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芳
(大理大學農學與生物科學學院,云南大理671003)
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家對青年學生的教育目標,不斷地發展變化,同時,對高校教育也賦予了新的使命。例如,通識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等,其目標皆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而高校通識教育課程是高校人才培養的必然趨勢。通過通識教育,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將不同學科的知識融匯貫通,遇到問題能夠從比較開闊的、跨學科的視角進行思考,達到不同學科、不同專業之間的文化交融。
家庭花卉鑒賞與栽培是大理大學開設的一門通識教育示范課程,屬通識教育平臺自然科學類通識教育選修課,面向全校廣大學生。課程設置16學時,1學分,在簡明扼要地介紹賞花栽花知識的基礎上,著重闡述傳統名花和常見花卉的栽培管理與觀賞配置。同時,利用大量的彩色照片及線條圖,幫助學生認識各類花卉;為了幫助學生提高鑒賞水平,講解古今名人賞花的名句佳作和一些有關花卉的趣聞。
該校每學年第一學期開設通識教育選修課程,而一般在上一學年的第三學期進行選課。學生根據自己的學分情況、專業及興趣進行通識教育選修課程的選擇。但很大一部分學生并沒有認識到通識教學課程的學習意義,對該類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存在混學分的現象。在開課后,逃課、不聽講等現象屢見不鮮。
因此,本課程在第一節課,除了講授課程的基本概況外,還應向學生說明本門課程要求學生的參與度較高,考勤直接決定能否參加考試等要求,在讓學生對本門課程有充分了解及引起學生興趣的同時,對打算混學分的學生進行勸退。既有利于學生充分利用選修課程的時間進行自我提升,又可以保證其余選課學生的教學效果。
在通識教育課程中,學生的知識、能力等自身條件差異較大,所以內容不能過難、過專。但通識教育不是科普,不是簡單的對學生非專業知識的補充,所以課程的內容,應以花卉學為基礎,又不拘泥于花卉學的知識。不僅涉及花卉學的基本概念,還融入歷史、人文、藝術、文化等學科,涉及家庭生活、城市綠化、生態保護、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等熱門話題。而在內容順序安排上,打破了多數課程從總論到各論的教學模式,將總論與各論內容穿插講授,使原理與案例相結合,通過大量圖片與少數視頻的插入,增加內容的生動性與接受度。使學生通過該門課程的學習,既可以掌握實用的花卉栽培養護方面的知識,又可以了解該行業的最新動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該門課程的教學主要以課堂講授為主,通過幻燈片、圖片、視頻等多媒體內容,將現代教學手段與傳統板書相結合。
同時,為了秉承通識教育的理念,培養學生多方面能力共同發展,為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及發展學生的個性,本課程增加了學生自主設計幻燈片及現場匯報的環節,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表達能力、交際能力及思辨能力。
專業課程的考核一般卷面成績占70%的比例,而本課程對各部分的考核比例進行了適當調整,期末開卷考試成績占期末總成績的60%,其余的40%由平時成績決定。平時成績除了包括出勤率、課堂表現、課堂作業等內容外,還有學生自主設計幻燈片及現場匯報環節等內容。學生根據課堂教學內容,結合自己的興趣,選擇一種花卉,進行其資料搜集及整理工作,并制作幻燈片,進行課堂展示。而根據學生展示過程中知識的整理、課件的制作、語言的表達等方面,在平時成績中酌情加5~10分。另外,在第一次課中就向學生說明,考勤兩次以上未到,平時成績即為0分,不得參加期末考試。
該門課程通過幾年的教學觀察及改革實踐,課程效果不斷改善,學生的上課積極性不斷提高,學生選課率較高,得到師生的初步認可。但在長期教學過程中,發現該門課程還存在一些不足,需要進一步改革和完善。
一是大班教學的問題。由于本課程深受學生喜愛,每年選課人數均在200人以上,大教室多人數的授課模式,使得學生課堂展示的機會不均等,為此,如果能增加開課班級,控制各班內學生人數,會對課堂效果的提升有明顯改善。
二是因自然科學類課程的特殊性質,各類植物的展示目前僅通過圖片和視頻的形式,如果今后能增加課程經費投入,將植物盆栽帶入課堂,增加實踐教學環節,將會對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有極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