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香萍
(河南城建學院 河南 平頂山 467000)
課程考試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關鍵環節,其基本任務是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促進學生改進學習方法;而教師則根據學生考試情況進行成績評定,分析學生考試成功與失敗的原因,總結教學經驗,不斷改進教學內容和方法,提高教學質量。課程考試的方式像指揮棒從根本上影響了學生對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的選擇,也決定了人才培養的方向和質量。
傳統考試是將考試內容確定在教學大綱范圍內,并采取統一考試內容和形式的標準化試卷。考試內容是書本的縮影或書本主要內容的復述,這種形式不但限制了學生思維的能動性,抑制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而且不能反映出學生的真實能力,反而把學生引入死記硬背,死讀書、讀死書的困境。即使教師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課程體系上下再大的功夫進行改革,也會被陳舊的考試制度、考試方式所抵消。周遠清在全國大學文化素質教育試點工作研討會上也提出要改革考試內容和考試方法,認為“這是涉及我國整個人才培養相當急的問題”[1]。2012年3月,教育部頒布了 《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其中第五條關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中就明確提出了要改革傳統的考試方法[2]。因此,考試改革勢在必行。
工程招投標與合同管理是實踐性很強的一門課程,傳統單一的考試模式與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不符,因此,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了一些改革嘗試。
本次改革是在造價15級學生中進行。具體方法是:平時成績占比由30%改為60%,期末考試成績占比由70%改為40%,即綜合成績=平時成績*60%+期末考試成績*40%。平時成績具體包括:①考勤10%。隨機考勤三次,一次不到扣三分。如果三次考勤均不到,則平時成績為零。②兩次作業占20%。要求自己獨立完成,但凡發現抄作業的情況,抄作業者與被抄襲者這項成績都以0分計。③兩個圖占30%。開學之初就將作業布置下去,要求畫兩張思維導圖。一張主題是招標,另外一張主題是投標。但凡發現抄作業的情況,抄作業者與被抄襲者這項成績也都以0分計。這個作業最后收上來效果不太理想。有一小部分學生仍抄他人作業,有學生畫的是框架圖或結構圖,也有學生畫成了流程圖或程序圖,還有一個學生直接把課本的目錄抄了下來,畫得很好的只有11位同學。根據反饋,學生認為這個作業超綱,理由是沒有學過,在本課程中也沒有講到過。但畫得較好的這部分學生認為這項作業發揮了自主學習的能動性。④課堂互動占40%。鑒于學生人數比較多,只要參與一次課堂互動就給15%,三次就給本項滿分。另外,考慮到有些學生比較內向,不好意思在課堂發言或參與討論,因此上課前提出問題也算。為了方便操作,將學生按10個人左右分成一個小組,每組確定一個小組長,小組長負責收集本小組學生的問題,凡是能直接在書本上找到答案的,或者是與別的同學重復的問題,都不予采用。小組長整理以后匯總給學習委員,學習委員再將小組間重復的問題作為一個問題提出。對于這些問題課上專門安排時間來討論(一般20分鐘),也會在講課過程中穿插講解。學生回答基本正確或者比較有建設性意義,才能算作一次課堂參與。由于本項分值比重比較大,學生在課堂上都出現了搶答情況,如果大家回答都對則只給第一個答對的學生分數。對于有一定深度的問題,學生只想到了其中的一個方面,這種情況也算分數。如果本次課不能解決給出定論,則下次上課時再繼續解決。
為了檢查改革的效果,將15級造價和14級造價學生的基本情況做了一些對比分析。
