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書梅
(永城市林業發展服務中心 河南 永城 476600)
在苗木生長期間,為了促進苗木生長,及時供給苗木生長期所需要的各種營養元素,增加合格苗的產量,需要用速效肥料進行追肥。
要想做到合理追肥,就必須在苗木生長期間對其進行營養診斷,確定應該選擇施用哪種肥料。苗木的營養診斷主要是通過對植物組織中養分含量的測定和對土壤養分測定,來判斷苗木缺少哪些營養元素,此法診斷結果比較可靠。在對植物組織進行養分測定時,由于葉部集中養分最多,所以一般多對葉部進行鑒定。單方面的植物組織的養分測定只能說明植物體本身缺乏某種元素,但是并不能說明土壤中也缺乏這種元素。
在不具備養分含量測定的條件下,可根據苗木外部形態發生的變化來判斷苗木缺乏哪些營養元素。如土壤氮素不足,苗木生長就矮小瘦弱,葉小而少、色黃綠,老葉枯黃或脫落,側芽死亡,枝梢停止生長。苗木嚴重缺磷時表現出側芽退化、枝梢短、葉為古銅色或紫色,苗木莖下部的葉易枯萎脫落。苗木缺鉀時苗莖和葉片變得柔弱。對判斷微量元素缺乏癥可根據經驗或外部形態的診斷結果提出追肥措施,經過追肥后觀察癥狀的變化情況來判斷缺乏某種營養元素。如經過施肥治療后癥狀消失或減輕則說明苗木缺乏這種元素。
追肥一般采用速效肥。如:硫酸銨、硝酸銨、氯化銨、尿素、過磷酸鈣、氯化鉀及以氮素為主的三元復合肥等化學肥料。追肥的施用量應根據樹種、苗木生長期、施用肥料種類以及土壤中所含營養元素的情況來確定。一般來說,硫酸銨施用量為7~12 kg/667 m2,硝酸銨、氯化銨施用量4~8kg/667m2,尿素施用量3~5kg/667m2,過磷酸鈣、氯化鉀施用量4~6 kg/667 m2。追肥的次數要根據苗圃土壤保肥情況和降雨量多少而定。如在土壤保肥力好、降雨量不大的地區,追肥每次用量可多些,次數可少些;在土壤保肥力差的砂土或雨量較多的地區,追肥次數宜多,而每次用量要少。一般在苗木生長期中可追肥2~6次。第1次在幼苗出土后1個月左右,幼苗長出數片真葉時施用。以后每隔10 d左右追施1次。但要注意最后1次追施氮肥的時間應在苗木停止生長前1個月進行。總之施用追肥時要掌握由稀到濃,量少次多,適時適量,分期巧施的辦法。
可分為土壤追肥和根外追肥2種。
3.1 土壤追肥。是將肥料干施或濕施在苗圃地上。干施可將肥料溝施或撒施。溝施時要注意挖溝的深度應在根系的分布層,以利苗木對肥料的吸收。撒施要均勻,并且要避免將肥料撒在苗木葉面上。濕施是將肥料兌成液體全面均勻地澆施在育苗地上。不論哪種施肥方法在追肥后都應立即澆水沖洗苗木上的肥料,以免苗木遭受灼傷。
3.2 根外追肥。是在苗木生長期間將速效肥料的溶液直接噴灑在苗木葉子上,讓肥料溶液通過葉面的氣孔和角質層逐漸滲入葉內,合成苗木急需的營養物質。據測定在噴灑后0.5~2 h,苗木就開始吸收,經24 h能吸收50%,2~5 d可全部吸收,所以根外追肥效果快。但是由于肥料溶液滯留在葉表面,時間過長,易使葉面遭受灼傷危害,因此根外追肥只作補給營養元素的輔助措施,不能完全代替土壤施肥。應用根外追肥時使用的濃度和用量隨肥料種類不同而異,如尿素一般采用濃度為0.2%~0.5%,每次施用量為0.5~1 kg/667 m2;過磷酸鈣為0.5%~1%,每次施用量為1.5~2.5 kg/667 m2;氯化鉀或硫酸鉀為0.3%~0.5%,每次用量0.75~1.5 kg/667 m2;微量元素所用濃度為0.25%~0.5%。為了使溶液能以極細的微粒均勻的分布在葉面上,有利于葉子的吸收,應使用壓力較大的噴霧器進行噴灑。噴灑的時間最好在傍晚或晚上。噴后2 d內若遇雨失效,應在雨停后補噴1次。此外,近年來,也有利用植物激素(如赤霉素、增產靈、萘乙酸、吲哚乙酸、吲哚丁酸、2,4-D等)根外噴灑苗木,對于加速苗木生長,縮短育苗期限都有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