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靜
[摘 ? ? ? ? ? 要] ?高職院校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必須推進教學改革,提高自身實力。思政課作為職業素質課程在高職院校中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讓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有重要作用。高職院校更應關注教育本質、遵循教育規律、改變傳統觀念、樹立互聯網思維,深化思政課“互聯網+”教改。
[關 ? ?鍵 ? 詞] ?“互聯網+”;高職院校;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 ?G711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0-0212-02
一、問題的提出
“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大青年打開通往成才大門的重要途徑,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必須高度重視、加快發展。”而以網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正逐漸滲入社會生活的各方面,教育亦不可避免地受到沖擊。在此背景下,利用“互聯網+”網絡優勢深化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改革,拓展課堂教學方式,提升教育質量成為重要的課題之一。雖然高職院校的學生素質較本科有一定差距,但是,如果切實提高高職院校的各項實力,通過“互聯網+”突破職業教育面臨的困境,那么學生就會實現“低進高出”,體現其人生價值,這是高職院校在信息時代迫切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
二、“互聯網+”教改需要先改變教學理念
互聯網發展必然促使教育觀念改變,引起一場“教學與學習”的革命。這為教學改革帶來了挑戰,我們需樹立共贏思維,讓教師和學生在這場“互聯網+”的改革中都有收獲。
一方面,教師要改變傳統“灌輸”的觀念,在思政課“互聯網+”教改中實現個人職業發展。教師必須意識到教學的成敗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對學校性質的認識和對學生的理解,以學生為中心,充分了解學生,明確學生希望以何種方式通過課程實現自身成長,并站在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和角度幫助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視野和方法。目前,高職院校的大多數學生喜歡新鮮事物,個性化特征較強,因此教師必須懂得學生管理和學生心理才能成功授課。同時,教師自身應隨“互聯網+”時代變化及時更新教育觀念,掌握新知識應對教學方式及角色的轉變,從以知識傳授為中心變為以方法引導、糾正、輔導為中心,在授課時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特點等因素及時改進、革新教學方式,使教學方法多樣化。進而,高職院校教師應從模仿到形成自己特色,能根據學生需求調整授課方法。
另一方面,學生在“互聯網+”發展的時代趨勢下,在對待學習這件事情上,需要重塑自己的主人翁意識。無論是就業還是個人成長發展,需要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掌握思考問題的方法,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有助于高職生走出內心困頓、處理好人際關系以及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個體增加文化自信的理論資源和解決問題的智慧。[1]在理論知識之外,要運用“互聯網+”提供的媒介獲取更多資訊,主動探索思政課所涉及的相關知識,重新定位對思政課的認識,改變學習態度,從被動的“要我學”轉變為主動的“我要學”,通過思政課的“互聯網+”學習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達到職業教育培養的目標。
三、以學生為中心的“互聯網+”教改實證分析
“互聯網+”時代的思政課教改,需要“以學生為中心”,要求教師在課程開始前了解授課班級學生的基本情況,以樣本C職業學院2017級D系學生思政課(合班)為例來具體分析,該班學生大致情況如下表。
樣本職業學院2015級D系學生總體情況
分析得知,D系學生男生占大多數,且理科學生居多,大部分學生對思政課沒有太多了解,學習興趣不大。針對這些情況,在開展思政課“互聯網+”教學時,除了需要把握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外,還應在授課時對癥下藥,增強教學內容的實踐性,不單純講授課本內容,而要根據男生、理科生的思維特點改變教學方式,利用互聯網媒介(如QQ群、微信、手機、網絡公開課等)有條理、有邏輯地補充思政課教學內容的背景知識,使課本內容生動起來。同時,注重在課外指導學生實踐,輔導、指引學生運用思政課學到的方法處理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進而,通過“互聯網+”的特性拓寬高職院校傳統教學的時空范圍,教學也不僅僅局限于課堂,課下學生還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識、方法。
四、學生特性為“互聯網+”教學改革提供新思路
教改要求教師先研究學生,即所謂“備課前應先備學生”。只有了解學生,知曉其文化基礎、學習特點和接受能力、思維能力,才能找準學生需求,采用“互聯網+”多元化的方式改進教學方法,并根據不同授課內容選擇更有效的教學方式。
以D系學生為例的實證分析,大多數學生在高中時偏科,對人文素質課程不感興趣,厭倦死記硬背或者聽枯燥的理論知識,反感說教,步入大學后又有自卑感,缺乏自信,自控力不太強,學習效率不太高,但喜歡動手,喜歡實踐。因此,思政課的“互聯網+”教改應針對這些特點,并結合“互聯網+”發展帶來的先進教育平臺,摸索出適合其成長和發展的個性化教學方法[2],讓學生的每一次課都有收獲。
(一)堅持以興趣為導向,引導學生喜歡學習
教與學是雙向的,學生參與度不高,教師講授再精彩亦無濟于事。因此,授課前應知曉學生的短處,并找方法發揮學生長處,通過“互聯網+”提供的影像等直觀資料引導學生主動觀察與思考,使教學內容入耳、入腦、入心;授課時可采納學生的建議運用“互聯網+”多媒體技術便于學生理解、思考,讓課堂活起來;授課后通過郵件、QQ等媒介對學生進行跟蹤調查,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效果。
(二)教學內容應有針對性
學生情況千差萬別,找準適合所有學生的授課切入點有困難。由于高職院校思政課程的特性,教材內容相對陳舊,教師在選擇授課內容時要以課本為基礎,但僅有課本知識不夠,還應根據教學目標選取時事和案例,增強思政課的吸引力。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教師不僅在課堂上可以借助“互聯網+”時代網絡,而且在課下為不同類型的學生選擇相對適合其個性的思政課背景資料、學習素材,并根據大部分學生的學習能力設計、選擇教學內容,讓學生收獲知識,更收獲方法。
(三)教學方式應與時俱進
教學需要技術技巧,更需要教師全心以待,教師應站在學生的立場選擇適合其特點的“互聯網+”教學方式。根據筆者對D系學生的問卷調查,90%的學生承認上課走過神,玩過手機,既然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內容不可能一直使學生保持學習興趣和激情,那么,為何不正確引導學生合理利用手機,用學生可以接受的“互聯網+”方式、載體進行學習,同時可以逐漸讓學生無論在課內還是課外改變抱著手機、電腦只玩游戲或進行其他娛樂活動的不良生活、學習習慣。
(四)深化師生互動和溝通
“互聯網+”的發展要求構建更加緊密的師生關系。當前高職院校大學生學習及生活呈現網絡化特點,教師和學生的關系若游離于互聯網之外,或未深入使用互聯網媒介進行有效溝通,教師的權威可能會由于網絡課程(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的開發而弱化。因此,教師需做好引導者,建立起與“互聯網+”網絡時代一致的深度師生關系。
參考文獻:
[1]李霞.“揚州家風”在高職院校學生文化自信培育中的應用探析[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8(12):65-69.
[2]楊繼文.法律應用與藏漢雙語法學教育[J].貴州民族研究,2015(4):210-213.
◎編輯 馮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