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目前現行的環境保護管理體制已經不能滿足實際生產生活的需要,新形勢下針對環境保護體制的創新改革已經是箭在弦上。如何看待我國目前的環境保護管理體制的現狀問題,其改革的必要性,在現實基礎之上如何改革與創新就是本文的主旨。
關鍵詞:新形勢;環境保護;管理體制;改革與創新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社會的發展,環境問題日益突顯。我國作為世界上一個人口大國,環境所承載的壓力更大,人們在生產和生活過程中對環境的污染也相對更為嚴峻。為了讓環境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社會發展的新形勢就對環境保護管理體制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形勢要求社會各個階層,各個地區,各個行業都加入到保護環境的隊伍中來,實現“綠色經濟”、“綠色發展”。
一、我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存在的弊端
(一)第二產業迅速發展,帶來嚴重的環境問題
在改革開放之前,我國的產業結構比較單一,國民對發展過程中帶來的環境問題意識不到,這就導致在改革開放之后,我國著重發展第二產業,在發展過程中由于意識的淺薄,很多生產垃圾進入到環境中,破壞環境,很多珍貴的動物滅絕,人們生活環境質量下降。到了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為追求經濟發展,增強國力,我國的第二產業仍然在產業結構中的重要比例,很多的生產污染物不達標就進入生態環境,影響動植物生長,也影響國民的身體健康。
(二)管理部門責任劃分不清,預期目標不達標
每一年我國行政機關都會出臺相關的環境管理目標,但是我國的行政機關是一個龐大的機器,部門很多易重復,這就像很多的人們去政府辦事,往往一件事卻要面臨著像皮球一樣被部門之間推來推去,這是一個淺顯的例子。此類問題也暴露出我國行政部門權責劃分不全的現狀,在某些地區出現了污水未經治理就排除,森林出現大火等等這些都是大眾經常在網上和社交平臺上看見的真實情況。從這些實際情況就可以看出,我國每年環境保護的目標是沒有真實達標的。
在我國還存在著地質環境無人問津的情況,在過去的整整十年里面,我國地區環境問題頻頻出現,大到汶川地震,小到一些偏遠山區出現的泥石流。而且對相關的地質環境保護沒有確切的部門負責,也沒有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
(三)氣候問題的嚴重性沒有意識到
在世界各國,氣候問題不是簡單的環境治理問題,更是國際上的政治問題和經濟發展問題。我國的很多地區,其氣候都是沒有達到正常指數,人們每天生活在空氣不達標的地方,對人體傷害是不言而喻。目前我國很多地區,癌癥高發,胎兒出生的畸形率高,人們吃進嘴里的食物也有被污染的可能。氣候并不是簡單的小問題,這是人類生活生產中的大事情,氣候被不斷的污染,嚴重地來說,人類社會的前途渺茫。
二、我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改革和創新的必要性
(一)傳統和新興產業共同發展,緩解環境壓力
在未來發展過程中,不能單單只依靠第二產業的發展,要更多的利用高新技術產業,像很多能源的再利用,發展大數據,促進信息化發展。因為我國人口眾多,第二產業的地位不能變,而且第一產業也涉及到出口貿易,生存大計不能變。在環境的治理中,緩解土地的沙漠化,減少水土流失,從而第一產業發展才能更好的保質保量。第二產業涉及到國家能不能富強,其產業地位不能變,但是在發展過程中,環境保護的配套設施能夠跟上,也能保障第二產業的穩步發展。第三產業和第四產業作為產業結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助推器。
(二)簡化政府職能,踏實保護環境
在環境的保護管理過程中,不能因為政府職能的問題而拖延,為了實現我國正向發展,政府不得不轉變職能,以適應飛速的人類社會。國際發展瞬息萬變,為了跟上國際發展潮流,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政府不得不轉變管理職能,出臺相關措施,以提高國際地位,保護環境。據相關研究證明,環境問題和經濟發展也存在些許聯系,當經濟出現過熱增長時,環境問題就會相對更加嚴峻,當經濟倒退時,環境問題就能有所緩解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經濟發展過快,環境的承載就會變弱,經濟出現下滑,環境面臨的挑戰就會更大,不可能還是以前老口號“先污染,后治理”。
(三)保護環境就是未來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新中國成立初期,對于環境的重視程度,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類對生態環境的意識不斷提高。國與國之間綜合國力的對比,環境保護在國際上的呼聲越來越高,人類賴以生長的環境只有一個,其環境的重要性也很明確,污染了不治理就意味著未來發展的中斷,想要振興中國,想要可持續發展,重現我國的風采,就必須要升級環境保護管理體制,必須提高環境保護在國人心目中的地位。
三、改革環境保護管理體制的目標和基本要求
在環境保護管理體制改革過程中,不能只依靠單一方面的力量,需要動員社會和人民群眾的力量,力求綠色健康的發展。
(一)改革環境保護管理體制的基本目標
環境保護的最核心目標: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在改革中,需要實現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大眾為輔助,發展不同產業時將環境保護放在首要位置,加快轉變政府職能,不斷提高我國創新能力,爭取實現資源的優化,環境的保護,人類在青山綠水中實現“中國夢”。
(二)基本要求
政府需要把責任落實到具體部門,制定可完成的環境保護目標,加大中央對地方,對方對具體企業的監管力度,實現對污染環境的企業零容忍;企業在制定戰略發展任務時,必須把環境保護放在盈利前面,對于有污染的開發實行不開發或者是是少開發,要加快企業轉型的腳步,不要用污染環境對推動企業的發展和中國經濟的增加;社會大眾在娛樂生活時要隨時注意保護環境,愛護環境。
