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功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腦病四區(鄭州450000)
頸性眩暈是由于頸源性病變影響椎動脈顱外段血供而引起的一組以眩暈為主的臨床綜合征[1]。中醫學理論將頸性眩暈歸納于“眩暈”之范疇,臟腑氣血虧虛,外邪乘虛侵襲是其基本病機,活血化瘀、疏通經絡是其主要治則。針灸是中醫外治法的特色,在頸椎病的治療中具有令人滿意的效果[2]。本研究探討了頸復湯聯合針灸治療頸性眩暈的療效及對血漿內皮素(Plasma endothelin,ET-1)、降 鈣 素 基 因 相 關 肽 (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水平和血液流變學指標的影響,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 回顧性選取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頸性眩暈患者142例,按照隨機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患者各71例。對照組男37例,女34例;年齡35~68歲,平均(55.21±9.36)歲;平均病程(38.69±5.69)d。觀察組男35例,女36例;年齡34~67歲,平均(54.29±11.20)歲;平均病程(38.75±5.55)d。所有患者均符合《神經系統疾病診斷學》[3]關于頸性眩暈的診斷標準兩組患者在性別構成比和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具有均衡性(P>0.05)。
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聯合針灸治療,常規治療包括臥床休息、減少刺激不良聲光刺激,減少體位變化,口服鹽酸氟桂利嗪膠囊(國藥準字H10930003)10mg/d,臨睡前頓服。針灸治療取穴風池、大椎、百會、頸部夾脊穴,患者取俯臥位,常規消毒局部皮膚,斜刺上述穴位,得氣后行平補平瀉法,留針20min。針灸治療6d后休息1d。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治療基礎上聯合自擬頸復湯治療。頸復湯方藥組成包括:葛根30g,熟地黃、赤芍、當歸各15g,羌活、木瓜各10g,川芎、天麻、地龍、?蟲、水蛭各6g。上藥每日一劑,加水煎煮兩次,取汁300ml,早晚2次服用。
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14d。
3 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動脈血流量(基底動脈、左椎動脈及右椎動脈)、血液流變學指標(血漿比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及紅細胞壓積)、C-反應蛋白(CRP)、血漿內皮素(ET-1)及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GRP)水平。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后眩暈緩解天數。
臨床療效標準:眩暈及其它癥狀消失,日常工作正常為顯效;眩暈及其他癥狀明顯改善,并不伴有旋轉感,能堅持正常工作,但生活工作仍然受影響為有效;眩暈等其他癥狀無改善或者加重,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為無效。總有效=顯效+有效。
癥狀評分運用視覺模擬評分(VAS)進行評價,包括眩暈,耳鳴,聽力障礙等六個癥狀評分,總分范圍0~24分,分數越高,癥狀越重。
生活質量評分運用Spitzer指數進行評價,包括生活感受,活動能力,感受健康等五項評分,總分范圍0~10分,分數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眩暈障礙調查量表(DHI)標準:包括軀體性分值,功能性分值,情感性分值。總分范圍0~100分,分數越高,程度越嚴重。
分別于治療前后晨起空腹抽血5ml于4℃低溫下3 000r/min離心10min,取血清-70℃冰箱保存待測。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CRP。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ET-1、CGRP水平。檢測儀器為Freedom Evolyzer 2150型全自動酶標儀,試劑盒購自北京北方生物技術研究所。血漿比黏度、全血高切黏度采用貝克曼血液流變分析儀檢測。紅細胞壓積采用血細胞分析儀檢測。采用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測基底動脈、左椎動脈及右椎動脈血流量。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臨床療效等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血液流變學指標和生活質量評分等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1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顯效40例,有效18例,無效3例,臨床總有效率96.77%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療效比較[例(%)]
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動脈血流量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基底動脈、左椎動脈及右椎動脈血流量水平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基底動脈、左椎動脈及右椎動脈血流量水平均較治療前上升,觀察組患者治療后基底動脈、左椎動脈及右椎動脈血流量水平高于對照組患者治療后(P<0.05)。見表2。
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CRP、ET-1及CGRP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血漿比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紅細胞壓積、CRP、ET-1及CGRP水平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漿比黏度水平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全血高切黏度、CRP及ET-1水平均較治療前下降,CGRP水平較治療前上升(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全血高切黏度、CRP及ET-1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患者治療后,CGRP水平高于對照組患者治療后(P<0.05)。見表3。
4 兩組患者治療后眩暈緩解天數、VAS、DHI及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眩暈緩解天數短于對照組患者(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者,VAS和DHI評分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4。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動脈血流量比較(cm/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CRP、ET-1及CGRP水平比較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CRP、ET-1及CGRP水平比較
注:組內比較,*P<0.05;組間比較,#P<0.05
?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后眩暈緩解天數、VAS、DHI及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后眩暈緩解天數、VAS、DHI及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注:組間比較,*P<0.05
?
