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書梅
(永城市林業發展服務中心 河南 永城 476600)
樹粉蝶為鱗翅目粉蝶科林業害蟲,又名山楂粉蝶、蘋果粉蝶,在我國分布范圍廣,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西、陜西等地均有分布,可為害蘋果、梨、杏、桃、山楂、櫻桃、海棠等多種果樹和林木。主要以幼蟲取食植物的花苞、葉芽、葉片,初孵幼蟲于樹冠上吐絲結網成巢,群集其中為害;幼蟲長大后分散為害,嚴重時可將整株植物葉片吃光,導致植株死亡,同時,也會影響果樹結實。
卵鮮黃色,柱狀,上端略尖,長約1.5 mm,寬約0.5 mm,卵殼有縱脊紋12~14條,初產時金黃色,后變淡黃色,數10粒排成卵塊。幼蟲略呈圓筒形,頭部黑色,疏生白色長毛和較多的黑色短毛;胴部腹面紫灰色,兩側灰白色,背面紫黑色;體軀各節有許多小黑點,并疏生白色長毛;氣門黑色,略呈橢圓形。老熟幼蟲體長約40 mm。蛹長約24 mm,黃白色,具許多黑色斑點。成蟲頭、口器、足和觸角皆黑色,頭頂部有黃色瘤狀物;復眼黑色,其上緣有一黃斑;胸部背面隆起的縱脊、翅緣及腹部腹面均為黑色;成蟲體長約25 mm,翅展約70 mm,體黑色,觸角末端淡黃白色;頭、胸部及各足的腿節均雜有灰白色細毛;翅白色,但雌蟲翅帶灰白色,翅脈黑色,前翅外緣除臀脈外各翅脈末端均有一黑色三角形斑紋。
1年發生1代,以2~3齡幼蟲群集在樹冠上的蟲巢中越冬,翌年早春(3~4月)當氣溫回升時(10℃以上)開始活動,當氣溫下降,陰雨天或夜間幼蟲又躲入巢中。出巢幼蟲最初群集為害葉芽,而后取食花蕾、花瓣及幼葉,進而影響樹木當年結實。當幼蟲發育至4齡以后,則離巢分散生活,夜間或陰雨天也不回巢,且食量驟增,嚴重時會將植株葉片吃光,甚至啃食幼果。越冬幼蟲為害期近30 d。老熟齡幼蟲不活潑,無吐絲下垂習性,但有假死習性,如用力振動枝條,即會掉落在地上,卷縮成一團。幼蟲多在白天取食,以下午4:00至晚上8:00取食量最多。幼蟲老熟后,尋找適宜場所準備化蛹。化蛹場所很廣,有的在樹上,有的在附近灌木叢、雜草或農作物秸稈上。老熟幼蟲化蛹前先吐絲作繭,然后脫皮化蛹。5月中下旬為化蛹盛期,蛹期約20 d。成蟲羽化發生在5月底~6月上旬,多在晴朗無風的白天羽化。成蟲飛舞于林緣、空曠地、花叢、雜草間,取食多種植物的花蜜。成蟲有吸水習性,常聚集在水塘、排水溝及有積水的濕土上吸吮水分。羽化后的成蟲交配產卵,產卵多在白天中午進行,卵多成堆產于葉背面,成塊,每塊約有卵數10粒。雌蝶壽命6~7 d,雄蝶壽命3~6 d。卵孵化約經2周,6月中旬幼蟲孵化,初孵幼蟲群集啃食葉片,會將葉片吃成網絡狀,為害可一直延續至8月初,隨后,幼蟲發育至2~3齡時,即開始吐絲將葉片連結成巢,群集其中越冬,越冬時間較長,從當年8月至翌年春,然后再次為害。
3.1 人工防治。秋季落葉后(10月中旬后)或早春發芽前(3月中旬前),越冬的蟲巢會一直懸掛在樹枝上,可結合冬、春樹木修剪,剪除纏結在樹上的越冬蟲巢,然后集中燒毀,消滅越冬幼蟲,減少蟲口密度。在幼蟲出蟄后,尚未擴散前,將有蟲的枝條剪掉燒毀。也可利用老齡幼蟲的假死習性,人工擊落捕殺。
3.2 生物防治。樹粉蝶幼蟲期的天敵有黃絨繭蜂、白絨繭蜂、食蟲蜘蛛和胡蜂等,蛹期天敵有姬蜂、廣大腿小蜂、赤金小蜂及寄生蠅等,保護利用天敵,可減少該蟲的為害。另外,還可在幼蟲期噴灑蘇云金桿菌或青蟲菌(每毫升含活孢子1億),或利用核型多角體病毒,使該蟲染病,大量死亡。
3.3 化學防治。早春越冬幼蟲開始活動時,或夏季新幼蟲孵化后,蟲口密度相對較小,危害較小,且蟲的抗藥性相對較弱,是防治的最佳時機。可噴灑90%敵百蟲1 000倍液,2.5%溴氰菊酯2 000倍液,50%辛硫磷1 500倍液,在噴藥過程中,可連用1~2次后,間隔7~10 d,輪換用藥,以延緩該蟲產生抗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