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云蕾
[摘? ? ? ? ? ?要]? 對數是中職數學重要的基礎內容之一,對天文、航海及軍事等方面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曾與解析幾何、微積分被恩格斯稱為17世紀數學的三大成就。對數的發展經歷了形成簡化運算想法、發明對數表、發現指數與對數的互逆關系三個階段,但是人教版必修一省略了前兩個階段,僅從簡單的指數函數引出對數的概念,這樣會導致學生缺乏對對數發展史的了解,在理解對數概念上存在一定困難。近年來,部分教師從HPM視角下設計對數概念的教學,將數學史融入實踐教學,不僅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更加有利于學生理解重難點知識。
[關? ? 鍵? ?詞]? HPM;對數概念;教學設計;教學反饋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0-0012-02
在人教版數學教材中的對數與對數運算這節中,對數概念是通過人口增長模型,即指數模型引入的。這種導入方法揭示了對數與指數之間的密切聯系。但對學生而言,對數畢竟是一個新的概念,因此,在這節學習中存在兩種現象:一是學生對對數概念理解得不透徹,不知道對數的作用;二是學生對運算法則死記硬背、盲目套用,容易出錯。導致上述現象的原因是學生缺乏對對數概念發展史的了解,因此學生接受起來較困難。教材編寫者為彌補這一缺失,在課后“閱讀與思考”中介紹了“對數的發明”,讓學生了解對數產生的過程。但在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未能將其納入課堂中,也未能引起學生的足夠重視,甚至有些學生根本不知道有這部分內容。為了讓學生對對數理解得更加透徹,設計一堂既不擠占教學時間又能更好地將對數發展史融入教學中,既不能讓本節課理解為“數學史課”,又能讓學生上一節充實的課是非常必要的。因此,進行了如下的教學設計與實施。
一、問題導入
1.不用計算器,請同學們計算299792458×31536000×100000,顯然如果不運用計算工具,需要花費很長時間,這也是17世紀天文學家幾乎每天面臨的問題,因此簡化計算方法成了17世紀天文學家急需解決的難題。
2.接著介紹對數的發展背景。
16、17世紀之交,隨著天文學、航海貿易及軍事等的發展,科學家們幾乎每天面臨著大量復雜的計算,有時僅僅一個計算就要花去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因此簡化計算就成了當時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蘇格蘭數學家納皮爾經過多年研究,在1614年出版了《奇妙的對數定律說明書》,發明了對數,并將花費了20年的研究結果公布于眾,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之后,布里格斯對納皮爾的對數進行了改造,發明了常用對數。
由于對數比指數發明得早,納皮爾在研究對數時并沒有使用指數與對數的關系,直到18世紀瑞士數學家歐拉發現了指數與對數的互逆關系。對數的發明先于指數,成為數學史上的珍聞。對數的發展經歷了簡化運算想法的形成、對數表的發明、指數與對數的互逆關系三個階段,隨著社會發展以及計算工具的不斷革新,教材省略了對數發展的前兩個階段。為順應對數的發展歷程,我們將前兩個階段融入教學中,進行歷史重構,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對數。
二、新課講授
(一)第一階段:形成簡化運算思想
師:今天考查下大家的計算水平,請大家計算下(299792458×31536000×100000=?),有些學生抱怨數據太大,太難算。這個數據確實很大,但是來自天文學中的實際問題——銀河系直徑的大小,銀河系直徑約為十萬光年,光速為每秒299792458米,一年為31536000秒。
生:直接計算太復雜、太繁瑣。
師:16、17世紀之交,天文學迅速發展,天文學家有時為了一個復雜的運算要耗費幾個月的時間,因此簡化運算是當時急需解決的問題。
(二)第二階段:對數表的探索
師:請大家計算下指數為9時,對應的結果。
生:19683。
師:那么指數為13呢?
生:1594323。
師:算得很快啊,請同學們再來計算下81×2187=?
生:177147,不用計算,查表就知道了。
師:居然不用計算就得出來了,很聰明啊。那么大家再來挑戰下0.126473×356218=?。
生:0.126473是3的幾次冪呢?356218又是3的幾次冪呢?老師,表格中沒有,我們不會計算。
師:看來表格還是存在問題的,在表格中只能查到3的整數指數冪。那么對于其他實數,比如2×7,就不適用了。
生:那能不能把表做得更精細一些呢?可以查到2是3的幾次冪,7是3的幾次冪。
師:可以,但是制作表的難度很大。17世紀,蘇格蘭數學家納皮爾用了20年的時間制作了可查的對數表,為當時的天文、航海、軍事等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是利用Excel模擬查表得到的值只能是近似值,那有沒有精確的表示方法呢?
(三)第三階段:引入對數符號(指數與對數的關系)
我們把符號一般化,就給出了對數的概念:一般地,如果ax=N(a>0,且a≠1),那么數x叫作以a為底N的對數(logarithm),記作x=logaN,其中a叫作對數的底數,N叫作真數。
三、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體驗了對數概念發明的歷史過程,重現了納皮爾與布里格斯發明對數的過程,屬于重構式的HPM教學案例。對數的發明是數學史上的重大事件,曾被恩格斯稱為17世紀數學的三大成就之一。伽利略也說過:“給我空間、時間及對數,我就可以創造一個宇宙”,可見對數的發明有多么重要。
四、教學反饋
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我校17級小學教育系的四個班級,課后通過調查問卷與作業測試來檢測學生對對數概念的理解程度。
在概念的理解上,80.6%的學生表示能夠理解對數的概念,情況較理想。79.2%的學生能夠判斷想出“log”與“a”“N”之間的關系,記住了指數與對數的互化形式及符號表示,比如,計算“log2■=?”“log381=?”時,正確率到達了86%,由于學生的數學基礎較差,對本節課的掌握情況能夠達到上述情況是比較理想的。
在教學形式上,90%的學生對數學史融入數學課堂的教學方式比較感興趣,持支持態度。大部分學生認為教師將豐富的數學背景知識融入課堂,能夠增強學習興趣,拓寬知識面,更容易掌握知識,同時也被數學家艱苦奮斗、敢于突破的創新精神所敬佩。
五、結語
HPM視角下“對數概念”的教學優勢是比較明顯的。教師根據學生在理解對數概念時可能遇到的問題,設計出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案例,在課堂上重現了對數概念發明的過程,以史為鑒,效果頗好。同時,通過給學生講述對數概念的演變過程,能夠讓學生追尋大師的足跡、領略大師的風采,體會大師堅持不懈、勇于創新的精神。
參考文獻:
[1]吳晨昊.HPM視角下的“對數概念及其運算”的教學[J]. 數學教學,2016(12):37-41.
[2]金惠萍,王芳.HPM視角下的對數概念教學[J].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2014(9):28-34.
◎編輯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