(三)基本思路
從大局觀,共分成三個大部分共同促進環境保護管理體制的改革與創新。
首先是把握整體。任務的核心在政府機構的設置和職能的優化配置,在此基礎之上需要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政府需要提供政策的支持,同時要需要一大批優秀的政府人員進行運作,加強對環境保護的管理能力,將機制和法律、制定三者結合成一個整體,優化環境保護局部的能力,真正實現可持續的發展。由此可以看出環境保護管理體制的改革不是某一個職能部門的事情,它需要三個方面協調發展,用一個整體的力量去解決局部的問題。
其次在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我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之所以不能適應社會發展,有這三個方面的原因,體制改革、法律完善、改革單一。因為我國的國家性質決定了政治組成,體制改革不能滿足實際需要,體制不夠完善從而也影響了法律監督,沒有體制的改革和法律的支持,環境保護管理體制的改革就是單一的,脫離了現實,改革不夠徹底。
最后,改革過于激進。事物的發展都會經歷從簡單到復雜,環境保護管理體制的改革任務重,經歷的時間長,事情會很繁瑣。改革成本高,付出和成果并不能成成正比。在改革時,要把握改革的各個階段,堅定改革任務,力求在一點一滴中實現改革目標,為了保障改革的順利進行,需要按照預先的步驟進行改革,協調各方的利益,處理好對內及對外的關系。改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能急于求成,要走好每一步,完成每一個細小的目標,放穩心態,理性面對改革。
四、對環境保護管理體制創新的建議
(一)統一監督,分工合作
我國法律規定,環境保護行政部門對環境進行統一管理,其他部門有預防污染和配合環境保護部門的責任,兩者屬于合作關系。但是中央環境保護部門對地方環境保護部門有這領導和監督的責任。在這樣的體制之下,法律需要明確不同職能部門的權利和義務,對于環境保護部門進行細化,國務院對具體行政部門進行授權和監督,在處理過程中以法律為依據。中央環境保護管理部門統一對地方和其他行政部門進行簡單,地方部門負責自己地區的環境保護,中央部門給予工作指導和督促。政府可以建立《環境污染企業表》,對于污染重,認識不夠深刻,改正不明顯的企業進行披露,一旦上了污染表的企業需要繳納環境治理的費用,會影響企業的信譽,影響企業在銀行貸款等等。
(二)完善環境保護法律體系
在完善法律體系時,可以借鑒國外對環境保護立法的經驗,除了《環境保護法》這一部基本法律,還應該隨著社會進步,出臺新的法律法規。針對新問題,提出新的解決措施。而且還需要進行細致的分類,對野生動植物、地質環境、海洋等等進行具體立法。有了相應的法律,還應該有監督機構,檢察機關對法律的實施進行監督,在現實情況中出現的不同問題進行總結,之后立法機關進行補充和說明。
(三)政府和大眾共同保護環境
人民群眾是社會中一員,不要小看人民群眾的力量,要善于利用人民群眾的力量。首先要進行社會監督,政府部門之間屬于內部簡單,人民群眾的監督屬于社會監督,人民群眾的監督會更加的公正,更加滿足實際需要。政府開展工作時,可以選擇地方群眾進行監督,設立信訪辦,讓人民群眾也參與進環境的管理中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環境保護管理需要政府從財政進行撥款,這樣會增加財政的負擔,政府可以設立環境保護基金,或者是公益活動,運用人民群眾的力量去保護環境,這樣減輕了財政的壓力,也使人民群眾明白環境保護的意義及付出的代價。
同時,積極運用社會力量進行改革創新,政府在環境保護管理體制改革前可以公開征求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整合實際有用的建議,結合人民群眾的反饋去改正工作中的不足,依靠科研工作證和青年學者,鼓勵他們創新生產工具,提供環境保護的儀器,例如:優化污水排放器,變廢為寶的小發明等等。只有利用好人民群眾的力量,讓人民群眾進入環境保護的過程中,才會激發人們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熱情。
另外,學生是祖國的未來,環境管理問題自然需要從小抓起。加強對學生功德心的培養,環境的惡劣不是一朝一夕就促成的,環境的保護也不是工作的短跑。環境保護關乎生存大計,人類社會需要長期堅持,在生活中,愛護環境從點滴小事做起,如同老生常談的不要亂扔垃圾,不要隨地吐痰,愛護花草,在森林間不要縱火,使用低碳環保的交通方式,多植樹,不要食用珍惜動物等等,保護環境沒有小事情。
五、結語
隨著我國人口的不斷增多,環境保護問題一度成為發展之外的核心問題,只有正視環境對國家、對經濟、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才能提出更好的措施去改善環境,改革環境保護管理體制需要結合多方面的力量。優化我國的產業結構,減少重污染企業的承辦,不斷運用科技和創新的力量,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提高國際地位,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提高人民群眾的收入。
參考文獻:
[1] 胡海蘭,安和平.貴州民族地區人口城鎮化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 (3) : 47-51.
[2] 肖金成.城鎮化與生態環境保護[J].區域經濟評論,2014 (5) : 124-126.
[3] 何隆德.澳大利亞生態環境保護的舉措及經驗借鑒[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 (6) : 48-52.
[4] 謝枝麗,宋長英.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中的政府干預手段探究[J] .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 : 4-6.
作者簡介 :袁鑫、女、1978.01、陜西西安、大專、西安市高新區秦嶺生態環境和綜合執法局、經濟師、環境保護方面。
(西安市高新區秦嶺生態環境和綜合執法局? 7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