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遠 趙海濤仇國明 劉萌萌
(1河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河北 石家莊 050000;2河北省農產品加工促進中心 河北 石家莊 050000;3河北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河北 石家莊 050000;4河北省農業機械鑒定監理總站 河北 石家莊 050000)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因地制宜培育產業是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自中央開展打贏脫貧攻堅戰以來,各地將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最基本的抓手,投入大量資源扶持產業發展。保定市阜平縣以食用菌為主導特色產業,通過“政府引導、企業承擔、農戶收益”三方聯動,實施產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
阜平食用菌產業于2015年8月開始謀劃,當年即開工建設,目前產業覆蓋全縣13個鄉鎮,引進龍頭企業10家,流轉土地12 000余畝,建設百畝以上園區54個,出菇棚3 600余棟。其中第一期種植食用菌棒數約3 200萬棒,參與農戶6 260戶,直接包棚農戶2 022戶,參與務工農戶4 238戶,帶動貧困戶數2 810戶,年產菇耳2.4萬t,總產值達1.9億元,實現戶均增收2萬元以上。
2.1 政府推動。①制定發展規劃。阜平縣根據當地氣候冷涼、工業污染少等自然優勢,確定將食用菌作為扶貧主導產業發展。制定 《阜平縣食用菌產業發展規劃》,規劃明確“一核、四帶、百園覆蓋”的產業布局,開展“一會、兩組、十企、百社”服務體系建設,以香菇、毛木耳為產業主打品種,同時發展靈芝、茶樹菇、秀珍菇等高端食用菌。②出臺扶持政策。對吸納貧困戶,具備一定規模的企業、合作社,政府出資免費配套路、電、水等基礎設施,對企業建設的加工廠、大棚、冷庫等生產基礎設施給予一定補貼。對種菇農民實行無抵押貸款貼息,由政府出資為菇農購買金融保險,提高其抗風險能力。③組建專家團隊。成立發展食用菌產業專家委員會和阜平縣食用菌產業專家組,特聘5名理論功底深、實操能力強的專家常駐該縣開展工作??h財政出資2000萬元設立科研基金,成立太行山食用菌研究院,培養當地技術人員。
2.2 企業承接。一是龍頭企業承接。為使產業迅速落地,阜平縣從北京、石家莊、辛集等地引入多家食用菌龍頭企業。這些企業從事食用菌行業多年,在生產技術、業務經營、銷售渠道方面經驗成熟,引入能立刻開展生產,為全縣食用菌產業發展提供了可靠支撐。二是制定標準體系。為提升產品質量和產品競爭力,阜平縣制定食用菌質量標準技術體系,體系圍繞綠色、有機、無公害和出口基地備案要求,全縣食用菌生產企業、園區、合作社在阜平縣食用菌協會統一推廣下,按質量標準技術體系管理生產。鼓勵有出口能力的企業開展出口基地備案認證。三是構建產業融合。阜平縣按照現代企業管理經營模式,組建了阜平縣老鄉菇股份有限公司,在全縣注冊“老鄉菇”食用菌品牌,創建馳名商標。依托阜平縣食用菌網站“老鄉菇網”,提高阜平食用菌品牌知名度。利用省級農產品初加工項目等支持,開展多功能烘干窯、食用菌保鮮庫、罐充惰性氣體保鮮包裝等全產業鏈建設。
2.3 農戶收益。①創新經營模式。在產業建設上,建立由企業、科研機構、政府相關部門、金融服務機構、農民群眾組成,依托生產基地形成緊密型的“六位一體”利益聯合體。在體系內各主體各司其職,相互補充,合力推動產業發展。在產業生產上,實現食用菌企業統一為轄區內建設大棚、提供菌種、壓制菌袋、培訓技術、一致品牌、統籌銷售的“六統一”生產模式,貧困農戶只負責分戶栽培管理。大大提高了產業的標準化水平,保證了產品質量。②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全縣實施四種利益聯結機制,覆蓋全縣貧困戶。一是“小老板”機制。對能力較強的貧困戶,通過政府優惠兩策貸款建棚自主生產獲得100%收益。二是農企合作機制。對思想保守、能力有限的農戶,由企業出資建棚,農戶生產管理,獲得收益企業和貧困戶各占50%。三是入股分紅機制。對于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通過扶貧資金入股企業、企業流轉貧困戶土地,可獲股金分紅及土地租金收入。
3.1 政府引導是關鍵。在貧困落后地區,受自然條件和認知程度的影響,貧困群眾自發發展產業困難極大,政府初始引導非常關鍵。一是建立工作機制。為培樹食用菌產業,阜平縣提出了“一個特色產業、一部發展規劃、一名縣級領導牽頭、一個主抓部門、一套班子協作、一項政策基金保障”的產業工作機制,調動全縣資源形成發展合力。二是政策資金保障。阜平縣能在短短幾年就將食用菌產業在全縣推開,與強有力的政策和資金保障息息相關。正是政府在用地、稅收、建設補貼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將外地的現代化企業吸引進來支撐產業發展。而通過對財政涉農資金整合、加大信貸資金投入等方式,政府為企業、農戶發展食用菌不斷提供資金支持,為產業的創立提供了保障,消除了企業、貧困戶在投入上的顧慮,推動了產業健康發展。
3.2 龍頭引領搭平臺。面對資金、技術、市場風險等難題,必須通過龍頭企業這個平臺承接。在企業帶動下,建設產業基地、食用菌園區提升產業規模成為可能,通過市場經濟手段的運用,產業效益得到保證,讓貧困戶與企業建立利益聯接機制,分享產業收益成為可能。阜平縣引進龍頭企業的做法表明,依托龍頭企業平臺,讓貧困戶擺脫資金、技術、風險的窘境,激發了參與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在食用菌企業“六統一”的生產服務模式指導下,貧困戶積極生產,企業產品質量提升,市場認可度不斷提高,產業發展進入良性循環。
3.3 技術團隊是保障。扶貧產業尤其是種養業的發展,技術支持是重要環節。通過對全省貧困地區,尤其是深度貧困地區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的調研,缺少技術是致貧的主要原因。培樹扶貧產業必須將科學技術保障作為單獨一環進行落實,阜平縣組建食用菌專家團隊即是為此。專家團隊集合了栽培、加工、政策、經濟的崗位專家,對全縣食用菌發展提供頂層設計。在專家團隊之外,阜平縣還依托省內科研力量,加大對食用菌栽培技術的科研開發力度,引進新菌種,實現產品深加工。依托這些技術資源,阜平縣通過集中辦班、舉辦農民田間學校等形式,培養基層技術員,全面提高菇農素質,實現科技的產業全覆蓋。
3.4 增收扶貧是根本。扶貧產業健康持續發展,根本是要讓貧困戶增收,讓百姓受益。因此扶貧產業必須與貧困戶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不能違背扶貧這個產業初衷。阜平縣培樹食用菌產業始終將貧困戶作為產業發展的重點人群。在三種利益聯結模式的帶動下,企業、貧困戶形成緊密的利益連結體,貧困群眾可根據自身能力條件,量力而行參與到產業生產當中。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通過參與產業生產成為新型職業農民,對因病、因殘等導致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通過入股分紅、租金收益為其生活提供多一層的保障。最終達到政府培樹扶貧產業實現產業脫貧的工作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