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美月 楊盛軍
(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 湖南 湘潭 411201)
鄉村振興戰略可以更好地解決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是城鄉發展差距大、鄉村發展不足的現狀下更好地推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實現中國夢的必要戰略。鄉村振興是系統、全面的振興,貫徹鄉村振興戰略精神,不能忽視鄉風文明的要求,既要注重經濟發展,也要重視道德培育,堅持物質、精神齊發展,經濟、文化齊振興,塑型、鑄魂共推進,促進鄉村文化興盛繁榮,培育優良家風、淳厚民風和文明鄉風。鄉村振興是國家振興和民族復興的重要基石,而國之本在家,營造良好民風、鄉風、社風,首先要培育優良家風,堅持把家風文明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一項重要任務,把社會主義道德、家庭倫理與法治相結合,發揮其在新時期鄉村振興中凝聚人心、教化育人、精神支撐和道德引領的能動作用,提升新時代農民素質,煥發鄉村文明新風貌。
1.1 家庭是推動鄉村振興的基本單位?!凹绎L,也稱“門風”、“父風”等,是一個家庭或家族在世代繁衍發展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傳統習慣、生活方式、行為準則與處世之道的綜合體,其主要內容是其獨特而穩定的思想觀念、情操和作風”[1]。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孔子在儒家經典 《禮記·大學》中就已論述到齊家而后治國的思想。家庭和睦是鄉村振興的基石,無論何時都要注重家庭、家教和家風建設,促進家庭和睦,從而推動社會穩定和諧、民族不斷前進和國家持續發展。只有每一個家庭建設良好家風,才能更好地實現老有所養、親人團結,才能更有效地為鄉村振興奠基和營造穩定氛圍,形成強大的發展合力。
1.2 優良家風增進鄉村社會穩定。家庭倫理關系影響社會穩定,家風是否優良影響個人品行。家庭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美德、進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場所,影響個體由“生物人”轉化為“社會人”的社會化進程,家庭教育既是個人接受的起始教育、日常教育,也是終身教育,發揮著培養家庭成員健康人格、塑造高尚品格的重要作用。而如果家庭結構不完整、家庭功能發揮失衡、家庭教育不合理、生活方式不道德、家庭氛圍不融洽、家庭關系不和睦,則會對個人性格的形成、人格的塑造產生負面影響,使其誤入歧途,甚至誘發違法犯罪,如滋生出賭博、偷竊、搶劫、嫖娼等不法行為。優良家風所體現的原則規范,能夠有效地約束個人行為,預防犯罪,維護社會穩定,為鄉村振興創造良好氛圍,而不良家風則會成為違法犯罪和社會矛盾產生的誘因,增大社會治理難度,耗費人力物力,阻礙鄉村振興進程。
由此可見,家庭是鄉村的細胞和基本組成單位,是推進鄉村振興的最基礎力量,家庭和睦是鄉村和諧、社會安定的根基,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體,要發揮其積極作用,就要提升廣大農民的道德品質,而家風是一個家庭內部團結的精神紐帶、情感體驗、行為動力和道德規范,因此必須引導每家每戶、每個成員培育、踐行和發揚優良的家風家教。良好的家風可以維持一個家庭和睦,從而推進鄉村振興、社會和諧、國家發展。家風關乎民風、鄉風、黨風、社風、國風和世風。家風良,則民風好、鄉風淳、黨風清、國風優。
2.1 家風培育是新農村思想道德教育的開端和關鍵環節。相較于宏觀教育體系中的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具有其自身的獨特性和不可或缺性,對于個體的成長發展、價值選擇和價值判斷具有奠基作用和深遠影響。不同的家風和家庭教育對于孩子性格的形成、能力的發展、人格的養成具有不同的影響。家風培育是新農村思想道德教育的開端和關鍵環節。從時間維度上來看,家風培育既是思想道德教育的起始環節,又是貫穿人一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只要存在家庭,只要一個人生活在家庭之中,他必然會受到家風的熏陶;從內容維度上來看,家風所體現的教育內容與現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具有內在的一致性,二者都蘊含著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并旨在借此提升個體的思想道德素質水平,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推動個體社會化,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及構建社會良好風尚。家風的影響既先于又不斷鞏固著學校和社會對個體的思想道德教育?!凹绎L在個體思想品德形成的三個系統心理、思想、行為中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具體地講,家風具有心理系統中的人格塑造功能,思想系統中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道德觀、政治觀的養成功能,以及行為系統中的行為規范功能”[2]。家教以品行為先,優良家風中所蘊含和提倡的孝敬父母、勤儉節約、志存高遠等思想能夠很好地體現和對應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家庭美德教育,有利于促進新農村思想道德建設。
2.2 家風教育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載體和路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要注意把我們所提倡的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3]。新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必須堅持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良家風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相貫通,并是其重要載體和傳播路徑。如,岳母刺字教子精忠報國,顏之推教子“巧偽不如拙誠”, 《女論語》中講述“以和為貴,孝順為尊”等,都很好地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愛國”“誠信”“和諧”等思想。家風的熏陶性、感化性、潛移默化性和家庭教育的情境性、生動性、個別指導性相對來說優于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在家風家教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子女進行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其知、情、意、行,能夠更好地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培育與踐行,有利于社會主義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在新時代新農村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公民。
