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蕓,李琦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生命科學與食品工程學院,陜西西安 710061)
對于高等教育來說,學生專業核心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要,其決定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競爭環境,大學生應全面提升專業核心能力。應用型大學所培養的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在畢業后主要是在地方食品企業就業,人才培養應該立足于地方區域特點,在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構建專業核心能力時應結合地方食品企業的需要和食品產業整體的發展需求,同時考慮學生的長遠發展和就業情況。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作為一所地方性應用型的本科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與實力強的綜合性高校相比主要體現在實踐教學環節的設置與實施。如何切實提高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的核心能力,培養適應陜西地方社會、經濟、科技發展所需要的人才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而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是一個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實踐教學環節在整個人才培養方案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學生專業核心能力的培養目標能否達成與其實施效果的好壞密切相關。陜西學前師范學院生命科學與食品工程學院結合學校的辦學定位,圍繞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對人才培養方案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進行了認真的研究。
人才培養方案在高校的人才培養中起著重要作用,是實施教學環節的重要依據、實現培養目標的重要文件,同時也是大學生學習專業知識、培養專業興趣的指南[1]。如果高校培養的學生實踐能力差,那么其在就業后就難以將所學理論知識轉化為生產實際,因此陜西學前師范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通過對食品行業發展現狀和發展前景的深入調研,了解了用人單位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層次和能力要求,結合學校培養“重基礎、寬口徑、偏應用、塑個性、求創新”人才的辦學定位,突出“應用型”和“地方性”的辦學特色,確定了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核心能力,概括為學生的學習能力、專業能力和創新能力。
在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中,以學生核心能力的培養為目標,緊緊圍繞為陜西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的基本思路,不斷加大實踐教學環節力度,將學生專業核心能力培養貫穿于整個大學生涯,通過理論與實踐、學校與企業相結合,完善“以學生為中心”的培養質量改進體系,著力于培養目標、課程體系、畢業要求這3個方面的改進,并堅持評價、機制和改進3個要素。
以培養專業核心能力為主線,構建實踐教學新體系,提升實踐教學質量。根據基礎性實驗、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課程實訓、課程設計等層次,逐步將專業人才所需掌握的技能融入到實踐環節中。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開設,能夠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實驗操作、設計的過程中接受初步的科研訓練和探索。在實驗項目的選擇過程中,要兼顧教學需求和社會需求,具有先進性,適應食品科技的進步,此來促進學生專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同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注意及時多涉及一些有利于擴展學生思維的新知識,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舉辦有益的活動和組織學生參加企業實習,鼓勵和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各種活動和社會實踐,拓展學生的眼界和思維,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食品工業的發展依賴于科技的創新。目前,各高校都開設了創新創業教育,其對于高等教育科學發展、教育教學改革、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等都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戰略意義[2]。創新性、創造性和實踐性是創新創業教育的顯著特點。創新是學生在掌握一定的理論和實踐知識后新思維誕生的開始,有了想法之后就進入到創造的階段,在整個過程中都伴隨著實踐環節。各高校應強化對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和實踐能力,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3]。鼓勵教師指導學生以團隊的形式申請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項目,積極參加各種專業競賽;通過食品工藝專業綜合實驗和畢業設計進行短期的科研訓練,讓學生主動參與實踐,主動探索和創造,充分發揮學生創新創業潛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專業核心能力。
食品加工、檢測、流通等過程中出現的復雜問題,常常需要多學科、多領域的人才通過卓有成效的合作才能解決,所以,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所培養的學生除了具有專業能力之外,還需要掌握一定的通識類知識來完善學生的能力結構,提升學生專業知識的運用能力及為人處世的社會能力,從而全面提升自身能力素質。根據學生的不同需求,在實踐教學體系中積極搭建專業實踐平臺、科技創新平臺、社會實踐平臺和就業創業指導平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實施“雙證”教育,將本科教學與職業資格認證相結合,構建起與職業資格證書考核相關的實踐教學體系,讓學生在完成學習取得學分的同時,得到獲得職業資格所需能力的培養,為陜西地方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
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教育的時候,要注意合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比如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將一些難懂的公式制作成為PPT,在上課的時候展現給學生看;也可以利用網絡資源搜索一些食品加工、安全方面的視頻等,讓學生更加熱愛專業課程;教師也還可以自己學習去制作一些小軟件,利用電腦來幫助學生提高對于專業課程的興趣,使學生能夠在玩樂中掌握食品相關知識。教師利用互聯網和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教學內容,使學生的視野得以開闊,更好地理解各種各樣的相關知識,使得專業能力培養的目標得以實現。
大學生思維活躍,內容新穎、具體實用的教學內容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所以教師在實踐教學中應引導學生了解一些學科前沿知識和動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4]。在實踐教學環節中,突破傳統的實踐模式,加大實踐課程創新力度,通過科研項目、校企合作等,增設新的實踐訓練內容。由過去的“基礎項目”為主轉變為“基礎項目+拓展項目”模式開展實踐訓練,以促進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實踐技能轉化為應用能力。開展食品專業技能競賽,引導學生參與科技創新與研究,鼓勵廣大學生擴展知識范圍,為學生的自我發展與提高提供平臺,學生在競賽過程中能夠得到專業核心能力的訓練,在團隊中加強了交流與合作,增強了競爭意識和能力,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5]。
“校企合作”就是通過高校和企業2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共同參與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合作培養出社會所需要人才的模式[6]。就業是學生實踐技能提升的目標。學生進入企業實習為實踐技能提升的第一階段,而深入企業的最終目標在于就業。因此,目前很多企業為了實現該項交流的“共贏”,對入企實習學生的培養和指導也開始朝著儲備人才的角度進行,對學生進行財務、管理、技術、銷售等多方面能力的培訓,經過在企業的“實戰”訓練,學生的職業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為就業做了充分準備[7]。校外實踐基地的建設為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的實踐教學提供了良好的資源,保證了實踐教學的效果,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專業核心能力。
學校食品專業師資力量相對薄弱,年輕教師居多,實踐技能欠缺,致使教學中實踐技能訓練不足。同時,高校在引進教師時普遍注重的是高學歷,忽視對教師工程實踐背景的要求,導致大多數教師缺乏工程實踐背景。所以,需要大力引進人才,壯大食品科學專業的師資力量。同時,學校應有計劃地安排教師深入企業實踐,從生產第一線獲取企業的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和新方法,獲取相關培訓證書,豐富實踐經驗,成為真正雙師素質的教師,在教學內容上應面向工程實際,將已取得的科研成果、新的技術及時納入到教學中去,實施以學生為中心、學生主動學習和企業工程實踐相結合的教育過程[8]。除此之外,根據教育部有關文件精神,合理利用社會優勢資源,聘用企業優秀能工巧匠、優秀實踐操作專家充實學校的兼職教師隊伍。兼職教師是師資隊伍規劃和建設的內容之一,也是高校未來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依靠力量,同時也是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的有效途徑[9]。
學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已初顯成效,學生的專業核心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在推動陜西省食品行業發展的同時,提高了學校的綜合實力,真正做到了以培養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為目的的素質高、綜合能力強的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