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夢婷
(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 上海 201620)
隨著新課程改革在全國范圍內的推廣和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基礎教育改革勢在必行。為全面實施基礎教育改革,全國各地小學掀起了校本課程開發的熱潮。校本課程的實施有利于發揚學生的個性,促進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校本課程的實施對學校和學生的現實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湘潭市雨湖區曙光小學作為一所學風濃厚、文風蔚然的百年老校,并沒有止步于歷史傳統,而是直面教育改革的浪潮,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推行了極具特色的R.綜合課程。本文的目的在于通過調查曙光小學R.綜合課程的實施情況,探究當前小學校本課程實施面臨的困境,并給出相應的對策與建議。
1.1 校本課程的內涵。校本課程是以學校為基地,學校自主研發的符合學校宗旨,體現學校特色的課程。校本課程強調校長、教師、課程專家、家長、學生以及社區人士共同參與學校課程的開發、實施與評估。校本課程開發是以學生發展為目的的民主決策過程。
1.2 校本課程實施。課程實施就是把編制好的新的課程計劃具體化,使其達到預期課程目的的過程,即將新的課程計劃在教學活動中付諸于實踐。
校本課程實施唯一區別于課程實施的地方在于“校本”,“校本”的意義在于它是立足于學校學生需要與發展的,基于學校本位的。因此,校本課程的實施不僅僅是將新的校本課程計劃付諸于實踐的過程更是學校立足于自身實際,以學校和學生現實需要為本的校長、課程專家、家長、學生以及社區人士一起進行課程民主決策的過程。
2.1 R.綜合課程介紹
2.1.1 課程含義。R.綜合課程是由曙光小學陳校長領頭下的課題組依據本校優勢自主研發的綜合實踐類課程?!癛”是英文單詞rainbow的縮寫,表示著繽紛七彩的課堂。這門課程以語文、數學學科為主,輔助科學、藝術、人文、體育等學科。它具備綜合課程的性質,打破了原有學科間的界限,使各個學科相互滲透,讓學生掌握各學科知識點,實現多種學科知識的匯集,意圖培養學生對事物的整體認知能力。
2.1.2 課程宗旨。打造每一個孩子的七彩童年,課程目標是“全科”、“全人”,即通過全學科的全方位滲透,培養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完整”的人。
2.2 課程安排和課程內容
2.2.1 課程安排。R.綜合課程從一年級到五年級均有開設。一到四年級為每周四上午上課,五年級也是每周四上午上課,但是隔一周上一次,六年級沒有開設該課程。
2.2.2 課程內容。課程內容是學校課題組通過借鑒其他學校經驗,查閱相關資料和書籍開會討論得出來的。每個年級分別確定一個主題,一年級的主題為四季,二年級主題為昆蟲,三年級主題為竹,四年級主題為十二節氣,五年級主題為電影。然后各科老師根據這個主題共同分工協作完成一節課。如四年級的主題是十二節氣,三月春分時節,正是花草茂盛的季節,課題組就將這周R.綜合課程的主題定為“花開花落知多少”,語文老師、美術老師和信息技術老師根據主題制作了故事 《春神跳舞的森林》,呈現給學生,讓學生既能提高審美能力,又能提高語文閱讀和理解能力。第二堂課,數學老師又帶領大家探索 《植樹節中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在情景教學中學會簡單的乘法。第三堂課,就由科學老師帶領學生去學校周圍認識花草樹木,簡單介紹花的結構。最后是手工老師在課堂給學生介紹什么是“裝飾畫”,教學生制作“裝飾畫”,并布置任務,讓學生分小組合作制作“裝飾畫”,互相評比。
2.3 課程實施方式與課程特點
2.3.1 課程實施方式。課程實施方式靈活多樣,既有傳統的師傳生受的方式,又有學生動手實踐、實驗觀察、小組交流討論、戶外實踐等形式,根據不同的主題和內容靈活選擇。但是相較于傳統的知識傳授,它更加注重學生多樣化的實踐活動,將學生平時所學知識進行驗證和實踐,讓學生提高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注重讓學生在生活中不斷積累經驗,最終能夠在生活中不斷感知自然,感知社會,感知自我,完成知識的不斷建構,塑造成一個全面發展的“完整”的人。
