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素英
(河間市臥佛堂鎮中心小學 河北 河間 062450)
通過學習課文來理解詞語是小學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使我們深刻的體會到:必須規避單純地強行讓學生理解詞語的做法,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透過字詞的表面意思,在品味感悟的基礎上理解并掌握詞語的真實含義。
朗讀看起來簡單,其實質包含著并不單純的心理體驗過程,更重要的是對內容的把握。實踐證明,朗讀過程中的情感體驗有助于學生對詞語的理解。通過反復朗讀可以幫助學生深化理解和感悟詞語的含義。表面上看朗讀只是一種閱讀語言文字的過程,而實際上可以幫學生入耳入腦,在情感中加深理解,通過有聲語言表達,強化理解詞語的思維能力,調動全身的活力來深刻理解詞語的內涵。例如, 《富饒的西沙群島》第二自然段開頭:“西沙群島一帶海水五光十色,瑰麗無比:有深藍的,淡青的,淺綠的,杏黃的。一塊塊,一條條,相互交錯著。”這是寫“海水五光十色,瑰麗無比”,學生反復朗讀就會體會到西沙群島一帶海水的美妙意境,受到美妙意境的感染,在腦海中呈現出一幅美麗的畫卷。在此情此景中理解“五光十色”“瑰麗無比”就變得非常容易了。這要比教師空洞的講解效果會更好。
對于詞語,學生更多依賴于課文上下句之間的關聯來理解與詮釋其含義。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細細朗讀精心鑒賞語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將句子及詞語爛熟于心,有助于學生理解詞語的真正含義。以 《北大荒的秋天》文中的“熱鬧非凡”為例,在理解其含義時學生的回答都與詞語的表面字意相關,比如“不是普通的熱鬧”或“都熱鬧的不一般”。但結合課文聯想到北大荒秋天原野的景象時,學生不難理解其準確的意思。接著又出現“高粱都笑彎了腰”這樣的語句,這是一種怎樣的原野美啊!反復閱讀這個詞,就會從開始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北大荒秋天原野的景象不斷地烙入讀者心里。這種方法不僅能加深對詞語的理解,還將會有助于學生對詞語的運用。
由于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僅停留在形象思維階段,因此,激發他們的形象思維,才有助于幫助他們理解詞語。創設理解詞語的情境,有利于學生直觀感悟,也便于強化學生記憶,深化學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如 《蝸牛的獎杯》是一篇很有創意的文章,其中有成語“遙遙領先”一詞,如何讓學生深刻理解該詞的意思呢?可借助多媒體技術,選好幾只動物如蝸牛、蜻蜓、蜜蜂和蝴蝶等,將動物們放在同一起跑線上,然后,通過動畫讓它們跑起來,此時,可以看到蜜蜂沖向藍天,大大地拉開了與其他動物間的距離,此時老師就說可以用遙遙領先來形容這種情況。學生恍然大悟,對“遙遙領先”形成了直觀的感受。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每篇文章都經過千挑萬選,每一篇文學作品都飽含著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精髓。教師要通過詞語教學的機會,引導學生剖析詞語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探析字、詞和句的淵源,這些無一不承載著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文化。學生在學習詞語時,不僅要學習領會詞的含義,更要感受文化精深,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在學習 《臥薪嘗膽》一文時,其中有一個重要的詞語“奴仆”,從詞語表面看好像極為普通,因為它在現實生活中并不陌生。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啟發學生結合生活來理解“奴仆”的大概意思,然后隨著教師的分析,逐步深入,層層剖析,從而挖掘其蘊涵著的深刻的文化內涵。
語文課堂教學不能局限于詞語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學會應用詞語。因此,教師要想法設法幫助學生理解詞語,引導學生在情境中應用詞語。 《詹天佑》是教材中一篇有意思的文章,其中出現了“懸崖峭壁”“狂風怒吼”“烈日炎炎”等詞語,讓人感動,觸動靈魂,詞語應用恰到好處,闡述了作者對詹天佑大海一般深的敬仰之情。教學時運用多媒體再現“懸崖峭壁”“狂風怒吼”“烈日炎炎”等詞語所表現的具體情境,促使學生觸情生景,真正理解其所蘊含的豐富內涵,從而自然而然地學會運用詞語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