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天燁 胡漢通 陳 峰# 盛燮蓀
1 浙江省嘉興市第一醫院 浙江 嘉興 314001
2 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浙江 杭州 310005
“浙派中醫”包括了丹溪學派、永嘉學派、針灸學派等十大醫學流派[1]。在中國針灸史上,浙江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浙江醫家博采眾長,大量使用灸法,且在民間流傳廣泛,不乏特色灸法的發現[2]。筆者通過查閱針灸文獻,訪問浙江針灸醫家、學者及傳人,搜集整理出浙江灸法中具有鮮明特色的幾種灸法,分述如下。
古代灸法大多是大艾炷化膿灸,近現代化膿灸仍沿襲了唐宋時期的施灸方法。浙江各灸法學派中以平湖嚴氏化膿灸最負盛名。在艾炷大小、取穴要求、灸瘡發與不發、灸后調攝等方面都有嚴格規范。浙江化膿灸主要用于小兒生長發育遲緩、哮喘等需要固本強壯的疾病。
嚴氏[3]化膿灸取穴及施灸時尤其強調體位端正,取穴自具特色,先取大椎穴,嚴氏家傳取大椎標準為“頸項后三粒算盤珠樣圓骨下凹陷當中”,即在第一胸椎棘突下;取穴定位后,在穴位上做印記,涂以少許蒜汁,將艾炷置于其上點燃,當患者感到灼痛時,術者輕拍灸處周圍,以緩解疼痛;連續灸7~9壯,灸畢,貼以太乙膏薄貼;化膿至皮膚愈合約需45天,每年在“三伏天”灸治1次,連續灸治3年為1療程。灸后注意灸處護理及調攝,促進愈合、防止感染及灸處發癢、防止灸瘡損傷。
施氏[4]化膿灸堅持辨證施治,選穴以具有補益元氣、固陽扶本作用的腧穴為主,配伍有關之腧穴施行灸治,達到扶正與祛邪兼顧的治療目的;以臟腑辨證為主,隨癥增穴配伍,在治療應用時歸納為補氣平喘、益氣升提、益氣健中、補腎壯元、固元消癥五法。對久病頑疾采用分年灸治,一般每年施灸1次,每次選穴3~7穴。
鋪灸法改良于長蛇灸,是流傳于紹興地區的一種灸法,具有灸穴面廣、灸炷大、火力宏、溫通力強等特點,非一般灸法所能比。其名“鋪”可能因施灸時用蒜泥、艾絨大面積鋪于背部,自大椎至腰俞的督脈上施灸而命名[5]。其施灸于督脈,為陽脈之都綱,統攝全身陽氣。鋪灸之艾火溫通作用,可通過督脈兩旁的夾脊穴以及五臟六腑的背俞穴,起到振奮臟腑的功能,從而通暢經脈、調和氣血。鋪灸法在當地流傳十分久遠,民間常用以治療虛勞百損,如哮喘、痹證、肌肉勞損、不孕不育等多種慢性病。
近代浙江醫家羅詩榮將鋪灸法進行改良,用“斑麝粉”敷于鋪灸底層而后施灸,治療呼吸系統疾病、強直性脊柱炎,以及虛寒性疾病有較好的療效,尤其對于類風濕關節炎療效甚佳。羅氏鋪灸法[6]在后背正中涂以蒜汁,均勻地敷以斑麝粉,鋪以蒜泥,在蒜泥上再鋪上艾絨。施灸時,點燃艾炷的頭、身、尾三點,燃盡后再在原處鋪艾絨如前法繼續施灸,一般灸2~3壯,灸畢除去蒜泥。施灸后皮膚若出現水泡應至灸后3日用消毒針刺破水泡,防止感染。至施灸處結痂,脫痂,皮膚愈合,一般約需30天左右。傳統的鋪灸法一般都施灸于久病頑固之疾,故十分強調施灸前的準備和施灸后的養護。羅氏傳人[7]改良后的鋪灸法將蒜泥換成生姜泥,使灸力更溫和,減少感染的發生,患者也更易于接受。
浙江諸暨醫家陳佩永行醫于浙江蕭山(今杭州蕭山),為蕭山十大名醫。其以治療傷科聞名,有“治傷雷火針方”流傳于世,專治跌打損傷。陳氏另有太乙神針方,分鎮痛、逐瘀、溫經、散寒四方,臨床療效確切。浙江醫家孔廣培、張文瀾分別著有《太乙神針集解》和《太乙神針》,載有太乙神針方及灸法。浙江省名老中醫馬雨蓀對太乙神針的研究頗多,并自制太乙神針器,改良了太乙神針灸法,也推進了灸器的發展[5]。
艾卷灸的艾絨中不摻藥粉,即清艾條灸。浙江灸法學派中高氏灸法“和灸”即屬于艾卷灸[8]。和灸分為艾條手持灸法和艾條灸架灸法。和灸刺激溫和,無灼燙風險,是一種患者易于合作治療的自然療法。和灸能逐漸減輕、緩解患者的自覺癥狀,對于部分慢性病癥如頭暈、網球肘、腰痛、慢性虛寒性胃痛等療效良好。
壓灸,最早出現于八十年代中期,是指艾炷或艾制物在直接灸的過程中采用反復壓滅的方法來達到治病目的一種灸法[5]。百會壓灸是在頭部百會穴,也有配伍上星穴或前頂穴,置以黃豆大小艾炷直接灸,當患者感到皮膚灼痛時立即將艾火熄滅,取掉艾灰,在留下的一層薄艾灰上繼續放置艾炷點燃。連續灸完25~50壯,患者自覺有熱力從頭皮滲入腦內,癥情好轉。每次根椐病證情況,灸30~50壯,多可至100壯。病情輕者、病程短者灸1次,反之,可連灸2~3日。此法流傳于浙江東陽、義烏、衢州一帶民間,流傳至今已1700多年,多用于治療眩暈、疼痛等病癥,尤其在小兒發育遲緩及小兒防治疾病等方面運用廣泛。宋代浙江瑞安醫家王執中所著《針灸資生經·虛損》中有“腦虛冷……宜灸囟會……八歲以下不宜針”的論述,《針灸資生經·偃伏頭部中行十穴》“百會”條下有“北人始生子則灸此穴,蓋防他日驚風也”的記載,宋代多用直接灸法。