2.3.2 課程特點。R.綜合課程是一門跨學科的綜合實踐課堂,它具備綜合性、實踐性和跨學科性,不拘泥于書本知識的學習,而是注重從生活出發,讓學生親自實踐,從生活中獲取經驗,感知生活之美,不斷親近自然,面向社會,完善本我,切合了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該課程強調“教學做”合一。學生做中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思維能力。另外,該課程活動的開展重視小組分工合作,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合作能力。而且該校本課程對教師要求較高,教師在此過程中專業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升,起到了教學相長的作用。
3.1 國家課程制約校本課程的開發。首先,校本課程權力分享不足,課時數過少。如今,新課程改革在全國范圍內全面推廣,隨著“三級課程”政策的提出,地方和學校都擁有了課程開發的部分權力。然而,我國課程發展仍然遵循著“自上而下”的課程管理模式。實際上,校本課程權力分享仍然不足,僅僅是對國家課程的重要補充,強調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校本課程與強調學生一體化能力培養的國家課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對立關系。因此,學校課程開發的自主權依然有限,而包括課程目標、課程計劃乃至教材在內的國家課程仍然是學校課程的主體。以曙光小學校本課程安排為例,曙光小學一至四年級是每周四上午開設R.綜合課程,五年級是每隔一周上一次綜合課程,六年級沒有開設該課程。校本課程安排課時數本來就不多,又受到小升初的升學壓力的影響,高年級學生的校本課程時數還在一減再減,勢必會影響到校本課程實施的系統性和有效性。校本課程開發主要著眼于學生的個性和興趣發展,而學生個性的形成和興趣的發展,本身就是一個長期的養成過程,因此校本課程的設置應該系統且貫穿到整個義務教育過程中。
此外,學科本位思想依然盛行。在小學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科本位的思想依然十分盛行。許多學校在開發校本課程過程中依然重視學生國家課程的學習成績。如曙光小學的R.綜合課程開發方案中依然標明是以語文、數學為主,外語、科學、美術、體育等為輔。除了綜合實踐活動以外,許多主題下的課程更像是對學科知識的延伸和補充。
3.2 教師的課程意識和課程開發能力薄弱。一方面,教師對校本課程的概念模糊。教師是校本課程的直接開發者、實施者和參與者,因此教師的素質和能力對校本課程開發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只有明確了校本課程的概念,才能知道怎么樣去開發這門課程,怎么實施這門課程。然而,在對曙光小學教師的調查中發現,有80%的教師表示并不了解校本課程這個概念,甚至還有20%的教師認為校本課程的實施對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沒有作用,沒有開設這門課程的必要。由此可見,教師的課程開發意識還十分薄弱,沒有形成新課改下新的知識觀、學生觀和課程觀,教師參與校本課程開發的積極性也沒有被調動起來。教師對校本課程的概念模糊,對其理解也還停留在簡單淺顯的層面,教育觀念沒有推陳出新,沒有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另一方面,教師專業能力不強制約了校本課程的發展。由于教師是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所以在影響校本課程實施的眾多因素中,教師課程專業能力是具有決定性作用的因素。然而,我國對職前教師培訓和在職教師培訓中都沒有把教師的課程專業能力發展納入視野,而且只重視某一門專業知識的學習,并不重視對相關學科知識的學習,教師的綜合能力不強,造成了許多教師“只專不博”的局面。在對曙光小學教師的調查中,在問到“你認為目前學校校本課程實施中最大的困難是什么”這個問題時,有60%的教師認為是經驗不足,能力不夠,課前準備工作吃力。在對教師的訪談中,多名教師表示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備課困難。如語文老師不僅要準備語文材料,必要的時候還要學會手工、美術等,導致教師壓力過重。因此,為了促進校本課程的不斷發展,教師需要不斷加強自身的專業能力建設。
