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純倫 胡鳳嬋 張東
[摘 ? ? ? ? ? 要] ?培養人才是高職院校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變革,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已經很難滿足市場對人才的需求。通過對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明確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是深化創新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實踐證明,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面開展“校企合作”是一種具有鮮明特色的培養模式,因此,建立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素質教育交融的醫學檢驗教育教學體系顯得尤為重要,這也必將為人才培養質量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 ? ?鍵 ? 詞] ?高職院校;醫學檢驗技術;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0-0170-02
近年來隨著高職醫學教育的不斷改革,高職院校教學方式也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變[1]。廣大專業教師也認識到了傳統教學方式存在的弊端,開始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注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培養更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質技能型醫學檢驗技術人才,必須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模式,我們以學院《專業建設與發展規劃》《專業建設管理辦法》和《特色專業建設管理辦法》為依據,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完善課程體系,改革和創新教學內容。十余年來,學院與安康市中心醫院、安康市人民醫院兩所附屬醫院檢驗科完成“院校融通”,形成“共建、共管、共享”管理機制,與常州市第七人民醫院以“實習+就業”模式開展院企合作,拓展并深化了“校企合作”特色性人才培養模式。由于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特色專業建設、優質教學資源建設及共享、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等全面落實,因而在人才培養和教育教學管理方面均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
一、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
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現代教育理論模式下,以現代教育思想為指導,根據人才培養目標開展教學活動,實施人才培養的過程。將教學內容以及課程體系、管理制度、評價方式、教育過程等綜合起來,以此培養專業人才。
二、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檢驗醫學是當今醫學領域中發展最為迅速的學科之一,新技術、新理念、新思維推動檢驗醫學正在發生深刻的變革,而高職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就是要全面貫徹“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發展技能為核心”的職教理念,培養具有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醫學檢驗等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能力,良好的職業道德、人際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既能勝任基層各級醫療單位和相關領域醫學檢驗技術工作,又能參與組織管理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2]。在過去短短十幾年中,臨床實驗室的實驗設備已高度自動化及網絡化,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計算機技術及儀器分析等學科的發展,分析系統微量化、自動化、多項目有機組合,使醫學檢驗進入了床邊化、個性化、自動化、信息化和精準化的全新時代,醫學檢驗已由單純的技術性工作發展成為一門具有完整體系、獨立的臨床醫學的分支學科,這對人才培養模式和學科建設提出了嚴峻的挑戰[3]。為實現人才培養模式創新,達到服務社會的最終目標,我們對此進行了積極探索,采取了“校企合作”的方式,由校企雙方共同完成教學任務,通過真實的臨床環境實訓,實現課堂與崗位對接,達到理論與實踐融合,使學生能較好地勝任醫學檢驗相關工作崗位群,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終身學習能力的新型檢驗人才。
三、開展全方位深層次的校企合作,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一)教學團隊互動合作
聘請兩所附屬醫院檢驗科主任和校內骨干教師組建教學團隊,雙方共同承擔教學任務,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體系改革、教研活動等方面不斷完善、凝練。同時我院教師利用寒暑假時間到醫院檢驗科上班,增加專業教師的企業工作經歷,積累臨床工作經驗,提高實踐教學能力和指導水平。
(二)課程建設互動合作
校企合作課程建設小組,共同制定課程標準,參與院級精品課程建設,構建與執業資格考試緊密銜接的課程體系。
(三)教材建設互動合作
為提高實訓操作規范性和先進性,實現與臨床工作無縫對接,院企教學團隊合作編寫六大檢驗技術實驗指導和《實踐技能訓練項目考核標準》《技能大賽競賽項目及評分標準》等院本教材。
(四)頂崗實習管理的校企合作
在各實習醫院建立由醫教科、檢驗科主任、實習帶教老師組成的管理團隊,同時在學院內部成立了由教務科、實習管理科、學生科組成的實習管理領導小組,確保學生課間見習和頂崗實習的規范管理和實踐教學質量。
(五)社會服務互動合作
附屬醫院檢驗科專家和學院專業教師共同參與安康市衛健委和檢驗學會舉辦的職業技能培訓、繼續教育、學術報告等活動。
四、實施多維創新教育,構建人才培養模式