目前臨床對于頸性眩暈尚無統一的標準治療方案,牽引、針灸、藥物等均有所應用,但治療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常反復發作、遷延難愈[4]。西比靈屬于非選擇性鈣拮抗劑,可阻滯鈣離子跨膜進入細胞,改善腦微循環和神經元代謝,并抑制腦血管痙攣、降低血液黏滯度,是眩暈對癥治療的首選藥物[5]。針灸是中醫重要的外治法,督脈為陽經之海,循行于頸背、枕后,當督脈瘀滯、清陽不展、清竅被蒙則眩暈自生[6]。針刺風池、百會、大椎穴及頸夾脊穴可升舉陽氣、熄風定眩、潛陽益髓,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改善眩暈癥狀[7]。
中醫學理論中素無“頸性眩暈”之病名,但根據其臨床表現可將其歸納于“眩暈”等范疇,為本虛標實之證,與年老體虛、情志不舒、勞倦內傷、飲食不節導致的氣滯血瘀、痰濁內停有關,加之外邪乘虛入侵而致清竅被蒙、發作為眩暈。治則以疏風通絡、熄風定眩為法[8]。
本研究自擬的頸復湯方中以葛根為君,功擅解肌退熱、升舉陽氣,善治太陽經病之項背強直。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其對于腦血管具有擴張作用,有助于改善腦循環[9]。熟地黃為臣,可益精填髓、固本培元。佐以羌活散寒祛濕、通利關節;木瓜舒筋活絡、化濕祛風;赤芍養血和營、活血散瘀;當歸活血化瘀、補血調經;川芎活血祛風、行氣止痛;天麻平肝熄風、祛風止痛;地龍清熱熄風、通絡止痛;?蟲活血化瘀、消散堅結;水蛭破血逐瘀、通經消痰。現代藥理學研究也證實,地龍、?蟲、水蛭等動物類中藥可解除血管痙攣、抑制血小板聚集,進而改善腦組織局部微循環[10]。縱觀全方,諸藥合用,共奏疏風通絡、熄風定眩之功效,使眩暈癥狀得到明顯改善。本研究中采用自擬頸復湯輔助治療者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僅采用常規治療聯合針灸治療者,患者的眩暈緩解天數更短,疼痛程度和眩暈障礙程度更低,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更高。
本研究采用基底動脈、左椎動脈及右椎動脈血流量、血液黏滯度等作為客觀的評價標準,發現兩組患者治療后基底動脈、左椎動脈及右椎動脈血流量水平均較治療前上升,全血高切黏度均較治療前下降;而采用自擬頸復湯輔助治療者治療后基底動脈、左椎動脈及右椎動脈血流量水平的上升幅度更好,全血高切黏度的降低幅度更大。這一結果提示,自擬頸復湯對頸性眩暈的治療效果是通過增加基底動脈、左椎動脈及右椎動脈血流量、降低血液黏滯度實現的。
有研究發現,局部微炎癥狀態在頸性眩暈的發病機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ET是一種血管活性多肽,具有強烈而持久的縮血管作用,可通過促進神經細胞內興奮性氨基酸釋放、鈣離子內流等而誘發腦血管痙攣,加重眩暈程度[11]。CGRP則是具有舒張血管作用的生物活性肽,可直接舒張血管平滑肌、降低細胞內鈣離子水平而調節腦血流變化[12]。本研究發現采用自擬頸復湯輔助治療者治療后CRP及ET-1水平的降低幅度,CGRP水平的升高幅度大于僅采用常規治療聯合針灸治療者,這一結果提示,調節機體舒血管物質和縮血管物質的平衡可能是自擬頸復湯對頸性眩暈的良好療效的機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