3.3 課堂以教師為中心,學生的主體性不強。由于受到國家課程開發中傳統的課程觀、學生觀和教師觀的影響,教師的教育觀念很難發生變革。校本課程的實施依然是以教師為中心,沒有體現學生本位的思想。校本課程的開發強調重視學生個性的發展和興趣的激發,因此校本課程的內容應該由學生依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然而,為了進行系統知識的學習,提高課堂的有效性,曙光小學彩虹課程的內容都是由課題組討論決定,并沒有通過發放問卷等形式征求學生意見。在課堂上,還是教師領導著整個課堂。由課題組統一規定課題,依舊采用以教師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并沒有很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保障,主人翁意識依然不強。
4.1 處理好國家課程和校本課程的關系
4.1.1 處理好校本課程在學校課程中的比例。校本課程的本質特征是其校本性,即能體現學校辦學特色、學生個性需要的特性。只有正確處理好校本課程在學校課程中的比例,才能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和學校校本特色的凸顯。必須針對一至六年級的學生,每周安排校本課程,不對高年級學生搞特殊化,使校本課程開發持續的進行,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4.1.2 做好校本課程資源與國家課程資源的相互滲透與補充。校本課程和國家課程應該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關系。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既不能一味的偏重學科類知識,使校本課程失去其原有的特色,又不能僅僅考慮學生的興趣和需求,使校本課程開發缺乏學術性。而是要將校本課程資源和國家課程資源相互滲透和補充。如在上R.綜合課程“植樹節”這一主題課時,就可以與數學課中剛學的乘法的計算結合起來,重新確立“植樹節中的數學問題”這一主題,將數學課中所學的知識在實踐中得以驗證的同時,又能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4.2 轉變教師的課程觀,提高教師課程開發的能力
4.2.1 引導教師形成整體的課程觀,加強其對自身能力的培養。一方面,要讓教師意識到自己所教的學科和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以及自己所教的學科與學校的整體目標和發展前景之間的關系,培養其跨學科學習的意識,形成結構的課程觀和整體的課程觀,促進其綜合能力的發展和知識體系的不斷建構。如曙光小學R.綜合課程的實施就要求教師具備較強的綜合能力,語文老師不僅要積累語文知識,還要懂美術、會手工等。另一方面,應該召開專門的有關校本課程的專題會議,并呼吁教師參與到校本課程開發中來。要讓教師意識到在參與校本課程開發中,其自身的專業能力會不斷的提高,以增強其專業信心,調動其參與校本課程開發的積極性。
4.2.2 加強對教師校本課程開發的培訓。學校應該樹立“請進來、走出去”的理念。“請進來”即與當地的師范院校或者培訓機構合作,邀請專家學者來校開講座,組織全校師生集體學習,加強教師對校本課程的理解,形成課程意識。“走出去”即讓本校部分教師出門培訓,使其形成新的課程觀和教學觀后再到本校內分享經驗,開展自培,讓更多教師獲得校本課程開發的能力。
4.3 改變課堂教學模式,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傳統的應試教育課堂模式,使得教師保守的教育觀念根深蒂固,教師習慣性的領導著課堂,學生上課的積極性根本無法調動,個性得不到發揚,主人公地位也無法體現。而學校校本課程的開發主要著眼于學生的個性和興趣的發展,因此必須引導教師轉變課堂教學模式,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為此,學校領導應發揮好領頭作用,利用召開會議以及帶領教師觀摩學習等形式號召教師轉變觀念。此外,為了有效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可以采取“翻轉課堂”的形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依據主題自行講解和展示,成為課堂的主人,形成以教師為指導、學生為主體的新型課堂。最后,課程組在選擇校本課程課題時,應該適當放手,給出選項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主題。例如在曙光小學校本課程R.綜合課程實施過程中,課題組用發放調查問卷的方式,征詢學生意見,讓其自由選擇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