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曉燕
延安大學附屬醫院中醫科(延安716000)
惡性腫瘤是臨床常見疾病,嚴重威脅人類的健康安全。化療是當前臨床治療惡性腫瘤的主要手段,對腫瘤細胞殺傷力強,治療療效顯著,可顯著改善患者臨床預后效果[1]。而白細胞減少是惡性腫瘤化療主要的不良反應之一,影響化療的順利進行,嚴重時繼發嚴重感染,危機患者生命。所以,及時有效的治療,預防感染,確保化療的順利進行,是提高惡性腫瘤臨床療效的關鍵。中醫在治療化療所致白細胞減少癥方面具有其顯著優勢,并得到廣泛認可[2]。白細胞減少癥患者主要表現為頭暈、疲乏、食欲減退以及四肢酸軟等癥狀,存在脾腎兩虛的病機特點,屬于中醫“虛勞”范疇,臨床擬定滋補肝腎、健脾益氣為基本治療原則,觀察芪術茯苓湯治療惡性腫瘤化療后白細胞減少的療效療效。本文作者結合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期間在我院診治的156例惡性腫瘤化療后白細胞減少患者臨床資料進行研究。現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 回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期間在我院診治的156例惡性腫瘤化療后白細胞減少患者臨床資料,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78例。對照組男性41例,女性37例;年齡38~71歲,平均年齡(54.17±10.02)歲;其中肺癌24例,食管癌9例,乳腺癌16例,胃癌12例,子宮內膜癌10例,胰腺癌7例;白細胞水平(2.47±0.15)×109/L;初次化療者10例,3個療程者20例,4個療程者34例,5個療程者14例。觀察組男性39例,女性39例;年齡40~73歲,平均年齡(55.01±11.45)歲;其中肺癌25例,食管癌10例,乳腺癌15例,胃癌14例,子宮內膜癌8例,胰腺癌6例;白細胞水平(2.50±0.18)×109/L;初次化療者12例,3個療程者25例,4個療程者28例,5個療程者13例。兩組患者在基礎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國常見惡性腫瘤診斷規范》的標準,經病理學確診為惡性腫瘤[3]。
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內科學》標準,①伴有神疲乏力,懶言,盜汗,食少納差,腰膝酸軟,畏寒怯冷;②舌淡,舌紅,脈弱或沉細[4]。
納入標準:①符合惡性腫瘤西醫和中醫診斷標準;②化療前白細胞水平正常,化療后第7天復查血常規白細胞計數<4.0×109/L;③年齡38~73歲,無明顯骨髓轉移瘤侵犯,預計生存期>3個月;④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的心、肝、腎及血液系統疾病;②伴有嚴重感染,嚴重精神疾病者,過敏體質者;③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
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利可君片(國藥準字H32025444,生產批號:20141104)治療,每次40mg,3次/d,連續治療4個療程(1個療程7d)。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芪術茯苓湯(黃芪、浮小麥各30g,茯苓、黨參各15g,白術、辛夷、白芷、木通各12g,防風、蒼耳子、菊花各10g,麥冬6g,甘草5g)治療,每天一劑,清水煎服,早晚2次分服,每次100ml,連續治療4個療程(1個療程7d)。治療期間禁食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3 觀察指標 ①兩組患者臨床治療療效;②兩組患者治療前后 WBC、NE、HGB、PLT水平、臨床癥狀評分以及臨床不良反應情況。
臨床癥狀評分:乏力、頭暈、食欲減退、四肢酸軟各癥狀,分為無癥狀、輕度、中度、重度,記為0分、1分、2分、3分,評分越高癥狀越嚴重[5]。
細胞計數:抽取兩組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3ml分離血清進行測定。采用全自動流式細胞儀和免疫計數器[6]。
4 療效判斷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標準:顯效:連續檢測2次,白細胞計數及分類恢復到正常范圍,大于4.0×109/L,且維持2周以上;有效:白細胞計數顯著提高,上升至3.0×109/L,且中性粒細胞大于3.0×109/L,且維持2周以上;無效:治療后白細胞水平無顯著提高,甚至有降低趨勢[7]。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包處理分析數據資料,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83.33%高于對照組51.28%(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比較[例(%)]
2 兩組治療前后 WBC、NE、HGB、PLT水平對比 治療后兩組 WBC、NE、HGB、PLT水平均升高,與治療前對比(P<0.05),且觀察組升高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WBC、NE、HGB、PLT水平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P<0.05;與治療前對比,△P<0.05
?
3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評分對比 治療后兩組臨床癥狀(乏力、頭暈、食欲減退、四肢酸軟)評分降低,與治療前對比(P<0.05),且觀察組改善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評分對比(分)
4 兩組臨床不良反應比較 在觀察和治療期間,觀察組1例失眠(1.28%),對照組1例惡心(1.28%),2例嘔吐(2.56%),兩組不良反應率對比(P>0.05)。
惡性腫瘤化療會對患者造成一定的毒副反應,骨髓抑制是常見的毒副反應之一,臨床主要表現為白細胞水平下降,嚴重者會出現血小板、紅細胞減少,從而導致部分患者停止化療治療,嚴重影響化療效果。白細胞減少時外周血液當中白細胞數持續<4×109/L。引起化療后白細胞減少的原因復雜多樣化,一般表現為生成減少或者成熟障礙,最為明顯的是維生素B12缺失和葉酸缺少。所以,對于白細胞減少癥患者,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是確保患者生活質量的關鍵。臨床常規西醫治療采用利可君、維生素B4等,在一定程度上使白細胞數量得到恢復,但整體療效較為缺乏,難以全面促進患者健康。同時容易出現不良反應[8-9]。
隨著近年對中醫的廣泛應用,中醫采用辨證論治的方法,治療惡性腫瘤化療后白細胞減少癥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且臨床不良反應少,具有其獨特的優勢[10-11]。臨床惡性腫瘤化療后白細胞減少患者多表現為頭暈、乏力、肢體酸軟、食欲減退、精神萎靡等,在中醫學中屬于“虛勞”范疇,屬于氣血兩虛,影響臟腑功能和氣血化生,最終導致患者出現氣陰兩虧之證。所以,在中醫學上白細胞減少癥是由于脾腎功能虧損以及氣血不足而導致的。臨床應以補氣益氣、健脾養血、補腎之陰陽為治療原則。芪術茯苓湯從“脾腎兩虛”的病機出發,黃芪補氣生血;茯苓健脾,利水滲濕,寧心;白術補氣健脾,散濕除痹;黨參健脾補氣等[12]。現代藥理研究顯示,芪術茯苓湯可顯著增加細胞毒性作用,提高機體免疫力,減輕骨髓抑制反應,有保護骨髓,促進造血生血的作用。同時可緩解胃腸功能紊亂,對化療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具有改善作用[13-15]。
本文研究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83.33%明顯高于對照組51.28%(P<0.05)。同時治療后兩組患者WBC、NE、HGB、PLT、臨床癥狀改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由此表明,芪術茯苓湯治療惡性腫瘤化療后白細胞減少的臨床效果較佳,可改善患者癥狀,且可使白細胞計數明顯升高,為臨床的順利化療奠定基礎。此外,臨床患者無嚴重不良反應,適合惡性腫瘤化療后白細胞減少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