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霞,鐘志強
河南省周口市中醫院口腔科(周口466000)
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Oral submucous fibrosis,OSF)為口腔黏膜慢性隱匿性疾病,高發于東南亞各國,在我國多發于臺灣及湖南等地[1]。近年來隨人口流動,周口市OSF發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OSF發病機制目前尚未完全闡明,患者通常以黏膜下層無序、不成熟的纖維組織增生為主要病理學改變,并出現口腔灼痛感、開口受限及語言功能障礙等臨床癥狀[2]。腎上腺皮質激素及雷公藤多甙等常用治療藥物有較大的胃腸道刺激,且部分患者會出現皮質功能減退,致使其長期應用受限[3]。中醫學將OSF歸屬為“瘀證”,多因局部血液循環障礙,運行受阻,在局部器官壅積之后所致,因此應以益氣扶正、補血活血的治法貫穿疾病治療始終[4]。本研究采用丹參注射液聯合曲安奈德局部注射的方法治療OSF。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5月至2016年8月本院收治的OSF患者39例,所有患者均經臨床體征檢查及病理組織學檢查確診,符合中華醫學會《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的診斷標準(試行稿)》中OSF的診斷標準;中醫診斷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臨床診療規范》和《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n=19)及治療組(n=20)。對照組男16例,女3例;平均年齡(36.5±8.4)歲;平均病程(3.7±1.1)年;根據OSF病理學分期:早期5例,中期12例,晚期2例。治療組男17例,女3例;平均年齡(37.7±9.1)歲;平均病程(3.5±1.2)年;根據 OSF病理學分期:早期6例,中期13例,晚期1例。兩組主要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組間對比研究。本研究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研究批準。
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常規清潔口腔,并囑咐其生活中注意戒煙戒酒,禁止咀嚼檳榔,注意飲食清淡等,對照組患者于口腔兩側病變頰黏膜下及翼頜韌帶區采用多點注射的方式注射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160mg;治療組注射丹參注射液2ml+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80mg的混合液,每周注射1次,兩組均連續注射3個月。
3 觀察指標 ①采用尼莫地平法對患者口腔灼痛感、僵硬感、開口度及纖維條索等癥狀進行評分,按正常/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記為0、1、3、6分。②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后2個月、5個月采用游標卡尺測量患者的最大開口度,即上下前牙切緣間距,統計開口度差值的變化,最大開口度改善值=(治療后的最大開口度-治療前的最大開口度)。③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結束后采集兩組晨起空腹靜脈血2.5ml,經3 000 rpm離心10min,分離血清,以全自動血液流變儀檢測高/低切全血黏度、紅細胞壓積及纖維蛋白原(FIB)等血流變學指標。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上述指標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 治療前后兩組中醫證候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各項中醫證候評分無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口腔灼痛感、僵硬感、開口度及纖維條索等中醫證候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中醫證候評分比較(分)
2 治療后兩組患者最大開口度改善值比較 治療后2個月及5個月,治療組最大開口度改善值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2。
3 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流變指標變化比較 治療前兩組各項血流變指標無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治療組低切全血黏度、紅細胞壓積及FIB含量均顯著降低,且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或P<0.01);而兩組高切全血黏度及對照組低切全血黏度、紅細胞壓積及FIB含量治療前后無顯著性變化(P>0.05)。見表3。

表2 治療后兩組患者最大開口度改善值比較(mm)
表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流變指標變化比較

表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流變指標變化比較
注:與治療前相比,Δ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
OSF的發病與微量元素缺乏、免疫缺陷、血流變學異常、微循環障礙及不良生活習慣等有關,患者可出現結締組織膠原堆積變性、微血管擴張及口腔上皮組織萎縮或異常增生等病理變化,OSF作為一種癌前病變,給臨床口腔科醫師帶來了巨大的挑戰,治療中應以防止纖維下層膠原聚集、促進病變區血管再生及減輕病灶部位炎 癥,縮 小 病 變 區 域 大 小 為 目 的[5-6]。研 究[7-8]顯示,OSF的發生與炎性反應有關,曲安奈德為長效糖質激素,具有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可調控炎性細胞凋亡,抑制成纖維細胞增殖,但長期全身應用可導致局部黏膜萎縮、代謝紊亂及真菌感染等風險升高。
中醫辨證看待OSF,患者多嗜食辛辣刺激之品,且素體陰虛,日久熱毒傷陰,虛火內擾,邪毒郁積于局部,氣血失調,氣滯血瘀,虛火毒瘀壅滯于口腔而發病[9]。《靈樞·百病始生》曰:“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有學者認為,機體素稟不足或后天失養,都可使邪毒趁虛入體,“虛瘀毒”三者病機相互結合,致使疾病產生,因此中醫對OSF的治療從氣滯血瘀入手,以活血化瘀,益氣扶正為治療法則[10]。本研究所用丹參注射液主要活性成分為丹參,其為典型的補脾益氣、活血化瘀類中藥,且現代研究[11]報道,其還具有抗感染、抗氧化、改善微循環及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因此廣泛用于臨床心腦血管疾病的治療。丹參主要有效成分丹參酮ⅡA除具有抗氧化、抗菌消炎及抗心腦血管疾病等作用外,還對腫瘤細胞具有很強的殺傷作用,并可促進其凋亡、抑制其惡性增殖[12]。本研究結果中,治療后兩組口腔灼痛感、僵硬感、開口度及纖維條索等中醫證候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治療后2個月及5個月,治療組最大開口度改善值明顯高于對照組。表明口腔黏膜病變區域注射曲安奈德及丹參注射液可有效改善OSF中醫癥候,改善患者開口程度,臨床治療效果顯著優于單獨的曲安奈德局部注射,與趙雁煥等[13]研究結果較為一致。OSF患者在炎癥應激刺激下出現血管壁損傷、微血管狹窄及閉塞等,機體血小板活化,凝血功能增強,同時纖溶活性受抑,抗凝作用降低,血液流速變緩,血液黏度升高,進而導致患者口腔頰部黏膜成纖維細胞增殖及膠原合成[14]。張翠英[15]研究報道,丹參可清除氧自由基、降低血液黏稠度、擴張血管、減少血小板聚集、促進膠原降解,抑制成纖維細胞增殖,并促其凋亡,局部用藥可誘導新生毛細血管形成、維持血管內皮細胞膜完整性等作用。本研究中治療后治療組患者低切全血黏度、紅細胞壓積及FIB含量均顯著降低,且顯著低于對照組,而對照組患者上述指標無明顯變化,提示口腔黏膜病變區域注射曲安奈德及丹參注射液可有效改善OSF患者血流變,顯著降低其血液黏度,抑制結締組織纖維化。
綜上所述,丹參注射液聯合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治療OSF可顯著改善各臨床癥狀,降低血流變學指標水平,抑制結締組織纖維化。但由于本研究樣本量較少,同時治療5個月時患者最大開口度有所減少,因此關于治療周期是否需要增加也需要進一步研究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