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石買
[摘 ? ? ? ? ? 要] ?高職概率統計教學要強化實踐,助力專業課學習,教學模式也要爭取獨具特色,吸引學生學習興趣。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轉變了人們的思維觀念,各行業都在利用互聯網發展自身優勢推進改革。教育領域也要充分發揮互聯網靈活性高、效率高、教學資源豐富的特點,進行教育改革。探討微課在高職概率統計中的應用。
[關 ? ?鍵 ? 詞] ?微課;高職;概率統計;教學;應用探討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0-0176-02
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引領人們走進“微生活”,微信、微博、微視頻等開啟了人們高效、便利的生活方式。微課是教育工作者將信息技術運用在教育領域的一種嘗試,通過網絡技術將在線學習或移動教學變為現實,由此可見,微課是信息時代的教學發展的產物。微課的特點就是將課堂教學內容按教學目標或學生的實際需求,濃縮在短小的教學視頻中。大篇幅的教學內容被裁減為主題明確、結構相對完整的教學片段,有利于學生吸收掌握。
一、微課教學與傳統教學相比較的差異
(一)教學內容短小精悍
傳統課堂教學時間一般為40分鐘,教學內容比較豐富,信息量大,需要學生長時間集中精力,認真總結學習;微課時間相對較短,一般不超過10分鐘,教學主題明確、內容精簡。教師會將教學中的知識難點、重點、疑點作為主要剖析內容,俗稱“撈干貨”。對學生來講微課教學時間短,學生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所以這種教學形式比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接受能力。
(二)教學形式豐富多樣,有利于構建情景教學
微課與傳統教學相比,教學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教師在錄制視頻時有很大的自主空間。所以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精心設計教學內容,通過示范模擬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內容條理清晰、主題明確,方便查閱
因為微課時間較短的關系,教師已經將教學內容提煉濃縮,所以微課教學目標指向明確。這樣每一篇教學視頻都具有明確的主題和針對性較強的學習內容,方便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查找學習。
(四)反復播放、快慢可調,適應不同層次的學習需求
微課與傳統課堂教學相比具有另一明顯的差異,就是視頻教學能根據學生自己的實際需要和接受程度控制教學節奏,通過調整播放節奏、反復觀看滿足個人的需求,這樣的教學更具人性化,解決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要求。
(五)延伸教學空間,提高教學質量
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學生只能通過課堂學習和自學達到學習目標,對一些學習能力差的學生來講,完成學習目標比較困難。微課時代重新定義了學習模式,學生能通過網絡平臺共享更多的學習資源,只要學生有好學的需求,微課有效彌補課堂教學中遺留的問題。
二、微課在高職概率統計教學中的實踐應用
下面將以高職概率統計學為例,探索微課在高職教學中的實踐應用,結合實際情況分析教學效果。
(一)微課在高職概率統計教學實踐應用
1.課前預習
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是保證課堂教學高效進行的前提。采用微課形式歸納課堂教學知識點,引導學生展開預習,能為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抓住學習重點做好鋪墊。例如在“隨機事件概率”這一章教學前教師用微課的形式為學生提出本章的幾個重點概念。實心鐵塊沉入水中,要使其漂浮,這是不能實現的,所以這樣的現象是不可能事件;地球每天都會轉動,不會停下來這叫必然事件;硬幣從高空墜落,會有正面和反面這是一種隨機事件。微課形象生動的教學讓學生對本章的基本概念有初步了解,激發了學生探求新知識的欲望。
2.課后重點難點突破
有限的課堂很難實現全員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且學生因為個體差異對知識的掌握也會存在差異化。針對這種情況,微課可以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引導學生理解學習過程中的難點和重點知識,強化容易存疑的知識,整體上提高學習質量。例如,在進行常用公式教學時,由于計算方法抽象繁瑣,大量的計算公式使文科學生難于理解,所以課后通過微課,逐步了解每一個公式的出處和計算要領,就能彌補課堂教學中的不足。再比如,在講述大數定律與中心極限定理這一章節,由于定理論證內容繁瑣,不便于學生理解。使用微課設計將大數定律和中心極限定理設定為兩個學習主題,分別剖析其中的關鍵點和難點,撥開現象,找出本質,在繁雜的教學內容中幫助學生構建學習思路。
3.微課引入案例分析
微課教學主題明確、針對性強,所以利用微課開展案例教學,更具有說明性也能更好地導入新課教學內容。通過微課中的案例增加教學趣味性,能使學生更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統計概率微課教學設計案例時,最好引入常見的生活案例,讓學生了解該學科的實用性,體會學以致用的優勢。例如,教學“貝葉斯公式”這各章節中,在導入新課時,教師可將生活中常見的預測福利彩票號碼的走勢規律用微課教學的形式進行解釋。比如,如果雙色球彩票預測開獎號碼的第一位數為7,要想中得一等獎,需要至少買多少注號碼?因為這樣的問題包含生活經驗,學生有親切感,所以能調動學習欲望,在學習過程中就能投入更多的思考和分析。學習好本章內容可以解決很多類似問題,所以通過這樣的生活實例能自然導入新課時教學內容,使學生對新教學內容充滿期待,生活化的實例也能將抽象的定理知識變得通俗易懂。
4.相關知識的自主拓展學習
