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芳盈,張 紅,陳囿瑾
(嘉興學院師范學院,浙江嘉興 314000)
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的角度來說,如今的時代是新事物井噴的時代,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對中國本土的民俗文化的沖擊與影響是巨大的;如今的時代也是文化沉淀的時代,國家乃至世界對非物質文化的保護措施達到了新高度,從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到2004年我國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1]。余杭滾燈作為浙江省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雖然受到當地政府的各項政策的支持與保護,但其傳承與發展還是遭遇各種問題,陷入瓶頸。結合今年浙江教育領域的熱點環節——幼兒體育教育,推進余杭滾燈走進校園,在非遺傳承的同時發展幼兒體育,在幼兒體育的發展中弘揚滾燈文化。
滾燈是一種流傳于江浙滬一帶的傳統民間舞蹈,由于最早起源于余杭一帶,所以也稱“余杭滾燈”。所謂“滾燈”,其實就是由竹子編成的圓形球體,分大中小三種,滾燈的中心裝著一個竹子編制而成的球型小燈,內燃蠟燭,有紅黑兩色,“文燈”、“武燈”之分。滾燈由九套二十七個動作組成,經幾代民間藝人和群文工作者的挖掘整理、加工提高,已逐漸形成了自己鮮明的時代風格,既有江南舞蹈的秀美俏麗,又有民間體育雜技的剛勁健美。
余杭滾燈始于民間,手工藝人們借助鋸子、篾刀、刮刀、竹墊片等工具,用細繩將毛竹片固定,制成圓形球體,中間懸掛另一個用來安放蠟燭的竹制小球,舞動起來十分好看。滾燈的制作看似簡單,實則復雜,需要十余道工序,對制作者手上功夫的要求極高,編制起來既需要嫻熟的技巧,又需要極大的耐心。據翁梅鄉滾燈傳人莫德興介紹,制作滾燈的要訣,第一是選材,要選結實的冬天砍下的毛竹,選其中間一段,往往需要九寸毛竹兩支;第二是編形,先要將十根篾片扎成一個個五角形,然后才能扎成圓球。第三是校圓[2],需要精密而準確地達到外觀的圓形,其直徑誤差不得超過1厘米。其中的訣竅全靠編制者從反復的制作中汲取經驗而言,只能意會,不可言傳。
相傳,余杭滾燈起源于南宋時期,當時的余杭為京畿之地,廟會活動頻繁,滾燈作為迎會儀仗隊伍中必出的特色節目,十分盛行,南宋詩人范成大在一首詩中對滾燈的描述是“擲燭騰空穩,推球滾地輕”[3],由此推算可知,其歷史已逾八百多年。而說起滾燈的起源,民間流傳的說法主要有三種:一是“抵御水患說”,余杭靠近錢塘江,特殊的地理位置導致余杭自古以來便水患不斷,據《錢塘遺事》等史書記載,為了抵御水患,五代吳越天寶三年(公元910年),吳越王錢遣人夫20萬,在杭州候潮門和通江門外以石囤柱之法固塘。先編竹籠數只,內填石塊。堆筑于沿岸,竹籠的前后插入柱數支,上覆巨石,其防洪效能遠優于之前的土塘,相傳“竹籠填石”是滾燈形狀的來源[2]。二是“恫嚇海盜說[4]”,余杭翁梅一帶靠近錢塘江北岸,海岸線漫長,交通便利,鹽業、漁業發達,貿易往來較為頻繁,沿海地區經濟發達,但也因此常年受到來自海盜的侵襲和掠奪,民眾在保衛家園、抗擊海盜的路上不斷探索,滾燈就是農民們為了強身健體、抵御海盜所制。傳說,有一位武術精湛的老篾匠,用毛竹片制成一大一小兩個空心圓球并在小竹球里燃上蠟燭,舞動起來,燭影搖紅,光影變幻,甚是美麗,而且無論如何舞動,蠟燭都不會熄滅,于是取名為“滾燈”,寓意“圓圓滿滿,滾動向前”,舞滾燈氣勢磅礴,充滿靈動之感,因此深受百姓的喜愛與推崇,每逢佳節,百姓以滾燈比武競技,以展現實力的強大,從而令海盜不敢輕犯。三是“儺舞祭神說”,在南方儺舞是一種用來祭祀神靈以求庇護的舞蹈,當地百姓相信二郎神是司管水利農耕的神,能夠用寶珠斬龍降蛟,保沿海太平,所以常以二郎神滾燈儺舞為祭神的儀式,祈求風調雨順,表演者帶上二郎神的三眼面具,手持空心竹球起舞,這便是滾燈的起源。
