呢?”甚至當伊麗莎禱告上帝,祈求得到庇護和保護時,喬治也嗤之以鼻:“上帝恐怕站在他們一邊吧?上帝難道看不見他們(指奴隸主)的所作所為嗎?《圣經》也站在他們一邊;……他們在世界上驕奢淫逸,為所欲為;而貧苦、忠厚、虔誠的基督徒——跟他們一樣的基督徒,卻被他們踩在腳底下——而上帝卻聽之任之。”他要用實際行動證明人不能成為商品。“要么自由,要么死亡” 喬治對自由的渴望是如此堅定不移、勢不可擋的。為了保衛自己和妻兒不再淪為奴隸,喬治面對持槍追捕他們的白人發表了令人震撼的獨立宣言:“我們不承認你們的法律;我們不承認你們的國家;我們站在上帝的藍天下,像你們一樣自由;我們以偉大造物主的名義起誓,我們將為自由戰斗到底!”當他們的自由受到威脅時,喬治毫不猶豫地開槍還擊。
相反,從很多細節上我們可以看到湯姆被他的主人和主人的家人很好地對待。“湯姆是一個不尋常的人,他在任何地方肯定都值那么一筆錢,——穩重、誠實、能干,像管理時鐘一樣管理著我的整個農場”。這是他的主人謝爾比先生對湯姆的評價。他把湯姆描述成一個“不尋常的人”,用了許多漂亮的話。我們從這些贊美中可以看出謝爾比先生對湯姆的評價有多高。他非常信任湯姆,甚至讓他管理他的整個農場。
更重要的是,不僅謝爾比先生,他的妻子謝爾比夫人和他們的兒子喬治也把湯姆當作家庭成員和朋友。在黑奴只是被當做私有物品、會說話的工具的奴隸制國家,湯姆對主人一家的友好感激不盡,因此對這個家庭也有很深的感情。當他知道他會被賣去保護這個家庭,這個農場以及農場里其他的奴隸時,他立刻同意了。湯姆有強烈的責任感,他對主人忠心耿耿,他把整個農場的幸福置于他和他家人的幸福之上。作為一名基督徒,他為所有人祈禱,甚至是那些侮辱或傷害他的人。盡管他的妻子試圖說服他逃跑,但他還是選擇了被賣掉。即便后來又一次被第二任主人賣掉,他依然未想過逃跑。在湯姆數次易主的過程中,他始終盡心盡職服務主人,堅持自己的善良和逆來順受,甚至把受到的摧殘寄托在《圣經》的治愈上,這為他的人生悲劇埋下了伏筆。
雖然湯姆和喬治都是奴隸,但不同的性格使他們做出了不同的選擇。這些不同的選擇導致了完全不同的結果。喬治不僅和他的家人成功地逃到了加拿大,而且實現了他的夢想,進入大學。他也遇到了和他分開很長時間的妹妹。但是,善良的基督徒湯姆卻死在了他第三個主人的鞭打之下。他甚至沒有機會看一眼他的成年子女。從他們各自的命運來看,可以肯定地說,喬治是“贏家”,而湯姆是“輸家”。斯托夫人用對這兩個人物的對比傳遞給人們這樣一個信息:黑奴想要獲得自由必須進行斗爭。
三、結語
在奴隸制下,人是沒有尊嚴、沒有自由、沒有感情、沒有靈魂的物品,他們只是主人的私有財產。斯托夫人憎恨奴隸制度,她在《湯姆叔叔的小屋》描述了美國南北戰爭前黑奴生活的種種場景,展示了黑暗的奴隸制破壞了人的本性,扭曲了人們的靈魂。她運用對比的手法,用兩條并行的線索來敘述湯姆和喬治一家不同的人生軌跡和命運歸宿。兩條線索強烈的對比,實際上是作者暗示人們要走徹底抗爭的路,指明了奴隸求生的希望之路就是成為一名斗士,激發當時的美國人民去爭取廢奴運動的徹底勝利。
作為一部世界文學經典名著,《湯姆叔叔的小屋》注定了要被一代代人閱讀和研究,亦注定了各個時代的人都會有自己的解讀和感受。如今, 奴隸制在這個世界上早已成為歷史,但是斯托夫人塑造的湯姆叔叔及喬治·哈里斯的形象和作者蘊含其中的思想觀點今天仍有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美)斯托夫人.湯姆叔叔的小屋[M].李彭恩譯.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
[2]程巍.《湯姆叔叔的小屋》與南北方問題[J].外國文學,2004(1):72-84.
[3]張祖武.釀成一場戰爭的小說——評斯托夫人的《湯姆叔叔的小屋》[J].安徽大學學報,1998(2):37-39.
[4]李宜燮.常耀信.美國文學選讀[M].1991.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319-320.
[5]Rubinstein, AnnetteT .AmericanLiterature: RootandFlower [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1998
作者簡介:潘霽亮(1969-),女,漢族,浙江湖州人,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