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潔 姚 琴 張巧真
浙江省寧波市康寧醫院 浙江 寧波 315201
精神分裂癥是最常見的一種精神疾病,具有患病率高、易復發、易衰退等特點,近年來中西醫結合治療精神分裂癥成為主要研究方向。舌診作為中醫重要的診斷方法之一,為中醫辨證施治提供客觀依據。臨床有關精神分裂癥的舌象研究報道極少,本文對我院收治的106例精神分裂癥病人的舌象進行觀察,并將調查分析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隨機選取2018年1月至4月在本院住院且符合《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ICD-10),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的患者106例為研究對象,另選本院職工及社區健康人群100例作為正常對照。觀察組中男55例,女51例;平均年齡44.58±13.68歲。對照組男43例,女57例;平均年齡42.59±10.83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分述如下。
1.2.1 舌象圖片采集:在采光條件良好的自然光線下,于病區活動大廳集中采集。病人拍攝前2小時內禁食,拍攝時采取坐位,面對自然光,確保舌面光線明亮,伸舌時盡量張口,舌體放松、舌面平展,舌尖自然下垂。由專人用佳能80D數碼相機拍攝,相機最大分辨率為6000*4000,WB模式(白平衡)設置為5200K,ISO(感光度)設置為100,自動對焦,相機由三腳架固定,結束后將采集到的圖像導入計算機裁剪編輯,文件保存格式“*.JPG”。
1.2.2 舌象圖片分析:由2名主治以上中醫師按照《中醫診斷學》中的相關標準,同時結合現場觀察的舌象描述記錄,分別對所有的圖像進行舌診,最終兩者的判定結果一致。所有舌象資料中按舌色、舌形、舌苔三方面內容劃分,將呈舌色淡紅、舌苔薄白、舌體形態正常且津液適中的舌象判定為正常舌象,其余為異常舌象,比較觀察觀察組和對照組在舌色、舌形、舌苔上的差異,并比較觀察組病程≤10年和病程>10年在舌色、舌形、舌苔上差異。
1.2.3 統計學方法:選擇SPSS 20.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統計方法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具有統計學差異。
2.1 兩組舌象比較:總體上看,觀察組和對照組在舌色、舌形、舌苔上比較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舌色比較發現,精神分裂患者舌色分布較為均勻,體現了病情復雜,變化多端的特點。舌形方面統計發現,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異常舌形以裂紋舌居多,齒痕舌也占有一定比例。舌苔上看,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異常舌苔以膩苔為主,剝苔也占有相當比例,具體見表1。
2.2 病程與舌象關系比較:觀察組中病程≤10年有29例,病程>10年有77例。統計發現,精神分裂癥患者在病程早期和晚期舌色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舌形及舌苔方面差異不明顯(P>0.05)。早期舌象以舌色紅、絳,苔黃或白膩為主,舌形正常者仍居多,但裂紋舌較突出。隨著病程延長,舌象表現形式亦復雜多樣,不過舌色方面仍以淡白舌占比為多,舌形方面以裂紋舌為多,舌苔方面以白膩苔、黃膩苔、剝苔為多。見表2。

表1 兩組舌象比較[例(%)]
精神分裂癥屬中醫學中“癲狂”范疇,多因五志過極、七情內傷導致機體陰陽失調,臟腑功能紊亂,氣郁、血瘀、痰結、火熱諸邪相互搏結,蒙蔽心竅、神機逆亂產生癲狂。其病位在腦,涉及心、肝、脾、腎諸臟。精神分裂癥病變早期多以實證為主,隨著病程的遷延,病變轉以虛證或虛實夾雜為主。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裂紋舌、剝苔病例數較多,尤其裂紋舌,病程越長例數越多。裂紋舌是由精血虧虛,或陰津耗損,舌體失養所致,精神分裂癥病程多遷延,病勢纏綿難愈,初起實熱傷津,耗傷氣陰,久之中焦氣虛,不能輸布津液,氣血運行無力,遂成舌裂。剝苔則是胃陰枯涸或氣血兩虛的一種征象,除了疾病本身的影響外,長期大劑量、多種類的使用抗精神病藥物,對患者消化系統造成的不良反應亦是剝苔增多的原因之一。因此中醫在治療本病時,還應注重顧護脾胃、養血生津。結合臨床辨證,如血虛陰虧者可選用當歸配芍藥或生地補血養陰;陰虛火旺者用龜甲、當歸、黃柏、熟地、知母等藥滋陰降火;脾胃虛弱用人參、黃芪、白術、甘草、懷山藥、炒谷芽、炒麥芽等藥顧護脾胃;陰虛血瘀者可聯用生地、玄參、龜甲、鱉甲、牡蠣等養陰生津、消瘀散結;肺陰虧虛者用石斛、沙參、玉竹、百合、麥冬、蘆根等濡養肺胃之陰等。

表2 舌象與病程的關系[例(%)]
本次舌象調查分析結果,較客觀地反映了精神分裂癥這一疾病的病理生理特征,與臨床規律基本相符,為本病的中醫辨證提供了一定的依據,但臨床上仍需結合脈證等其他病史資料,四診合參、病癥結合,方能辨證準確。另外本次研究雖采用了客觀化調查手段,結果可信度較高,但樣本量有限,缺乏代表性,有待今后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