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磊
(山東管理學院工商學院,山東濟南 250357)
隨著三網融合的推進發展,中國政府提出的“互聯網+”行動計劃上升為國家戰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2016)中提出“促進分享經濟發展”①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6頁。,分享經濟的特征是大眾參與,資源高效配置,用戶體驗更好②程維:《推薦序:分享經濟浪潮下,一個實踐者的夢想》,見馬化騰:《分享經濟》,中信出版社2017年版,推薦序第1-2頁。,“不求擁有,但求所用”的新經濟模式既符合供給側結構型改革的要求,也能釋放出新舊動能轉換的能量。2015年中國社會互聯網滲透率首次超過一半并達到50.3%③馬化騰:《分享經濟》,中信出版社2017年版,第1頁。。截止到2016年12月,全國使用互聯網辦公的企業比例為95.6%,企業互聯網辦公的比例首次突破90%④CNNIC:《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http://www.cac.gov.cn/cnnic39/index.htm,2016-12-31:4-10.,中國企業已基本完成了“+互聯網”進程。
共享經濟是“互聯網+”在各行業的應用新模式。2017年7月,中國小微企業已達到7328.10萬戶⑤張茅:《我國小微企業達7328萬戶》,http://finance.eastmoney.com/news/1350,20170902773193086.html,2017-12-18.,推進創新發展,促進就業,提供新動能。互聯網+融合各行各業的小微企業,通過信息通訊技術,跨界越領域創造出新產品、新業務和新模式,構建鏈接價值鏈各環節的新經濟生態。
企業在通過互聯網資源進行運營過程中,其技術差異呈現越來越小的趨勢①CNNIC:《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http://www.cac.gov.cn/cnnic39/index.htm,2016-12-31:1-8.。然而,小微企業在觸網互聯網+,融合創新的過程中表現出兩方面的不足:第一,“+互聯網”模式向“互聯網+”模式的過渡尚未深化;第二,小微企業在“互聯網+”過程中,與實體經濟、虛擬經濟的融合度不高②沈步雙:《江蘇制造業與服務業發展的融合度研究》,《商業時代》2012年第30期,第33頁。。小微企業如何搭“互聯網+”的東風在“紅海”中絕處求生?如何測評“互聯網+小微企業”融合程度?小微企業創新發展路徑何去何從?這是當下學術界和相關業界急需解決的現實問題。
文章研究的小微企業是共享經濟環境下市場經濟“互聯網+”的面對目標,它們既是實體經濟的主體,又愿意熱情擁抱“互聯網+”。因此,探討小微企業與互聯網+融合度需綜合考慮企業實際規模和互聯網發展現實情況。文章從產品融合、市場融合、技術融合、業務融合、管理融合5個方面衡量互聯網+小微企業融合度水平,構建了5個評價維度(準則層)、12個評價標準(次準則層)、17個具體指標(指標層)。采用Yaahp10.0軟件,采用德爾菲法,在小微企業專家庫③小 微企業專家庫是筆者在科學研究及實踐教學過程中,根據社會實踐及調研情況有目的、有針對性地甄選、積累并形成的相關專家庫,為項目的順利進展進行業務咨詢和智庫服務。中選取相關領域7位專家分別對指標的重要程度進行打分,綜合打分結果進行內部討論和歸納。依據指標體系并利用1~9及其倒數的標度方法,得到兩兩判別矩陣。使用MATLAB軟件計算出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根λmax=5.1439,隨機一致性比率CR=0.0321<0.10。層次分析排序有比較滿意的一致性,權重系數的分配非常合理。同理,采用層次分析法求出二級指標權重(CR1=0.00320,CR2=-1.9142e-15)。在阿方索與塞爾瓦托觀點的基礎上④Alfonso.G.,Salvatore.T.,“Does Technological Convergence Imply Convergence in Market? ”The Electronics Industry,Research Policy(1998),pp27.,總結出互聯網+小微企業融合度指標體系及權重系數,見表1。