2.3 家風優良是推進黨風清、民風淳、鄉風正的重要動力。培育良好家風、清廉黨風、淳厚民風和醇正鄉風是新農村思想道德建設的必然要求。家庭不僅是孕育生命的地方,更是教育子孫的重要課堂,是推進新農村思想道德建設的基本單位。優良家風展現著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是指導我們言行舉止的準則,是鄉村良性發展的巨大內在推動力。新農村思想道德建設需要領導干部發揮模范先鋒作用,黨風清,才能獲得百姓的信任和支持。而面對黨內出現貪腐的“蒼蠅”、“老虎”,我們不難看出,一些官員腐敗不只是個人問題,也體現出家教不良、家風污濁的問題。家庭成為權錢交易所,“官二代”成為網絡新詞,“一人落馬,全家被查”、“一人貪腐,全家涉腐”的現象不再新鮮。家風不正則易引起黨風、政風不正,假如領導干部家風敗壞,則容易導致腐敗,污濁黨風,損害黨和國家的形象。從古至今,許多清廉官員與老一輩革命家的家風、家訓仍留給我們很深的啟示。宋朝包拯在其制定的 《家訓》中告誡子孫做官不得貪污財物,明代薛瑄在 《誡子書》中勸誡子女清廉為官,周恩來同志兩袖清風,教育晚輩不搞特殊化,生活艱苦樸素;習仲勛同志教育子女勤勞節儉。由此可見,家風是否優良是黨風是否清明的重要影響因素。民風淳、鄉風正才能為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氛圍,家庭是鄉村的基本組成單位,家庭文化是鄉村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家風連著鄉風、民風,鄉風是由一個個家庭風氣而組成的,家風是社會風氣的顯現。只有每一戶家庭培育良好家風,每一位農民自覺提升道德修養,才能更好地全面推動新農村思想道德建設。
3.1 立足實際建設新家風。鄉村振興視閾下的新農村思想道德建設應借鑒別國或其他地區的有益經驗,立足實際,結合本土特色,促進良好家風建設。領導干部應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和引領作用,既要從自身做起,建設清廉家風,重視家庭團結和睦和對子孫的教育,修身齊家,又要積極重視鄉村文體設施建設和家風家訓文化活動的開展,形成宣傳和建設良好家風家教的社會環境。如,建設二十四孝文化長廊、鄉村圖書館,開展“最美婆媳”“十大孝子”“文明家庭”評比活動、家庭文藝演出活動等,加大對先進典型的宣傳力度,增強其感召力,發揮鄉賢的示范效應和模范的引領作用,同時要積極引導民眾參與其中,使每家每戶自覺、主動地,在雙向互動配合中促進良好家風建設,推動新農村思想道德建設。
3.2 在傳承中發展創新。在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體現優良家風的史書典籍繁多,如明代 《王氏家訓》、 《曾國藩家書》,其中很多內容對于當今社會仍然適用,因此新時期新農村優良家風建設需要深入發掘和傳承發揚優秀傳統家風文化資源,傳承和重建家規家訓。但傳統家風家訓難免帶有時代性的特征,不能完全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新時期家風建設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體現時代要求,在繼承中發展創新。應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并將其內容寓于新時代家風建設,由遵從傳統的“三從四德”、“三綱五常”轉變為強調“民主”、“自由”、“平等”,而優秀傳統家風中的強調家庭團結和睦、誠信等思想與現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相一致,應傳承發揚,推動新農村思想道德建設。
3.3 利用新媒體弘揚優良家風。當今時代是互聯網時代,是信息產生價值的時代。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信息化、城鎮化的迅速發展,我們不難看出,農村網絡用戶也在逐步增加,網絡普及率不斷提高。因此家風家訓建設也要緊跟時代潮流,創新優良家風的傳播形式和建設路徑。如利用微博、QQ空間、朋友圈等促進優良家風故事的傳播,也可以借助手機開展評選優良家風活動,利用新媒體進行點贊。利用新媒體弘揚和建設優良家風,具有時效快、規模廣、便捷化的特點,同時易于提高信息化背景下民眾尤其是青少年群體的接受度和參與度。同時,利用新媒體可以將 《論語》、 《顏氏家訓》、 《曾國藩家書》等制作出電子版,促進傳承和發揚優良家風家訓。
3.4 父母要言傳身教樹表率。在家庭這所學校中,父母是子女最初的和一生的老師。家風育人,潛移默化,并非完全是理論知識的灌輸,也是一種無形的對個體品格和道德的教育。家風承載著隱性的教育思想,父母的言談舉止、價值選擇、思維方式和處事原則,都會對子女產生一定的教育意義和影響,并使其對此做出一定的有意或無意的吸收、認同和模仿,正所謂“孩子是父母的影子”。言為心聲,以言語對子孫進行教誨,是家教最常用的途徑和載體。言教的方式多種多樣,從家教的實踐來看,主要包括語言形式和家書、家訓等文字形式的教育。就語言形式的家教而言,既有循循善誘的引導,也有苦口婆心的勸說;既有語重心長的叮嚀,也有疾聲厲色的斥責,更有臨終遺言的殷殷教誨。除語言教導外,家教更重視父母的行為示范,強調言行一致,身教重于言傳。家風建設貴在“立”、“傳”、“行”,因此,父母應該體現典范作用。同時,父母應做到寬嚴有度,愛與嚴相輔相成,堅持寬嚴適度,嚴慈相濟。在一個家庭中,父母在傳承和制定優良家規家訓的同時,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以身作則,在一言一行中潛移默化地促進子孫形成良好的品格和行為規范,從而推動家庭中每個成員都應該自覺踐行優良家風,將內化于心的優良家風思想外化于行,以此推進新農村思想道德建設,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