針對現如今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式過于單一的狀況,我們提出了多維創新教育模式,主要包括優化教育目標,提高學生社會競爭力,改革課程設置,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綜合實踐技能、創新思維和團隊精神,加強實訓基地建設,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并以此實現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一)優化教育目標 樹立創新教育觀念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創新型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就要重視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在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過程中,要轉變教育理念,摒棄傳統老舊的教育觀念,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教師要以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為基礎,提升學生專業綜合素質,提高學生社會競爭力[4]。
(二)改革課程設置 注重專業特色
醫學教育特點和醫學檢驗技術的專業要求,必須讓每個學生學會且會做每一個項目的檢測。按照專業教學與臨床實際工作相接軌、教學內容與臨床實際需求相統一、檢驗方法與臨床實際操作相配套的原則,將“教、學、做”一體化貫徹于教學全過程。通過對檢驗專業技術能力體系的整合、分析、篩選及凝練,在進入臨床實習前開設檢驗綜合技術課程,從臨床病例出發,將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和醫學檢驗三類課程群的知識和技能融合在一起,學生結合臨床病例查閱文獻資料解決理論和技術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綜合實踐能力、創新思維和團隊精神。學生普遍反映這門課程給了他們全新的學習體驗,將之前相對割裂的知識相互聯系,融會貫通,訓練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案例設置貼近臨床實際,為今后從事臨床檢驗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加強實訓基地建設 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
結合我院學科建設規劃,建成了標準化醫學檢驗無菌室、多媒體數碼互動實驗室、微生物檢驗實訓室、免疫學檢驗實訓室、臨床檢驗基礎實訓室、生物化學檢驗實訓室、血液學檢驗實訓室、人體生命科學館等實驗實訓場所,建設模擬醫院真實的執業環境,創設臨床情景,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合理設計教學過程,運用藍墨云班課、PBL教學、虛擬仿真教學、多媒體教學等現代化教學手段,促進學生對重點與難點的理解,增加學習興趣。應用真實醫療設備,采用示教、角色扮演、情景模擬等方法,開發以工作任務為引領的綜合技能訓練,力求以“工作過程”為主線設計課堂教學內容,培養學生臨床工作思維習慣。在進行技術操作和能力訓練的同時,將職業素質養成貫徹始終,培養職業崗位勝任能力。
每年舉辦院級醫學檢驗技能競賽,強化實踐操作,掀起全院參與、全員訓練、師生聯動共同提高技能的熱潮,達到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訓的目的,不斷完善提高檢驗技能水平。
加強校外實訓基地建設。定期召開實習醫院教學工作會議,校企共同研討檢驗專業實習管理辦法,組織專人赴實習醫院督促檢查實習完成情況,并對學生進行出科考核和綜合評價。
五、豐富教學資源,實現優質資源共享
校企攜手建設共享型教學資源平臺,整合各種優質資源,開發和建設專業教學資源庫,打造一個學生學習、教師建課、社會服務和對外交流與研討的優質平臺,滿足學生線上、線下自主學習及綜合考試需要。
利用互聯網校園學習平臺,教師將教學資料投放到學習平臺上,實現教學資源共享。網絡平臺的建立為師生提供了一個互動交流的載體,在互動交流過程中也提高了教師的專業素養[5]。
六、教師專業素質的提升
人才培養模式構建過程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是教師的專業能力。一支結構合理、綜合素質高、業務能力強、專兼職教師結合的創新型優秀教學團隊,教學效果也會事半功倍。為此,通過集中培訓、國內交流學習等方式,培養教學名師、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接受新理念、新知識,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和學術道德建設,開展教學競賽和聽評課活動,新入職教師講匯報課,老教師講觀摩課,副教授、教授講“示范課”,中青年教師進行各種形式教學競賽,促進教師盡快成長。制訂名師培養計劃,建立名師工作室,培養教學名師。舉辦兼職教師和新教師培訓班,要求兼職教師與校內對應學科教師結對,互相聽課、評課,共同提高,青年教師除承擔專業核心課程部分課堂教學任務外,還負責學生課間見習、生產實習期間的現場指導和帶教工作,對新入職教師實施“一對一”導師制,要求新教師觀摩導師課堂教學,在導師指導下完成備課,并在導師督導下授課,逐步掌握教學方法,促進其盡快提高獨立承擔教學任務的能力。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醫學檢驗技術專業要實現人才培養模式創新,首先需要精確定位,找準學科、專業建設存在的問題。其次根據存在的問題進行改進與創新,有規劃、分步驟推進人才培養,從校企合作、頂崗實習、實驗實訓基地建設、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提高教師專業素質、學生專業水平,促進教育教學多方面發展。最后通過對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達到為社會培養更多優秀人才的目的,為社會發展進步做出新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趙居禮,龔小濤,賀建鋒,等.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內涵解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25):47-49.
[2]張紅,金家貴,彭克軍,等.四年制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6(12):1742-1743.
[3]李瑋瑋,江海東,廖奔兵.高職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和創新探索[J].衛生職業教育,2016(2):8-10.
[4]楊小霞,馮宜蒀,王昕.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創新探索[J].衛生職業教育,2017,35(1):27-28.
[5]王蘋,林雪明.高職院校卓越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6):108-112.
◎編輯 張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