表1 互聯網+小微企業融合度指標
1.技術融合。指互聯網技術在企業中的認知、采納、應用、普及過程。通過技術突破、技術融合兩個維度來衡量。其中,技術突破可以通過專利技術來反映;技術融合則可以技術應用、創新擴散兩個指標來衡量。
2.產品融合。指通過互聯網信息或手段實現與傳統產品融合以及創新的全新產品。具體可分為產品創新、產品融合兩個層面。其中,產品創新主要指使用互聯網技術產生的顛覆性的新產品,可以通過創新型產品觀測;產品融合主要指互聯網技術對傳統產品的更新、改造、完善,可以通過融合型產品來體現。
3.業務融合。指結合互聯網信息技術與企業業務的融合。通過互聯網+實施、業務流程重組、業務創新三個方面反映。其中,互聯網+實施通過采納互聯網+實施業務衡量;業務流程重組則通過業務與IT部門合作、業務流程再造衡量;業務創新通過業務實現方法創新指標來觀測。
4.市場融合。指企業借助于互聯網技術成功市場化的過程。主要通過市場績效、市場結構、市場行為三個方面體現。其中,市場績效可以通過經營績效衡量;市場結構可通過市場占有率衡量;市場行為則通過顧客滿意度、顧客忠誠度兩個層面進行測量。
5.管理融合。指隨著互聯網+的深入發展,企業通過互聯網+進行卓有成效管理。可以從管理創新和管理文化兩個方面進行衡量。其中,管理創新可以通過經營戰略、管理成效兩個指標測度;而管理文化則可以企業重視互聯網+程度、推動互聯網+進程兩個指標加以衡量。
根據前面的研究結論,確定了融合程度y(因變量)與融合影響因素x(自變量)呈線性相關關系,通過式(1)加以表述:

式(1)中,Y代表互聯網+小微企業融合程度,xi代表第i項融合因素,wi代表第i項融合因素的影響權重。因為融合因素(準則層)具體又包含二級指標(次準側層)、三級指標(指標層),因此,公式變形為式(2):

式(2)中,Y表示互聯網+小微企業融合程度,wi表示第i項融合因素的影響權重;wij表示第j第i個二級指標的權重,xij表示第j第i個二級指標;wijk表示第ijk三級指標的權重,xijk表示第ijk三級指標。其中,i=(1,ni),j=(1,nj),j,k=(1,nj)。
文章沿用甘巴德利亞(Gambardella)與托里斯(Torrisi)的低融合度區、中低融合度區、中融合度區、中高融合度區、高融合度區的融合度分區,由于甘巴德利亞與托里斯研究的熵指數與融合度呈反方向關系,而“互聯網+”小微企業融合度并不呈現反方向特征。故此,將命名及區域調整為低度融合區(0-0.16)、中低度融合區(0.16-0.32)、中融合度區(0.32-0.48)、中高融合區(0.48-0.64)、深度融合區(0.64-0.8)。
2017年10月-2018年3月對中國12省市、自治區、直轄市300家小微企業進行了隨機問卷調查。小微企業樣本選擇的基本條件:(1)2016-2017年期間小微企業持續穩健經營;(2)2016-2017年期間未進行諸如重組并購的重大戰略活動;(3)2016-2017年期間小微企業樣本的主營業務或從業人數符合國家統計局《統計上大中小微企業劃分辦法》的相關標準。調查問卷設計采用李克特(Linkert)五級量表,圍繞企業基本情況、互聯網+企業融合廣度、互聯網+企業融合深度、互聯網+企業融合效果(競爭力)四個方面展開調查①②焦麗媛:《業務與IT融合及融合度分析》,山東大學2010年碩士論文.。聘請專職調查員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240份,合格問卷237份,問卷回收率80%。剔除混合類型企業3份,剔除大型企業9份,中型企業17份,實際有效問卷208份,有效率86.67%。樣本量208,因子的變量數17,比例為12:1,符合因子分析條件。文章在進行數據處理時使用統計軟件IBM SPSS Statistics 21。
1.Area。在地區分布方面,代碼1-12分別指代北京、甘肅、廣東、河北、江蘇、內蒙古、山東、陜西、上海、深圳、天津、西藏,涵蓋中國東部、中部、西部主要地區,符合經濟發展國情和層次分布。
2.Type。在企業類型方面,代碼1-11分別指代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私營企業、股份制企業、有限合伙企業、聯營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個人獨資企業、港澳臺企業、股份合作企業、其他類型企業。其中,小微企業類型中私營企業最多,數量為152家,占比73.08%。國有企業、聯營企業、外商投資企業三種企業類型最少,數量均為1家,共占比1.44%。說明當前小微企業以私營企業為主,規模小,經營比較靈活。
3.Industry。在行業分類方面,代碼1-16分別指代農林牧漁業、工業、建筑業、批發業、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業、郵政業、住宿業、餐飲業、信息傳輸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房地產開發經營、物業管理、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其他未列明行業。其中,在其他未列明行業,小微企業數量為38家,所占比例為18.72%,比例最高;工業類企業數量為37,比例為18.23%,比例第二;在交通運輸業、倉儲運輸業、物業管理三個行業最少,所占比例均為0.48%。表明在第二產業和新興的交叉型產業,小微企業占比很大,而在倉儲、物業等行業,小微企業占比則比較小,基本符合企業生命特征和成長周期特點①行業劃分標準依據國家統計局《關于印發中小企以劃型標準規定的通知》(工信部聯企業[2011]300號)相關文件內容執行。。
4.Scale。在企業規模方面,代碼3-4分別指代小型企業和微型企業。其中,小型企業80家,微型企業120家,占比分別為38.46%和61.54%,微型企業的數量占大多數。
5.Hightec。在高新技術方面,代碼1~2分別指代高新技術小微企業和非高新技術小微企業。其中,高新技術類企業16家,占比7.69%;非高新技術類企業192家,占比92.31%,說明在當下高新技術型小微企業的比例仍然很低。
1.KMO和 Bartlett的檢驗,見表2。