課程開設時間均為第6學期;學時均為39學時;學生人數:14級造價為3個班170人,15級造價為2個班132人,14級造價比15級造價多38人。三次隨機考勤情況:14級學生曠課人數分別為18人、11人、15人;15級學生曠課人數分別為7人、10人、6人。三次隨機點名,兩個年級學生都存在曠課現象。學生作業對比分析,14級造價布置了3次作業,即使明確禁止抄作業,但每次仍存在抄作業的情況;15級布置了4次作業(含兩個圖),抄作業現象也存在,但很少。上課方式與學生積極性比較:14級造價,雖然專門安排了3次案例與討論課程,但基本上都是教師結合案例進行講述,學生參與程度低,學習積極性也很低,很多學生低頭復習考研或者玩手機;15級造價,因為平時成績中份量最重的一塊就是課堂參與,學生參與度很高,同時積極性也比較高。考試時間對比分析:都是結課后等到考試周進行考試,時間間隔都是一個月。考試題型對比:14級造價考試題型主要是單項選擇題15分、多項選擇題10分,簡答題20分,案例分析與計算題55分,其中案例分析2道題共40分,計算題1道15分,全卷全部是客觀題,僅僅案例分析綜合性比較強。15級造價考試題型是設計題70分,其中1道題是根據工程背景設計一份招標公告,要求具備招標公告的要素即可;1道題根據前述的招標公告項目,設計一份投標的法定代表人的授權委托書;另外一個設計題是根據所提供的項目背景設計一個合適的評標辦法,評標辦法要求公平且具體明確。另外30分為案例分析。從試卷難度上來分析,顯然15級造價的試卷難度更大,題目也是依托實際工程項目,所以更為實用,直接考察了學生對本課程知識的掌握與靈活運用情況。最后,考試分數對比分析詳見表1。

表1 造價專業14級與15級考試分數對比情況
由表1可知,15級造價的優良率高出14級造價4.3%,中等高出14級造價39.76%,而不及格率要低于14級造價12.09%,顯然15級造價的整體成績優于14級造價。
14級造價班中不及格人數比較多,有一小部分考研學生也在此列。15級造價班的不及格學生,據從輔導員處了解的信息來看,主要是經常曠課、平時也不學習的學生。也有極個別學生認為期末考試絕大部分學生都能通過,如果通過率過低,教師要承擔相應的教學責任。這部分學生對于考試改革不以為然,不關注也不參加。
為了找到更為合適的考試方式,筆者在造價專業大三大四的學生中發放了140份調查問卷進行了一些調查。剔除空白卷,回收問卷86份,有效回收率為61.4%。調查結果統計見表2。
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學生認為本課程的考試方式不怎么科學(占72.1%),但對目前的考試方式確定滿意(占69.8%),這種結果顯然是矛盾的。學生認為目前的考試雖然不科學,但是比較容易通過,尤其是一些就業招聘單位僅僅關注學生的成績單,得到一個比較好看的分數對學生來說無疑是有利的。這與調查結果也是吻合的,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認為目前的考試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就業機會,但是,學生也明顯意識到目前的考試模式不可能全面考核出以后工作所需的能力水平。
另外,學生認為考試改革不會大幅度增加他們的自主學習時間,但會增加他們的學習壓力,因此,他們對考試改革、考試改革能否加深他們對知識的掌握以及能否提高教學質量持否定態度,但卻一致認為考試改革可以避免靠前突擊,換言之,他們都認為平時得多花功夫才能通過考試。平時多花功夫明顯能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把握、理解和靈活運用的能力,同時提高教學質量。
學生最希望的考試方式是教師圈考試范圍、畫重點,這也是目前比較多見的情況。目前的考試基本上都是教學大綱上的內容,很多題目在書本上能直接找到答案,甚者個別題目就是幾年前試卷上的原題。這些做法顯然與培養目標背道而馳。

表2 調查問卷統計結果
5.1 改革效果
5.1.1 本次改革嘗試的積極作用。學生上課的參與程度極大提高,曠課率明顯降低,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也明顯提高,減輕了學生期末考試的壓力,尤其受考研學生歡迎。
