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葉銘
(海南省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 海南 海口 571100)
為了推動地區經濟發展,需要組建專業性強、熱愛農業的新型職業農民團隊。當前海南省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這一方面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全面落實“科教興農、人才強農、新型職業農民固農”這一戰略方針。從2014年開始,海南省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培育了大量新型職業農民,并且在農業生產經營領域發揮作用,使農業內部結構更加完善,同時也推動了海南省經濟發展。鑒于此,下面重點圍繞海南省農民科技教育培訓分析新型職業農民的發展與培育方式。
1.1 培育專業素質高的新型職業農民。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一般是以培訓中心為抓手,實現規模化生產,期間可以減少成本,立足于現有農業生產信息,對農產品進行集中采購與銷售,提升農民的議價水平。與此同時,培訓中心在運行的過程中,和所有學員均簽署培訓協議,為農戶經濟收益提供保障。通過優質農戶的培訓使職業農民隊伍的創建有充足的人力資源支持。
1.2 提高農產品市場化水平。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可以集中分析所在地農業資源,結合地區實際情況對方案進行調整,明確最適合當地種植的經濟作物,從而最大程度的體現出資源優勢[1]。除此之外,將市場信息進行整合,采集前沿農業信息,對今后市場發展趨勢進行預測,了解農產品供需結構,做出最為科學的農業生產方案。農業統一生產期間,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可以對農業產品標準進行控制,提升產品質量,創建地區農業品牌。與普通農戶相比,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覆蓋范圍更加廣闊,同時也體現出比較高的經營能力。
2.1 組織機制規范性。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組織機制的規范性,直接關系到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效果,所以必須要保證培育制度內容的完善性,突出長效性,使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朝著正確的方向不斷前進。從2007年至今,國家有關部門對這一工作給予了足夠的重視,也是在這一前提下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得以飛速發展,但是因為準入要求比較寬松,個別培訓中心并沒有真正開展相關業務,只是享受政府部門給予的優惠政策。除此之外,部分培訓中心以農產品生產、銷售為主要業務內容,培訓制度不夠完善,這些問題都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重要影響因素。
2.2 培訓能力與環境。雖然培訓中心內部的學員綜合素質與普通農民相比較高,但其實更多是以積累的經驗作為生產經營的依據,對于現代農業專業知識、技能并沒有完善掌握[2]。一些培訓中心與專家合作,組織開展專業培訓,但是培訓工作主要是由內部社員負責,影響了培訓體系的形成。組建新型職業農民隊伍,需要與我國國情以及行業需求相符,這是培訓中心組織培訓的前提。另外,一些培訓中心并沒有和當地的高校、科研機構等展開合作,這也影響了新型職業農民水平的提升。
2.3 培訓內容選擇。新型職業農民的綜合素質非常重要,不能只是集中在技術方面,必須要擴大培訓范疇,涉及到經營管理、營銷以及創新思維等多個層面。但是,目前部分培訓中心依然以職業農民生產技能為主要培訓內容,農民種養殖技術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依然與新型職業農民綜合素質要求存在差距。
3.1 完善培訓機制與制度。為了保證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效果,培訓中心需要對現有培訓機制與制度等進行完善。例如組建以當地政府部門為主導的工作團隊,重點負責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邀請農業部門、財政部門、教育部門以及果業部門等的領導作為該團隊的成員。組織小組會議,集中探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可能面臨的問題,并且制定解決對策,與當地高校、科研結構展開合作,為培訓中心學員提供實踐的機會,提高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質量。
3.2 針對性的落實相關政策。海南省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在組織培育的過程中,結合當地特色產業,劃分不同的專業,將政府部門制定的政策予以落實,根據熱愛農業、掌握技術與經營的原則,在培訓期間設置公共基礎、專業技術、能力拓展、實踐這四個專業課程,并分別組織培育[3]。期間必須要保證相關工作的精準性:第一,培育對象的精準性。當地各部門之間合作,展開調研與核實工作,選擇綜合素質強、創業積極性高的生產經營大戶作為培育的主要對象。為了保證調查工作的效率與準確性,需要創建數據庫;第二,培育要求的精準性。實際組織培育工作之前,要重點了解農民的需求,然后對培育的課程以及內容等進行調整;第三,培育人員的精準性。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要保證效率,以所有社員要求為前提,選擇專業性強、經驗豐富的指導人員,也可以與當地高校合作,由高校指派人員進行培訓,保證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專業性。
3.3 創新培育模式與思路。第一,創新培育內容。提升農民的綜合素質必須要從綜合素質、團隊協調、持續發展觀念這三個方面展開;針對生產技能的提升,要全面應用新的技術、品種與機械設備,提高農業生產的規范性,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同時在了解行業動態的基礎上調整培育內容;針對經營管理要組織雙創、品牌、營銷等方面進行創新,培育創新觀念。
第二,將基礎理論在實踐活動中落實。在“一點兩線、全程分段”模式的引導下實現農業生產發展的目標,并且圍繞生產技能、經營水平這兩點,要求在一個生產周期當中組織培訓與實踐,建議采用分階段集中培訓模式。
第三,應用信息化技術創建農業科教系統,并且通過大數據、云技術等,實現新型職業農民在線教育。利用新媒體平臺,例如QQ和微信等,使教師、學員、工作人員在群內進行問題的探討。
3.4 加大跟蹤服務力度。為了保證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效果,可以組建新型職業農民服務團,由當地農業局領導及基層事業單位作為團隊成員,針對培育過程中存在的困難、相關項目的申報、農民專業培訓中心建立、家庭農場創建以及電子商務等問題提供服務,使新型職業農民發展能夠得到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