表2 KMO和Bartlett的檢驗
分析結果:Bartlett的球形度檢驗0.89,數據非常合理,適合做統計數據處理。
2.旋轉成份矩陣。
分析結果:TF(技術融合)的三個構面TF1,TF2,TF3因子載荷量分別為0.805,0.815,0.787;PF(產品融合)的兩個構面PF1,PF2因子載荷量分別為0.918,0.941;MarF(市場融合)的四個構面MarF1,MarF2,MarF3,MarF4因子載荷量分別為0.731,0.703,0.804,0.795;ManF(管理融合)的四個構面ManF1,ManF2,ManF3,ManF4因子載荷量分別為0.686,0.673,0.730,0.839。其旋轉后的主成分值均大于0.6。說明各個指標相互間獨立,較好地反映構面維度。

表3 皮爾森相關系數

注:皮爾森相關檢測是對測量數據的低相關問題進行檢測。表格內Pearson相關的數值為0.7左右,檢驗結果良好。資料來源:課題組調研互聯網+小微企業融合情況數據庫。
分析結果:BF(業務融合),MarF(市場融合),ManF(管理融合)不含有低相關問題。另外,TF(技術融合),PF(產品融合)數值略低,符合當下小微企業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程度低下的現狀,仍然在可接受范圍之內。

