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健 周 焱 劉 剛 霍詩涵
(貴州師范大學 貴州 貴陽 550025)
青刺果(Prinsepia utilis Royle)是一種木本油料植物,是薔薇科扁核木屬植物,主要分布于中國云南、四川和貴州等地區[1]。青刺果含有非常豐富的常量及微量元素、亞油酸、黃酮、維生素和氨基酸等,擁有極高的藥用、食用、護膚、保健價值,在中國已有幾千年的食藥用歷史[2]。青刺果適應環境能力強,在貴州省多地均有分布,是一種非常適合本地發展的經濟作物,能對貴州省的經濟發展具有非常大的帶動作用。本項目通過調查青刺果的野生資源,了解到貴州省各地區青刺果的分布,同時針對貴州省大眾對青刺果的應用情況進行調查,旨在分析青刺果在貴州的應用前景,為青刺果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撐。
1.1 特征特性。青刺果樹為落葉灌木,叢生,高1~2 m,樹冠扁圓,樹姿下垂;樹形為多主干叢生枝,枝條密,有刺,老枝粗壯,灰褐色,淺縱裂,1年生枝黃綠色,無暈斑;葉細長,為長橢圓形,葉基圓形,邊緣有鋸齒或全緣;兩性花,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花盛開時為蝶形,色黃白具清香氣味,開花期較早,春節前后即開花,花期為1~2個月;核果倒卵形,暗紫紅色,有粉霜,宿萼反折,核平滑,紫紅色,4~6月成熟;青刺果植株的主根不明顯,側根發達,主根在土層60~100 cm的范圍。青刺果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很強,耐寒、耐旱、耐澇并抗風[3]。青刺果含有非常豐富的常量及微量元素、亞油酸、黃酮、維生素和氨基酸等,擁有極高的藥用、食用、護膚、保健價值。
1.2 調查方法
1.2.1 野外資源調查法。野外調查的區域為貴陽市高坡鄉、惠水縣崗度鎮等地區,隨機采摘青刺果部分果實、樹葉作為樣本。
1.2.2 訪談法。通過采訪學生、學生的親朋好友、老師、組員的朋友等人,以及走訪部分貴陽市市民,通過他們了解青刺果的分布情況。
1.2.3 文獻查閱法。通過網絡和圖書館對青刺果的分布情況、研究現狀、研究進度進行調查和了解。
1.2.4 問卷調查法。通過調查設計與青刺果相關的問題,以網絡為媒介進行傳播,邀請廣大群眾進行參與,并以紙質問卷的形式對老師、學生、朋友以及部分市民進行調研。
2.1 貴州省青刺果資源分布。小組成員針對安龍縣、水城縣、織金縣、施秉縣等12個地區進行青刺果野外資源調查,發現有11個地區有青刺果野生資源分布,而施秉縣馬溪鄉暫無發現,分布地點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青刺果在貴州分布地點統計
2.2 貴州省青刺果應用及前景分析。通過調查問卷我們了解到,由于該植物在貴州沒有形成大規模種植,人們對于青刺果的認知面比較欠缺,特別是青年人,大多數都表示沒有見過青刺果這種植物,調查人群中只有37.35%的人表示見過;僅有10.85%的人表示家鄉青刺果分布較多或隨處可見,但采摘情況較少。根據這一信息,科研人員可在分布較多的地點進行考察,并引進成熟的種植管理技術[4],帶動當地百姓大規模種植。經小組成員向人們初步介紹青刺果的一些生物學特性、成分及相關功效后,有65.46%的人表示支持青刺果產品的推廣,也有61.04%的人表示在同類產品中會優先考慮含青刺果成分的產品,根據人們的反饋,青刺果產品在貴州的發展前景還是相當可觀的。
2.3 貴州青刺果的現狀調查。通過走訪調查發現,貴州目前沒有大規模種植青刺果的現象,絕大多數青刺果是野生的,少數家庭稍有栽培,但沒有相關的栽種技術。絕大多數人對青刺果不了解,相關應用很少,僅當做野果食用,或治病的偏方和用來泡藥酒。
青刺果擁有非常高的經濟價值,可提高青刺果產地群眾的收益。青刺果的使用范圍也非常廣泛,能用于藥用、食用、護膚和保健等領域,且技術已較為完善,并擁有了相關的產品,開發新產品的空間也很大。所以應當在原產地大規模種植青刺果,使其成為當地的重要經濟作物。但是目前大規模種植青刺果的就只有云南省。青刺果的銷路是影響其規模化種植的主要原因,而人們對青刺果的認知會影響到青刺果產品的銷售。不了解青刺果的功用就很難接受青刺果的相關產品,間接影響青刺果的規模化種植。所以可以在規模化栽培之前就開始進行青刺果的相關宣傳,讓廣大群眾了解青刺果的作用,便于青刺果的本地拓展和后續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