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婷
(河北省邢臺縣農業農村局 河北 邢臺 054000)
番茄晚疫病俗稱“黑炭元”、“過火風”,是露地番茄種植中常見的病害,多雨季節尤為發病重,具有起病急、發展迅速的特點,一旦發病,若不及時合理防治,短時間內能造成植株成片枯死,常減產20%~30%,嚴重時可達50%~80%,甚至絕收?,F將露地番茄晚疫病的發生癥狀、發病規律及科學的防治方法介紹如下,供種植者參考。
晚疫病為害番茄的葉片、葉柄、嫩莖和果實,以成株期的葉片和青果受害嚴重。生產中要注意觀察。葉部染病時,病菌多先從植株中、下部葉片的葉尖或葉緣侵入,初為灰綠色小點,再變成不規則形暗綠色水漬狀病斑,后逐漸變為褐色。溫度高、濕度大時,病斑迅速擴展到整個葉面,葉片病健交界處長出白色霉層,雨后或有露水的早晨葉背面最為明顯。多個病斑相聯時葉片霉爛變黑,干燥時病部干枯、易脆易破。①葉片染病后,病斑沿葉脈侵入到葉柄和莖部,形成污褐色稍凹陷的不規則形或條狀病斑,嚴重時植株萎蔫折斷,濕度大時,病部表面亦長出白色霉層。②果實一般在未著色成熟前染病,多從近果柄處開始形成凹陷病斑,開始呈油漬狀暗綠色,后變成暗褐色至棕褐色病斑,病健交界處有明顯的紋狀界限。病果初期質地發硬,濕度大時長有少量白霉并迅速腐爛。
2.1 氣候條件。低溫高濕有利于發病,多雨、溫差大的早春或者晚秋季節容易大面積爆發。15℃~25℃、濕度達75%以上時病害極易發生。其中氣溫在18℃~22℃、相對濕度95%以上時發病最快,因此控制溫度、濕度是關鍵。
2.2 栽培條件。種植密度過大、植株長勢過旺、平畦栽培、大水漫灌、排水不良、田間濕度過大時,有利于病害的發生。種植感病品種、帶病秧苗、徒長苗或瘦弱苗、生產中偏施氮肥等,均易導致此病的產生。
2.3 發病規律。番茄晚疫病是多次重復侵染的流行性病害,病原菌可在植株或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環境條件適宜時,病菌借氣流或風雨傳播,在田間形成中心病株后產生大量繁殖體,再經風雨傳播蔓延,進行多次重復侵染,引起全田病害大流行。
3.1 栽培防病
3.1.1 生產上首先要選用優質、抗病、耐病的品種,重病地塊可與非茄科作物實行3年以上輪作。
3.1.2 采用高壟栽培,合理密植,及早搭架,及時整枝,適當摘除植株下部老葉、黃葉和病葉,改善通風透光條件。
3.1.3 按照雨季少澆,雨前不澆,雨后停澆的科學澆水原則,做到及時排水,防止地里積水。
3.1.4 在施足腐熟有機肥的基礎上,按照平衡施肥的原則,合理施用氮肥,增施鉀肥,培育健壯植株。
3.1.5 生產中多留心、多觀察,及時發現和拔除中心病株,并將其帶離田間,進行掩埋銷毀。
3.2 藥劑防治
3.2.1 預防用藥是前提。從苗期開始防病,一般在第1穗果現蕾時進行第1次噴藥預防,可用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隔7~10 d噴1次,連噴3~4次,即可有效的預防晚疫病的發生。噴藥時要時刻關注天氣預報,雨前3~4h噴藥效果最好,葉片正面、反面,植株莖部都要均勻噴藥。
3.2.2 發病初期及時用藥很關健。發病初期摘除病葉、病果,選用72.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64%噁霜·錳鋅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噴霧,7 d用藥1次,連噴2~3次即可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注意葉背、莖稈、青果等處都要噴到,植株中、下部位是重點噴藥區,要輪換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