表4 互聯網+小微企業融合的回歸分析
回歸結果:自變量TF(技術融合),PF(產品融合),BF(業務融合),ManF(管理融合),MarF(市場融合)與因變量CA(競爭優勢)的相關Sig系數分別為0.056,0.678,0.504,0.283,0.000(???),0.000(???),說明TF(技術融合),PF(產品融合),BF(業務融合)與因變量CA(競爭優勢)線性關系不顯著;ManF(管理融合),MarF(市場融合)與因變量CA(競爭優勢)線性關系為顯著相關。
通過對中國東中西部不同行業和規模、類型各異的208家小微企業進行融合度指標設計、權重賦值、問卷調查、計量分析,得出調研樣本的小微企業與互聯網融合度為48.89%,處于中高度融合度。毋容置疑,當前小微企業發展態勢良好,與中國政府2015年以來實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互聯網+”的利好政策有關。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小微企業起步晚、規模小、資金薄弱,處于互聯網+企業的局部應用階段,與互聯網的融合前景仍然不容樂觀,需要從技術融合、產品融合、業務融合、市場融合、管理融合等方面齊頭并舉,縱深推進。
通過對采集數據進行TF(技術融合),PF(產品融合),BF(業務融合),ManF(管理融合),MarF(市場融合)各因子的正態分布檢驗,除了TF1,TF2,TF3,PF1,PF2的偏度、峰度略偏于正常值,其他因子均符合正態分布。經過對原始數據進行比對,發現TF1(專利技術),TF2(技術應用),TF3(創新擴散),PF1(創新型產品),PF2(融合型產品)的均值分別為1.34,1.81,1.76,1.76,1.71。在李克特(Likert Scale)五級量表中取值介于1和2之間,說明對于小微企業而言,無論是產品創新、技術創新還是創新擴散,情況都處于“非常差”與“比較差”之間。小微企業處于生命周期的初創期,產品和服務的創新能力不足,沒有產生拳頭產品,核心競爭也尚未形成,可謂“路漫漫其修遠兮”,需將上下而求索。
首先,TF(技術融合),PF(產品融合),BF(業務融合),ManF(管理融合),MarF(市場融合)5個構面的解釋方差達到78.40%,解釋能力良好;其次,旋轉成分矩陣結果表明5個構面內各因子之間相互獨立,能較好地反映構面維度;同時,Cronbachs Alpha值分別為0.742,0.950,0.894,0.899,0.896,均大于0.7,信度檢驗效果優良;再次,皮爾森檢測結果表明各構面之間不存在低度相關的問題;再其次,德賓·沃森(Durbin-Watson)數值為1.659,表明各構面數據之間自我相關的可能性較低;最后,共線性檢測(VIF)數值分別為1.091,1.242,2.889,2.620,2.552,均小于5,表明5個構面并不存在共線性的問題。指標設計科學系統,數據采集規范合理,比較適合進行量化分析和數據處理。
文章使用SPSS軟件對互聯網+小微企業融合數據進行線性回歸分析,結果表明:ManF(管理融合),MarF(市場融合)對小微企業CA(競爭優勢)的影響呈顯著相關;TF(技術融合),PF(產品融合),BF(業務融合)對小微企業競爭優勢的影響不顯著。其中,ManF(管理融合),MarF(市場融合)的非標準化系數為0.466,0.478,表明ManF(管理融合)每增加一個單位,小微企業的CA(競爭優勢)則增加0.466個單位;MarF(市場融合)每增加一個單位,小微企業的CA(競爭優勢)則增加0.478個單位。對比甘巴德利亞(Gambardella)和托里斯(Torrisi)①Gambardella,Alfonso,Torrisi,Salvatore.Does technologica lconvergence imply convergence in markets?Evidence from the electronics industry[J].Research Policy,1998,27(5):440-463.對企業融合與業績關系進行的研究結果,文章驗證了ManF(管理融合),MarF(市場融合)對小微企業競爭優勢的影響。
文章針對小微企業是否屬于高新技術企業進行了ANOVA分析。結果表明:在TF(技術融合),PF(產品融合),BF(業務融合),ManF(管理融合)方面,高新技術型小微企業與非高新技術型小微企業存在顯著差別,而在MarF(市場融合)方面,兩者差別不顯著。表明高新技術小微企業因先發優勢,在技術融合、產品融合、業務融合和管理融合方面得天獨厚,獨占“天時”、“地利”、“人和”。但由于各類企業都會“尺有所短”,在漫長的市場融合過程,企業受到客觀環境的影響較大,所以市場融合方面,小型企業和微型企業差別并不大。無論是哪種類型的企業,人止為“企”,技術是核心競爭力,人才是企業市場競爭的“第一生產力”,引進人才、培訓人才、留住人才,方能技術進步、管理創新、市場領先②李曉磊:《基于“互聯網+”B2C電商企業與傳統零售企業創新發展戰略研究》,《山東社會科學》2015年第9期,第134-136頁。。
小微企業應積極開展以創新為動力的發展模式,為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業務創新、市場創新、管理創新“賦能”,以四新帶動四化。運用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開發全新產品、融合型產品,多方面、多渠道實施產學研合作、小微企業聯盟等進行技術聯合攻關,激勵技術成果轉化,增加產品和服務的附加值,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針對當下同質化競爭嚴重的現狀,小微企業應立足長遠,科學謀劃,立足供給側專注質量與效率。第一,培育“專精特優新”的拳頭產品,突出產品競爭優勢。第二,善于利用政府和行業提供的技術研發平臺、小微企業服務平臺,加快產品創新、技術創新的更迭周期。第三,積極試水《中國制造2025》的重點戰略產業,投入產業智慧化的發展洪流中,加強對互聯網的采納、應用,將信息化成果普及到主營業務活動中,實現經營模式創新,大力發展線上線下雙頭并舉的新模式、新業態。
針對小微企業自身管理不善、水平低下的現狀,建議小微企業建立科學規范的管理制度,合理規劃自我成長。
針對當下小微企業普遍存在文化建設滯后的現狀,建議加強組織文化建設,提高團隊成員士氣,增強組織的凝聚力。第一,建設優秀團隊,提升人力資源競爭力。第二,提高企業家的創新能力和領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