滾燈由九套二十七個動作組成,在配樂的使用上大多以歡快、自由的民間音樂為主,出于滾燈舞蹈中對力量和氣勢的要求,亦考慮到滾燈的重量和表演難度,最早的余杭滾燈都是由男子表演。除了表演者,滾燈的表演次序也非常講究,先是由兩人表演“抱球”,而后由其中一人單獨表演完一套動作后再下場,由下一位表演者完成下一套動作,以此類推,不斷進行“人換燈不換”的轉場,之后七人共需完成二十一套動作,在完成“蓮花爭放”時,更是需要30至40人形成疊羅漢型的圓圈,并以順時針方向行進,每套動作難度不同,在力量、技巧、人員等方面各有側重。新中國成立后,傳統廟會活動不再頻繁,再加上無神論的傳播,滾燈文化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環境,其傳承與發展陷入低谷;直到1963年春節前,原臨平區文化站干部張長工對余杭滾燈等民間藝術進行了挖掘和整理,并在臨平鎮和翁梅鄉的田野間表演,余杭滾燈再一次走入了人民的視野。剛剛被發掘出來的滾燈才稍有起色,隨著四清運動和文革的開展,又被禁止了。改革開放后,翁梅鄉文化站站長王寶林對余杭滾燈進行了又一次的挖掘與整理,余杭滾燈回歸大眾視野,最終在2006年5月20日被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6]。滾燈的發展之路起伏坎坷,如今的滾燈,表演者不再只是成年男性,少年、女性、武術學員都可以進行滾燈表演,為了適應現代的文化需求,民間藝人刪除了其中一些難度較大的動作,融合了更多舞蹈動作,既延續了剛勁磅礴的力量之美,又充滿了柔美靈動的藝術之美,使滾燈更具觀賞性,更利于傳承。不僅如此,如今的滾燈舞蹈不僅是民間活動,早已面向世界,走向舞臺,在服裝上也越來越講究,有的重視民族風格,有的堅持地方特色。最值得驕傲的時,2008年北京奧運會,余杭滾燈隊代表浙江省在鳥巢體育館參加了開幕式的暖場表演,將余杭滾燈推向世界的舞臺,向世界人民展現浙江風采。2015年,余杭當地的滾燈隊伍已經超過300支,基本做到每個村或每個社區一支滾燈隊,在群文工作者們的精心設計與編排下,滾燈舞蹈也不僅限于舞臺表演,還以健身操的形式推動著基層體育鍛煉的開展。
近年來,社會對幼兒全面發展的要求不斷提高,家長對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關注度也越越來越高,作為目前學前教育領域的熱點內容之一,浙江幼兒體育教育事業蓬勃發展。而余杭滾燈作為余杭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是歷代余杭民眾智慧的結晶,無論是歷史淵源還是舞蹈風格,都極具南方地域特色,已然成為一張能夠代表余杭特色的地域名片。
余杭滾燈兼具表演性和競技性,質量較輕,方便攜帶,對于場地和器材的要求較低,實用性強,能夠與幼兒體操相結合,在保留自身強身健體功能的同時,將難度大大降低,可實踐性得到了提高,利用幼兒園每日晨間早操的時間,培養幼兒的律動感的同時,鍛煉幼兒的上肢力量、提高幼兒肢體協調能力。專業性更強的方式則是直接將滾燈舞蹈納入教學體系之中,例如,余杭當地的中泰武校就是滾燈的傳承教學基地,設學前班、小學、初中、高中四個教學部,是余杭滾燈傳承的重要窗口之一,真正將滾燈文化用教育的形式向大眾進行了推廣。除此之外,滾燈表演隊也曾進入部分幼兒園和小學,由表演隊的老師對經過學校選拔的學生們進行簡單的滾燈舞蹈教學、排練,最終在特殊的節日或慶典上表演,表演地點一般是學校、附近的體育館或其他劇場和舞臺,規模盛大時會有余杭電視臺前來錄制并播出,在當地舉辦的少兒藝術節上,滾燈舞蹈也是參賽者們的熱門選擇之一。除了在校開展的問題活動,也有社區與學校進行合作,由學校負責宣傳工作,社區則聯合當地滾燈隊和文化部門的工作者們,以滾燈文化為主題,招募志愿者,舉辦夏令營,從側面為滾燈進校園打開新路徑:參觀相關紀念館和文化館,了解余杭滾燈的發展歷史,了解傳承現狀;學習制作簡易的滾燈,增加趣味性,在手工活動中了解滾燈的結構和制作工序;制作創意周邊禮物,進行義賣或者贈送;社區提供場地支持,供夏令營的學員進行滾燈舞蹈的排練,最后為在社區進行成果的表演展示。
積極開發余杭滾燈的體育文化價值,促進滾燈文化融入幼兒體育教育,走進校園,不僅能極大程度地擴大滾燈文化的影響力,還能彌補幼兒體育教育民族特點不夠鮮明的缺陷,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幼兒體育教育。