為了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牢固掌握,學生可以通過學習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微課開展延伸練習。比如利用微課程對一階段的學習展開復習,鞏固和強化所學內容。再比如對于部分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可以利用微課拓展學習內容,加深其對所學知識體系的了解。
(二)科學合理進行微課設計的要點
1.綜合微課的相關特點可以看出微課設計內容要注重“微”“精”“實”這幾個特點
“微”是教學內容簡明扼要。微課內容要涵蓋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章節,內容要相對完整,但表現形式不能臃腫。所以微課設計是對教學內容的深度提煉和總結,在制作微課的過程中,教師要對教學內容作科學的碎片化處理,使學習內容能相對獨立,但也要保證學生的學習過程能連貫進行。“精”是指在選擇教學內容上要精確,能準確完整地闡述教學內容;表達語言精準,用盡量簡明的語言文字,清楚表述教學內容;微課設計精細,使學生在生動有趣的講解中完成學習。“實”是指在選擇教學案例時要貼近實際生活和專業需求,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2.教師要提升自身的業務水平
制作微課能使教師業務水平飛速增長,因為制作微課是對教學內容深度探究的過程。教師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對“教”和“學”重新定義。設計微課教學內容時要多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哪些問題是比較難理解的,哪些概念是容易混淆存疑的,這樣在選擇教學目標時就能以學生為主體,按學生的需求安排教學內容。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專業知識的總結、分類和整理,這樣有利于專業知識體系的構建,在微課設計時能更有條理地表達教學內容。
3.培養教師熟練掌握網絡信息技術和電子設備的操作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微課將會有很廣闊的發展空間,因此學校要重視培養教師對網絡信息技術和電子設備操作的相關技能。通過走出去參與各類相關的教育培訓,或請相關專家和專業技術人才走進校園,為廣大教師普及網絡信息技術和設備的具體操作流程,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鼓勵教師參加微課設計比賽,提升教師的微課設計應用水平。例如,2015年全國多媒體課件大賽(微課組比賽),全國有上千件作品參與了比賽。作品評審從教學設計、技術呈現和實際教學效果三個維度來進行。技術層面主要是字幕、整體視頻效果和相關技術難度來評價,教學設計則從教學環節完整性和教學流暢性、生動性進行評估,實際效果就是廣大使用者投票表決。從這幾個維度評價,能清晰地反映出一篇微課相關水平,所以教師在進行微課設計時,也要注重這三個維度的設計要求。
三、微課在高職概率統計教學中應用的實際效果
伴隨教學信息化變革,單依靠傳統課堂教學已無法滿足學生學習多樣化、靈活性的需求。由此依靠網絡平臺開展信息化教學成為各課教師特色化教學的一種嘗試。微課在概率統計教學中的應用翻轉傳統課堂教學,使學生、教師都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覺,那么實際的應用效果如何呢?
(一)微課教學激發學生自主、創新、探究學習的意識
微課教學設計就是以學生需求為主,濃縮的教學內容啟發了學生的探究詳情的欲望。眾所周知,自學能力是學生的核心素養也是獲得新知識的基本能力。通過微課教學,我們提倡學生在上新課時,不妨先嘗試微課教學自主探究,對教學內容有初步的認識,把遇到困難拿到課堂上和老師討論分析,這樣能更好地提高課堂效率。
(二)微課教學可以實現分層教學、同步提升的教學效果
任何學科教學都避免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傳統課堂教學,要讓教師關注到每一個孩子的成長,同時盡可能創造條件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滿足各自學習需求是有很大教學難度的。微課教學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不同級別的微課可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生挑戰每一次的難度升級,也是對自我一種肯定,能增加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三)微課幫助學生理解新知識鞏固舊知識
現階段高職學生的學習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在學校課堂教學,另一部分運用各種資源自學。微課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自學效率,另外學生通過微課能鞏固課堂教學中的知識難點和重點,彌補課堂教學中的不足。
隨著“互聯網+”模式走進人類的生活,共享理念也融入教育領域,微課教學模式成為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微課應用優化了高職院校概率統計學科的教學效果。但要使微課教學要在高職各科教學中得到推廣,離不開教育機構的大力支持和教學工作者的不斷探索實踐。高職院校的教師和學生要與時俱進,積極嘗試各種有利于提升教學質量的教學模式。通過教學實踐總結經驗發揚其優勢,避開其劣勢,以實現最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張一川,錢揚義.國內外微課資源建設與應用進展[J].遠程教育雜志,2013(6):19-21.
[2]蘇啟寅.國內外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比較研究[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9(8).
[3]胡鐵生.我國微課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其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2013(4):37-41.
◎編輯 張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