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燦燦
(邢臺縣林業局 河北 邢臺 054000)
邢臺縣淺山丘陵區立地條件差,氣候干旱,是全縣綠化斷帶、“骨頭地帶”,造林難度大。針對人工成本逐年增加的問題,林業局技術人員不斷改進、試驗,創新總結了一套“省力化”造林技術,可減輕勞動強度,減少用工量,降低造林成本。自2010年以來,適地適樹,采用新技術造林4萬畝,栽植側柏、山杏、酸棗等鄉土樹種440萬株,成活率、保存率達95%以上,取得明顯成效。
采用專業隊造林,邢臺縣成立了2個造林專業隊,統一標準、統一栽植、統一澆水、統一驗收、統一管護,實施專業化、精細化、規模化造林,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選用良種壯苗。側柏要采用苗齡3年生以上苗木,苗高要求120~150 cm,直徑1 cm以上的粗壯苗,苗木下部光干部分不超過60 cm。據統計,采用2年生以下苗木造林的,因苗木木質化程度低,抗逆性差,鼠、兔危害,損失率平均達30%以上,有的人為活動少的地段,鼠、兔危害嚴重,苗木損失率達80%以上,重復造林加大了造林成本。經近幾年試驗,采用3年生以上苗木,苗價雖然高點,但造林一次成功,成活率、保存率均達到95%以上,省去了補植補造費用,造林總成本節約70%以上。
在造林現場要做好規劃,多修建簡易作業道路,使用車輛運輸,把苗木、水等物料運到造林地點最近的地方,盡量減少使用人力。不能行車的高山陡坡,可架設鋼絲吊籃,吊運物料、苗木。據實地統計,使用車輛、機械運輸、吊運苗木和物料,可節省運輸時間,降低勞動強度,比人工運輸功效可提高20倍以上,大大降低造林成本。
節水造林模式有2種:一是在雨季采用裸根苗栽植,有效利用雨水,不用人工澆水;二是在春、秋、冬3個季節采用容器苗套塑料袋栽植,節水造林,用水量只有常規灌坑澆水方式的1/3,節省人力物力。
4.1 裸根苗栽植模式
4.1.1 栽植時間。6月20日~9月10日,下過一場透雨以后。
4.1.2 整地。采取反坡魚鱗坑整地,深度一般要挖40 cm以上,長寬60~100 cm均可,外埂用心土或石塊砸實。坑兩側挖2個倒“八”字引水溝(長40 cm,寬深各10 cm),攔蓄較大坡面降水入坑。
4.1.3 苗木修剪。栽植前要疏去過密、過嫩枝,修剪量為樹冠的1/2~1/3,減少蒸騰面積,確保樹勢供水平衡。對斷根、劈裂根、卷曲的過長根進行修剪,剪口應平滑,利于根系愈合生根。
4.1.4 栽植方法。苗木要隨起苗、隨運輸、隨栽植,最好用本地苗,不要長距離運輸,嚴禁高溫下曝曬。據統計,由于夏季氣溫高,裸根側柏苗在陽光下曝曬1 h,成活率至少降低30%。不能及時栽植的,要就近假植,深埋、灌透水、遮陰。栽植前應將苗木根系蘸泥漿,蘸透蘸均勻。栽植時應先在坑底放3~4個浸透水的玉米軸(浸泡時間應達到8 d以上才能徹底泡透)放入坑底,起到緩慢釋放水分、長時間給苗木供水的作用。然后填入坑中10 cm表土,裸根苗放入坑內,使根系分布均勻,按照苗木原來生長的方向放置,原來的陽面還要朝向陽面(苗木朝向陽面的根系長,樹冠大),校正位置,然后將另外的表土分層填入坑內,將樹苗向上提,使根系舒展與土壤緊密接觸,把剩余表土填入坑內,將土踏實、砸實。埋土要略高于原來樹苗根莖處1~2 cm。栽好后,樹坑比地面低10~15 cm,四周高中間低,做到樹在坑中,達到保墑耐旱的效果。
4.2 營養缽套塑料袋栽植模式
4.2.1 栽植時間。春、秋、冬季均可。
4.2.2 栽植方法。將容器苗套進塑料袋(30 cm×40 cm),放進栽植坑,往袋中裝土,裝土到距離塑料袋口5 cm左右時,往袋中緩慢澆水,一般澆水3 kg左右,水量多少要以袋中土壤均勻濕透不存水為宜,待水充分滲透后,將塑料袋向中心樹干折疊覆蓋,外高里低,根莖處留一個直徑3~5 cm大小的滲水孔。用鐵棍在塑料袋底部、側部均勻扎8~10個直徑8 mm左右的通氣孔,以利通氣和雨水的進入和排出,同時有利根系向袋外生長。然后把塑料袋四周填土壓實,要保持塑料袋不破裂。袋上覆土比地面略低1~2 cm,保持根莖處最低。栽好后就地取材,用3~5個石板片壓在袋上,向根徑處傾斜,可最大限度利用雨水,集水養墑,保護苗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