滾燈舞蹈在余杭當地具有一定知名度,在各種藝術節、文藝晚會和節日活動上總能看余杭滾燈的身影:1984年,杭州市元宵節活動上,余杭滾燈的傳承人汪妙林為杭州市民帶去了滾燈表演;2008年11月,民間滾燈藝術節是上海國際藝術節上主的要活動之一;2015年6月9日,在杭州市余杭區體育館舉行的第十屆浙江省非遺節上,由10支余杭滾燈操隊伍、共160人參與的《余杭滾燈》表演拉開了晚會帷幕;2015年12月10日,在2016浙江省非遺電視春節晚的錄制,由余杭區木蘭拳協會表演的“余杭滾燈”在開場舞《張燈結彩喜慶猴年》節目中精彩上演……余杭滾燈以其優越的觀賞性為民眾帶來一次次視聽盛宴,因而在民間廣為流傳。在人民生活質量不斷得到提高的現在,豐富的娛樂生活成為民眾生活需要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區滾燈舞蹈隊的帶領和發動下,越來越多的人接觸到余杭滾燈,余杭滾燈以健身舞的形式進入社區,推動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
校園內,有關滾燈的歷史文化教學較少,學校老師并不會為學生開展余杭滾燈的歷史教學,組織過講座或授課的只占少數,此類活動更多是在當地圖書館、文化中心等地方開展,本身的宣傳力度就不足,如果沒有學校的宣傳與組織,學生就沒有途徑知曉、接觸、參加此類活動。因此,必須加大滾燈文化知識的宣傳力度:首先,圖書館、文化中心等場所的文化工作者應主動尋求學校和社區的幫助,學校和社區也應積極承擔起為相關講座活動宣傳的責任,向學生及時傳達相關信息,鼓勵學生到場學習,結合當今網絡信息發達的時代特點,除了線下的信息傳遞,利用圖書館、文化館、學校的官方公眾號、官方微博,做好前期宣傳、中期跟進和后期總結能夠有效的擴大滾燈文化的影響力:其次,要宣傳“體育強國”的理念,不僅是向學生宣傳,更要向家長宣傳,提高家長對體育運動的重視度,有利于提高各種活動的參與熱情。
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目前在余杭滾燈走進校園的過程中,存在著受眾面不夠廣、影響力弱的問題:滾燈以舞蹈的形式進入校園,主要是與學校文體類活動相結合,切入的角度雖好,但局限性也非常明顯,由于滾燈舞蹈的選拔機制,只有部分兒童能夠參與排練,接觸到滾燈文化并參與到文化傳承的過程中去,大多數兒童只能觀賞到最終的表演而不是親身學習一些經典的舞蹈動作,再加之此類活動的開展不屬于硬性要求,開展次數和間隔時間不固定,可持續性不強,沒有造成持久的影響。針對上述問題,突破與創新是問題解決的關鍵:除了排練表演、知識講座等常規活動,余杭滾燈應拓寬發展思路,在進入幼兒健康領域的同時,重視其他四大領域的輔助性作用,例如:在語言活動中同幼兒講述有關滾燈起源的傳說故事,在藝術活動以舞動滾燈為主題中鼓勵幼兒進行美術活動……用長遠的發散性思維全面發掘滾燈的文化價值。
同多數非物質文化的傳承現狀一樣,余杭滾燈在民眾間的隊伍雖多,但傳承人卻十分有限,并且大體上具有老齡化的特點,具有專業教學培訓能力的工作者稀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師隊伍中相應人才的缺乏,目前大多幼兒園對幼兒體育老師的需求較大,得不到很好的滿足,在這其中,其中致力于創設滾燈健身操的教師更是鳳毛麟角。從問題的根源入手,首先就是要重視人才培養:將滾燈舞蹈的基礎性學習和舞蹈形式創編納入幼兒教師、中小學教師的培訓項目,除了在職教師,在校學習的師范生也是良好的切入口,例如,增設滾燈舞蹈教學、開展滾燈知識競賽等等。一方面能促進余杭滾燈走進高校,另一方面是從師資層面入手,填補空缺,解決人才緊缺的問題。
余杭滾燈能夠從民間舞蹈發展到非物質文化遺產,足以證明其源遠流長的生命力、深遠持久的影響力和深厚的文化價值,促進余杭滾燈走進校園,是出于余杭滾燈的發展需求,也是出于中國特色教育的發展需求,要使這項工作順利開展,離不開政府、學校、群文工作者以及滾燈傳承人的努力,工程浩大,絕非憑借一人之力就能夠促成的事情。幼兒體育教育事業正處于起步階段,是機遇更是挑戰,余杭滾燈只有抓住各種發展的機遇,開拓傳承的道路,才能迸發出更強大的生命力,在新時代的文化土壤中扎根,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