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玲 柴可群 陳嘉斌 江灶坤 葉欣欣
1 浙江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2 浙江省立同德醫院 浙江 杭州 310012
柴可群主任中醫師系浙江省名中醫、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從醫三十余載,治學嚴謹,經驗豐富。筆者有幸跟師侍診,受益頗多。現將柴師診治蕁麻疹驗案一則介紹如下,以饗同道。
患者,男性,26歲。2018年7月27日初診。主訴:頭部反復發皮疹2年余。患者2年前在無明顯誘因下出現頭部皮疹,高出于皮膚,疹出色紅,伴有瘙癢,夏季加重,抓破時滲出津水,期間至當地醫院就診,確診為蕁麻疹后予以常規抗過敏治療,當時癥狀緩解,后皮疹仍間斷發作,平均每月復發2~3次,遂于外院行中醫藥治療。刻下:患者皮疹復發,瘙癢難忍,感疲勞,口苦、伴有粘膩感,舌淡紅、苔黃薄膩,脈細略數。柴師辨證為血虛受風,濕邪浸淫。治以疏風養血,除濕止癢;以“養血為本,適度驅邪,隨證而治”為法則,方選當歸飲子化裁。處方:太子參、當歸、川芎、熟地黃各30g,赤芍15g,苦參18g,防風、柴胡、黃芩、炒枳殼、佩蘭各12g,甘草3g。7劑。水煎服,日1劑。8月3日二診:服上方后,患者頭疹減少,口中粘膩及口苦口干完全消失,仍感疲勞,舌脈同上。患者濕熱之邪已減,遂將柴胡換為桂枝,一來入心經補益心之氣血以減疲緩勞,二來可助防風固護肌表以御外邪;去苦參加姜半夏,佩蘭易藿香,再進7劑。8月10日三診:頭部皮疹已愈。依前方法,繼續調治2周以鞏固療效,并囑患者飲食要避免辛辣刺激及腥發之物,少飲酒。后電話隨訪3月,皮疹未再復發。
按:該患者反復出現皮疹伴瘙癢及疲勞感,及舌淡紅、苔薄黃膩、脈細等一系列血虛受風、濕邪浸淫癥狀。故柴師認為治當以養血為主,適時適度驅邪,忌投大苦大寒之藥。柴師認為患者體質虛弱,且因工作思慮過度,暗耗心血,導致陰血虧虛,加之時令濕熱之邪受擾,乃致癥狀反復,治療唯當以養血、祛風、除濕之法,運用當歸飲子以補益陰血,充養血脈,祛風除濕,使機體陰血漸充,正氣漸復,邪氣漸除,方能使皮疹消退。方中當歸、川芎、熟地、太子參同等用量,表明柴師重視治病求本,調護五臟,尤重先后天之本——腎脾二臟;以四物湯(當歸、川芎、赤芍、熟地)養血活血,意在“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防風、苦參祛風除濕,消疹止癢,配以適量佩蘭不僅可解時令濕邪,且有助于增強苦參除濕之功;柴胡、黃芩不僅可引藥入肝膽二經,除半表半里之邪以清膽利濕;又可助防風、苦參祛除濕邪;佐以炒枳殼不僅可寬胸理氣,達氣行則濕化之效,且可預防苦寒之藥傷及脾胃;甘草調和諸藥。同時,柴師主張辨病與辨證相結合,酌情選用半夏、黃芩、竹茹、苦參、防風等對癥藥,并根據病情變化,靈活調整方藥,循序漸進,確保藥證契合。該案治療,柴師始終以養血活血,祛風清熱除濕為關鍵,用藥強調上疏下滲,內清外解,以奏疏風養血、清熱除濕之功。治療結果表明,柴師辨治之法頗為恰當,收效頗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