浙江各灸法學派中施氏灸法將傳統百會壓灸進行改良,在百會穴上涂少許凡士林,用麥粒大艾炷直接置其上灸,至患者覺灼熱時,取一截艾條用力按熄艾炷并保持10s,以保證熱力足量滲透進穴內,連灸5壯,灸畢在百會穴處涂以少量綠藥膏,操作更簡便安全[9]。
麥粒灸是一種將艾絨制成形似麥粒的艾炷在相應部位施灸治療疾病的方法,屬于直接灸的一種。麥粒灸艾炷小、痛苦少,除面部及血管部位不宜施灸外,大部分穴位都可施用[5]。麥粒灸的操作需要點穴精準,將艾炷置于穴上點燃后,當患者覺灼痛時,取下艾炷,用干棉球擦清皮膚表面,再依前法施灸。一般初次灸3壯,以后每次灸5壯。皮膚呈紅色或呈輕度焦黃色時灸畢,涂少許甲紫并用敷料覆蓋。麥粒灸一般適用于臟腑病和久病者。如慢性肝病、慢性腸炎、月經不調等。常用背腧穴和腹募穴,配伍足三里、陽陵泉、三陰交等穴。
浙江施氏灸法在臨床中較多運用麥粒灸治療各種疾病,其傳人羅開濤[9]運用麥粒灸結合百會壓灸治療眩暈,效果顯著,認為此法治療眩暈意在調整全身陰陽平衡,調節大腦功能。梁德斐[10-11]運用小艾炷麥粒化膿灸治內眼病、慢性鼻淵、阿米巴痢疾、坐骨神經痛、肩周炎、類風濕關節炎、前列腺肥大、子宮脫垂等疾病均有良好效果,其小艾炷為米粒大,壯數少,取穴少,灸后貼上淡膏藥促其化膿,7~10天后化膿,1個月后灸疤自愈。
衢州醫家雷少逸校補編著的《灸法秘傳》中記載有“銀盞隔姜灸法”,其中記載的“灸盞”是晚清以前最為完善的灸器,與現代灸器更為接近[12]。錢塘醫家吳尚先的《理瀹駢文》中記載有“內府陽燧錠治風氣并腫毒”,并附有陽燧錠灸法的制法及用法,該法具有表皮不甚灼熱而熱力可深達病所的特點,對于著痹、骨痹等證,疼痛畏冷在于深部者均可施用,且非一般灸法所能及[5]。衢州醫家楊繼洲《針灸大成》中載有“蒸臍治病法”,以面做圈置于臍上,放入藥末艾灸之,達到強壯脾胃,“使氣海常溫”的功效(此處的氣海泛指丹田之部位,并非指一穴)。另外,如以施氏針灸為代表的溫針法,以盛氏[13]強壯灸為代表的藥餅灸法,運用白降丹施灸的藥物點灸法等均是流傳在浙江地區的特色灸法。
“浙派中醫”的提出,為挖掘浙江特色灸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也為浙江灸法更好地傳承奠定了基礎。浙江特色灸法的整理,讓我們看到了前人對浙江灸法做出的貢獻,并且激勵我們要繼續推動浙江灸法的發展,使這些特色灸法在提高診臨床療效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8 參考文獻
[1]朱建平.浙派中醫對中醫藥學術進步的貢獻[J].浙江中醫雜志,2018,53(10):703-705.
[2]胡天燁.浙江近代灸法學術流派整理與研究[D].杭州:浙江中醫藥大學,2017.
[3]龔秀杭,嚴蕊雪.嚴定梁臨證經驗[J].中國針灸,2004,24(9):65-68.
[4]方劍喬.浙江針灸名家臨證錄[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社,2009:9-17,55-59.
[5]楊楣良,盛燮蓀.浙江近代針學術經驗集驗[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78-86,138-168.
[6]朱月偉.羅詩榮老中醫學術特長與臨證經驗[J].中國針灸,2003,23(3):162-164.
[7]李邦偉,任璇璇.鋪灸療法臨床應用綜述[C].浙江省針灸學會年會暨學術交流會,2012:142-144.
[8]高鎮五.和灸的妙用[C].94國際針灸與氣功學術會議.1994.
[9]羅開濤,沈來華,楊喜兵,等.百會穴麥粒灸為主治療眩暈癥58例[J].浙江中醫雜志,2010,45(11):827.
[10]梁德斐.肝俞穴化膿灸治療內眼病的體會[J].浙江中醫雜志,1995,30(1):22.
[11]梁德斐.化膿灸運用心得[J].浙江中醫雜志,2000,35(6):252-252.
[12]盛燮蓀,楊楣良.雷少逸灸法秘傳述略[J].浙江中醫雜志,1997,32(8):372-372.
[13]盛燮蓀,陳峰,朱勇.論強壯灸法[J].中醫雜志,1991,26(8):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