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云其 孫 可 俞 斌姚小萍 朱偉東 謝鴻康 陳 棋 陳姍姍 徐 奕 宣佳飛
浙江省諸暨市中醫醫院 浙江 諸暨 311800
我院自2013年起采用“頸肩同治”的治療思路針刺治療頑固性網球肘67例,取得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3年7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患者共計67例,其中男43例,女24例;年齡18~60歲;病程5~25月。按隨機數字表將患者分為治療組33例和對照組34例,兩組基本資料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
2.1 治療組:采用“頸肩同治“針刺治療,穴取雙側風池、風府、雙側頸5/6/7橫突處、天宗、曲垣、秉風、肩井。針刺方法:患者取坐位,雙手前臂疊放于治療桌,前額部伏于前臂上,在穴位局部用75%乙醇常規消毒,其中風池穴向鼻尖方向針刺,肩井穴斜刺(針身與皮膚體表呈45°)進針,其余各穴均采用0.25mm×25mm直刺約5~10mm深,待受試者感覺酸脹或疼痛后,予以單手持針柄,小幅度、快頻率抽提捻轉數次,然后接入電針,采用連續波持續30min,起針時緩慢出針,并用干棉球按壓針孔。電針刺激采用G-6805電針儀予以電刺激,頻率為5Hz,連續波強度界定在1單位。時間30min。治療時間及療效評定:兩組均當日接受相應針灸治療。每日針灸1次,以10次為1個療程。
2.2 對照組:穴取阿是穴及其鄰點、曲池、手三里、外關。針具選用、針刺方法及電針頻率要求同治療組。
3.1 療效評價:根據Verhaar J[2]的網球肘療效評定標準擬定:治愈:肘部疼痛無,沒有感到握力下降;顯效:肘部疼痛偶爾發生,用力活動后出現疼痛;好轉:用力活動后肘部稍有疼痛,但比治療前要好;無效:肘部疼痛未減輕,感覺握力無明顯變化。
3.2 結果:治療后治療組治愈15例,顯效12例,好轉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3.94%;對照組治愈9例,顯效13例,好轉8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88.24%。
網球肘在發病過程中的病理變化主要由肌腱慢性勞損導致水腫,中醫學將該病歸屬“肘勞”范疇,“病在筋,筋攣節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本病的主要病機是氣血虧虛,營衛不固,風寒濕邪入侵機體,血不養筋。因此,養血柔筋、舒經活絡是治療本病的關鍵。針灸作用于痛點周邊時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3],有效地松解疼痛部位周邊的軟組織粘連,促進自身組織的修復。
“頸肩同治”思路治療頑固性網球肘,指主要刺激引起該部疼痛癥狀的根性神經。頸部主要采用風池、風府、頸5/6/7橫突處等穴。風池、風府深層有頭夾肌、頭半棘肌構成,通過針刺可以刺激枕小神經、枕大神經,改善椎動脈基底動脈供血,解除局部因軟組織粘連或攣縮造成的神經卡壓,恢復頸部動態平衡。針刺頸5/6/7橫突處,可以在緩解頸部肌肉攣縮的同時,減輕頸部神經根受壓及遠端累及的壓迫癥狀。肩部主要取天宗、曲垣、秉風,三者都是手太陽小腸經肩部腧穴,以天宗最具代表性,《針灸甲乙經》云:“肩重肘臂痛,不可舉,天宗主之。”《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云:“治肩胛痛,臂肘外后廉痛,頰頷腫?!笨梢姽湃嗽缫堰\用該穴治療肩臂肘的疼痛。天宗、曲垣、秉風支配神經包括脊神經后支、肩胛神經等,故針刺天宗為主的肩背部穴,可以有效緩解神經卡壓現象。
5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0.
[2]Verhaar J,Walenkamp G,Kester A,et al.Lateral extensor release for tennis elbow.A prospective longterm follow-up study.[J].J Bone Joint Surg Am.1993,75(7):1034-43.
[3]葉紅,裘波.火針配合腹針療法治療頑固性網球肘35例[J].浙江中醫雜志,2017,52(10):756-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