5.1.2 消極方面。①不受內向學生的歡迎。有極個別內向學生明確表示,不敢在課堂上發言,也不好意思跟小組長或學習委員溝通,他們的平時成績受到影響。②討論時間難以控制,比如,有學生提出工程款應如何結算支付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要考慮很多情況。結算和支付本身就是兩個問題,要考慮合同有效無效?工程有沒有施工?施工到什么程度?有沒有通過竣工驗收等等方面。③對于每一個討論的問題,學生都希望給出標準答案,而事實上有的問題很難給出標準答案。④這種方式極大地增加了教師和學習委員的工作量,盡管調查中學生普遍認為不會增加教師的工作量。比如,為了讓學生提出的問題有一定深度,教師在學生提出問題之前要對其進行輔導,學生沒有理解透徹的地方也會通過一些工具進行詢問,對于要提出的問題也會提前咨詢是否可行,然后教師要篩選學生的問題,最后確定問題的答案框架,還要考慮如果學生討論不出答案時,怎么去引導學生。這樣的操作使教師工作量比原先增加很多。
5.2 建議
5.2.1 多次考試制度。我國給學生的正式考試機會只有一次,而其他國家則不然,如新加坡和德國都向學生提供了很多次的考試機會,這種做法能有效減輕學生的思想負擔,有利于學生在考試時正常發揮,促進身心發展。同時對一些不滿意某次考試結果的學生可以讓其再次申請考試,以不斷完善自己,鍛煉自己。
5.2.2 加大改革投入。目前各高校和學術界對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配套考試管理體系改革已逐漸重視,但理論層面居多,科學合理能具體實施的方案甚少。職能部門與學校領導更多的將工作重點放在了學科建設、教學方法和科研業績等方面,并沒有真正認識到考試改革的重要性與緊迫性。學校要廣泛搭建有利于開展教學研究和實踐的平臺,鼓勵一線教師積極投身到課程考試改革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上來。要加大經費的投入力度,支持課程考試改革研究立項。
5.2.3 嚴格考試制度。盡管人們對考試進行了種種批評,但是到目前為止,尚沒有一種公認的、能代替考試的、更好的檢測學生學習效果和教師教學效果的工具。因此,考試制度在很長的時間內仍會存在,那么嚴格考試制度就很有必要。有資料顯示,1926年北京大學的畢業生一共是298人,其中文科為253人,理科為45人,而未能取得畢業資格的有61人,其中文科58人理科3人[3]。通過這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考試制度是十分嚴格的。
同時要強調過程抽查和監控,不能放任不管。及時發現問題,經課程組討論研究,及時作出調整。另外,為了保證考試改革的順利進行,教學管理部門要加強對考試改革實施過程的監督和考核,通過制度、聽課、檢查等多種手段加強對課程考試改革實施過程的監控,保證改革的成效。
5.2.4 引導學生加強自主學習。本人認為學生群體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能夠自主學習的。這類學生學習目的明確,能夠認真聽課,按時提交作業,作業的完成效率也很高,他們考試成績通常也比較高。但是,這類學生所占的比例不大。一般不超過一個班級的15%。第二類是不能夠自主學習的。但是在教師的嚴格要求、家庭殷切期望和如期畢業的壓力下,能夠被迫學習。這類學生沒有明顯的學習動力,聽課質量和作業質量均不高。但通過復習也能夠達到課程要求。這部分學生占班級的大部分,起著決定作用。而這類學生通過引導是可以增加自主學習的時間和學習的深度。第三類學生是放棄學習的學生。他們中許多人更熱衷于社交和游戲等娛樂活動。嚴進寬出的高等教育體制在不同程度上對這一類人起了庇護作用,當然這類學生占極少部分。
5.2.5 考試時間調整落到實處。很多課程完全可以錯開期末考試時間,尤其是實踐性比較強的課程,更是可以將考試分散在學期中,減輕學生期末考試的復習量。本課程的考試,14級造價和15級造價都是結課一個月以后在考試周進行的。根據艾賓浩斯記憶曲線,信息輸入大腦后,遺忘也就隨之開始了,遺忘率隨時間的流逝而先快后慢,特別是在剛剛識記的短時間里,遺忘最快,如果不反復復習,一個月之后能記得的就只剩21.1%了。因此,此時考試對學生來說是不利的。
5.2.6 緩考應該有平時成績。學生申請緩考,往往是因特殊情況無法參加正常考試,如考研究生、考公務員、生病或者其他情況。但是平時出勤記錄完整,作業也按時完成了,因此緩考學生應和補考學生區別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