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銳敏
河南省平頂山市第一人民醫院藥學部 (平頂山467099)
經相關數據顯示[1],腦卒中是造成人類死亡的三大病因之一。腦卒中可并發意識障礙、吞咽功能障礙,致使患者無法經口進食。腸內營養支持是滿足腦卒中患者機體代謝需求,促進病情康復的重要措施。但是腸內營養支持易導致患者產生胃腸道反應,包括腹瀉、嘔吐、反流、胃潴留等,不僅影響腸內營養效果,也可能加重基礎疾病。因此,在腦卒中患者腸內營養支持過程中,采取有效措施預防胃腸道反應,提高患者營養狀態,對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有積極作用。有研究發現[2],中藥對胃腸道黏膜屏障功能具有保護功能,可預防腸內營養相關不良反應。本研究為探討預防腦卒中腸內營養胃腸道反應方法,將肝胃百合湯用于腦卒中腸內營養中,現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6年8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72例腦卒中腸內營養患者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6例。觀察組:男性21例,女性15例,年齡55~74歲,平均年齡(65.21±4.11)歲;發病至入院時間3~41h,平均時間(12.35±4.18)%。對照組:男性22例,女性14例,年齡51~72歲,平均年齡(64.78±4.25)歲;發病至入院時間4~44h,平均時間(12.41±4.05)h。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存在可比性。
納入標準:發病至入院時間<6h;無法正常經口進食;18~75歲;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妊娠期、哺乳期女性;合并其他腦部疾病者;既往消化系統疾病者;腎、肝、心功能不全者。
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規治療,包括腦保護劑、改善腦循環、減輕腦水腫、動靜脈溶栓治療及對癥治療等。對照組患者入院24h內留置鼻胃管,給予腸內營養支持。腸內營養制劑選擇能全力與百普力,熱量需求按照85~125kJ/(kg·d)標準提供。前3d給予百普力,第4天開始給予能全力。從80~100ml/次,每間隔3h提供1次,若未出現胃腸道不良反應,可增加至180ml/次,第1天500ml,隨后逐日增加,直至達到全量。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肝胃百合湯:百合15g,烏藥10g,陳皮、敗醬草各8g,柴胡、蒲公英、郁金、丹參、炒枳殼各12g,甘草6 g,每日1劑,煎煮成藥汁鼻飼,早晚各1次,連續用藥2周。
3 觀察指標 ①記錄兩組患者腸內營養支持期間胃腸道反應發生情況。②2周后,采用美國國立衛生院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及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對兩組患者神經功能進行評估。③檢測兩組患者腸內營養支持2周的營養狀態,包括血清前白蛋白(PA)、血清白蛋白(ALB)、血清紅蛋白(Hb)。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處理本研究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 兩組患者胃腸道反應發生率對比 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19.44%,明顯低于對照組55.5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胃腸道反應發生率對比[例(%)]
2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評分結果比較 觀察組NIHSS評分與GCS評分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評分結果比較(分)
3 兩組營養狀態比較 觀察組PA、ALB、HCB等營養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營養狀態對比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營養狀態對比
注:組間比較,#P<0.05
?
4 兩組治療前后免疫指標變化 觀察組免疫功能優于對照組,其IgA、IgG、IgM等指標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免疫指標變化(g/L)
經研究發現[3-4],腦卒中患者預后與營養狀態密切相關。由于腦卒中患者下丘腦-垂體功能紊亂及代謝紊亂,會導致胃腸動力不足,消化及吸收功能減弱。同時,機體處于分解狀態,導致負氮平衡。腸內營養支持在腦卒中患者救治中的必要性已經形成共識,可提供機體所需水分、營養,也能增強機體免疫力,對改善預后有積極作用。但是鼻飼是否成功取決于胃腸道動力狀態與腸內營養所致并發癥發生情況。經相關研究發現[4-5],腦卒中腸內營養患者占50%以上會發生胃腸道并發癥,對胃腸道黏膜保護功能造成影響,嚴重者甚至會加重原發病,不利于患者預后。因此,采取措施預防腦卒中腸內營養患者胃腸道反應發生,對促進病情康復有重要作用。西醫臨床上針對腸內營養引起并發癥的治療主要采取半臥位、更換營養液、降低喂養率、增加膳食纖維素、改善腸道菌群失調、使用促胃腸動力藥或止瀉藥等方式,但因大部分患者本身機體虛弱、營養狀態欠佳,效果不理想[6-7]。
中醫認為,清氣不升,精微下泄,則為腹瀉;腹氣不通,濁氣不降,則致返流、嘔吐、胃潴留、便秘[8]。脾胃氣機升降失常是導致腦卒中腸內營養患者胃腸道并發癥發生的關鍵。本研究根據健脾理胃必調肝氣的原則,從肝論治預防腦卒中腸內營養患者胃腸道并發癥[9]。本研究將肝胃百合湯用于腦卒中腸內營養中,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胃腸道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表明肝胃百合湯對胃腸道反應具有預防作用。肝胃百合湯為健脾、和胃、調肝代表方劑,方中郁金與柴胡有疏肝解郁、活血之效;黃芩苦寒,配辛溫之烏藥可避寒涼,起苦降之效;丹參能散結化瘀,敗醬草與蒲公英可養胃清熱,解毒排瘀;百合健脾而不燥,枳殼與陳皮能和胃消食,甘草可調和諸藥[10]。全方共奏可復脾胃升降,降逆而不化燥,清熱不傷津[11]。經現代研究表明[12],柴胡中含柴胡皂苷及揮發油,具有抗炎作用;百合中含多種生物堿,能增強機體免疫能力,發揮免疫調節、抗氧化應激、抗炎等作用[13];馬玉紅等報道證實,丹參粉針對應激損傷的胃黏膜有良好的保護作用[14];烏藥及郁金等藥物中所含化學成分對胃黏膜亦具有保護作用[15-16]。
有研究表明[16-18],腦卒中患者營養狀態與神經功能恢復呈正相關性。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患者NIHSS評分與GCS評分優于對照組(P<0.05);血紅蛋白、血清白蛋白及血清前白蛋白等營養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其IgA、IgG、IgM 等指標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可以證實,觀察組患者神經功能與營養狀態、免疫功能均優于對照組,表明肝胃百合湯通過保護胃腸道黏膜,預防胃腸道并發癥發生,有助于改善腦卒中患者營養狀態、免疫功能,為神經功能修復創造良好條件。同時,肝胃百合湯可經鼻飼給藥,能減輕患者痛苦,操作簡單,可被患者所接受。
綜合上述,肝胃百合湯對腦卒中腸內營養患者胃腸道反應具有預防作用,可提高患者機體免疫狀態,也利于神經功能恢復,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