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倩 劉師源
(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昌黎果樹研究所 河北 昌黎 066600)
馳名中外的京東板栗在河北省有460多萬畝的種植面積,每年產值達60多億元,河北板栗有50%是由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昌黎果樹研究所自主研發的板栗良種,如今,該所第三代板栗團隊帶頭人王廣鵬正在踐行著“立足河北,服務中國北方”的理念,在燕趙大地上書寫著板栗事業新篇章。
昌黎果樹研究所板栗科研團隊成立于1971年,近50年里曾涌現出“板栗大王”王福堂、“京東板栗第一人”孔德軍、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王金章等一批知名專家學者。薪火相傳,作為昌黎果研所第三代板栗團隊帶頭人,王廣鵬深入田間山村,為生產一線解決技術難題,幫助果農脫貧致富,帶出了一大批板栗“土專家”,果農們親切地稱他為“板栗師爺”。
王廣鵬從全國采集了300多種板栗樣品匯集實驗室,從甜、香、糯等方面詳細分析其在生理和分子生物學上的原因,將取得的研究結論形成論文,發表在國際有影響力的SCI雜志上,為板栗商品的劃分提供了數據支撐,為京東板栗的高效利用提供了理論基礎。
提起在實驗室里的日子,王廣鵬印象最深的是2008~2009年間,為了攻克板栗性狀指標評價標準缺乏的難題,他連續44天都在實驗室里度過,機器成天不停運轉,每隔半個小時就要進樣(放樣品),他就定好鬧鐘提醒,然后在實驗室里鋪幾張報紙打地鋪打個盹兒。經過艱辛努力,他取得了每個性狀指標的標準值,成為了國家板栗質量等級劃分標準的支撐數據,列入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中的“板栗質量等級”并實施。
擔任行政工作以前,他每年要在實驗室里呆200天搞科研,現在依然有時間就到實驗室。王廣鵬榮獲河北省“青年拔尖人才”、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二層次人選、河北省第13屆青年科技(提名)獎、河北省第九次黨代會代表等殊榮。
18年間,王廣鵬跑遍了唐山、承德、秦皇島、邢臺、石家莊、保定等8個地市的24個縣,翻越1 000多座山,每年行程2萬多公里,把主持研發的燕山早豐、燕山短枝、燕奎、大板紅等板栗良種及栽培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果農們,板栗科研團隊培育的良種支撐起了全河北板栗的半壁江山,技術應用率河北第一,技術效果、產量提高1/3,省工1/3,效益提高1/3,為當地果農脫貧致富,為家鄉實現鄉村振興做出了巨大貢獻。
承德興隆縣板栗種植戶陳國正就是應用王廣鵬技術的受益者。2013年,王廣鵬幫助他淘汰了落后品種,推廣使用燕山早豐、燕山碩豐良種后年年增產,2018年畝產達150斤,7年間增產了50%,實現了收入翻番。如今陳國正已經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土專家,還組建起了28個專業剪枝服務隊,被評為承德市管技術拔尖人才。
王廣鵬常說:“果樹科研是一項光榮的事業,是發展山區農業、農村經濟的先導,我們有責任研究果品市場需要的果樹新品種、新技術。多出快出新成果是我們最大的心愿,也是我們最快樂的事。”王廣鵬帶領的科研團隊,就是這樣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事業中,情系“三農”,甘于奉獻,推動著河北果樹科技和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
多年來,王廣鵬在科研工作上成績顯著,他首次發現并證實了木本植物芽體存在PCD現象,拓展了木本植物PCD研究領域,在國際上引起廣泛關注;搜集保存特異、地方、瀕危板栗種質資源819份,創建了世界上“京東板栗”種質持有量最大的基因庫,從中培育出良種3個,并構建了大小為75份的燕山板栗核心種質群,為開展板栗分子育種奠定基礎,提高了整個行業種質利用水平;發明了板栗雜交苗促成花、縮童期技術,實現縮短育種周期5年,為板栗良種高效選育提供了關鍵技術;育成的板栗新品種累計栽植面積已達150萬畝以上,促進了中國板栗產業品種更新換代;研發出國際先進水平的以“輪替更新”為技術理念的板栗高效管理技術,該技術目前已成為河北板栗生產上技術覆蓋率第一的品牌技術,推動了板栗產業管理技術的創新。
面對已經取得的成績,王廣鵬卻有著清醒的、與眾不同的理念,他告訴大家:“就像我當初指導果農改良板栗品種的年代一樣,現在雖然實現了超越,但是再過50年,現在擁有的品種和技術一定會是被淘汰的,在他的科研日程表里,已經為此在未雨綢繆,“讓板栗產量更高、質量更好,讓果農們管理更省工、節水,是我們下一步的研究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