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沂蒙精神起源于革命戰爭年代,它像一條傳統之河流淌至今,可為肩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任的高校學子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由于沂蒙精神在音樂等藝術作品中得到了多角度、多層面的表現,因而本文選取藝術專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展現筆者協同其他其他專業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沂蒙山區展開采風、攝錄、創作、展演等活動歷程及其實際效果,論證了在文化人類學指導下深入沂蒙山區開展田野考察及創作,并借助網絡空間將作品回饋于社會,正是推動藝術專業學生接受、內化、傳承、弘揚沂蒙精神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沂蒙精神;藝術專業學生;傳承;弘揚;發展
沂蒙精神是沂蒙老區70余年來革命與建設光輝歷程饋贈給當代青年群體的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然而受種種因素制約,當代高校學子與沂蒙精神難免存在一定的隔閡。鑒于此,本文從“絕知此事要躬行”的角度切入,展現筆者協同其他各藝術專業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沂蒙老區開展采風、攝錄、創作、網絡空間分享展演等活動歷程,論證了文化人類學理論指導下的田野考察與藝術創作實踐正是推動高校藝術專業學子深入體認并傳承、弘揚、發展沂蒙精神的必由之路。
1 沂蒙精神與當代高校學子的關系
高校學子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后繼者與儲備人才,更是未來推動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生力軍。就讀于高校的莘莘學子應繼承并發揚吃苦耐勞、自強不息、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方有望在未來激烈的競爭環境中脫穎而出,做出一番成績,實現自身的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講,沂蒙精神可以說是歷史和文化為山東高校學子量身定做的一份精神食糧。然而,從另一方面來看,沂蒙精神畢竟屬于革命戰爭年代延續至今的精神遺產和文化財富,不可避免地與當前高校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存在一定的距離。所以,采取何種手段強化沂蒙精神對于高校學子的親和力與感召力,就成為在當前文化環境中面向高校學生宣介、弘揚沂蒙精神這項工作的難點所在,也是重心所在。
2 推動高校藝術專業學生傳承、弘揚沂蒙精神的策略
2.1 組織藝術專業學生深入沂蒙老區,感受真實的文化生活
沂蒙精神誕生和傳承于沂蒙老區,是老區人民文化生活的結晶。所以,要感受沂蒙精神,最便捷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深入沂蒙老區去感受當地人民的生活與文化,從接觸到的一山一水、一人一物當中具體地品味、感悟沂蒙精神的內涵。在這方面,一位攝影界的老前輩李元奇為我們樹立了榜樣。身為大連攝影協會主席的他曾于1986—2012年間26次深入沂蒙老區,用黑白照片記錄了老區人民生活的變遷,結集出版了攝影集《安身立命的鄉村:沂蒙紀事》。這位前輩對沂蒙山區的考察和記錄雖出于自身興趣及攝影藝術的需要,但其工作方法已具備了文化人類學田野調查的性質。所以,在引導藝術專業學生走入沂蒙老區之前,筆者首先結合《沂蒙紀事》這本攝影集,向學生普及講授了文化人類學、影視人類學以及民族音樂學等學科的基本理論和田野調查的工作方法。然后,會同各藝術專業教師組織音樂、舞蹈、美術、影視藝術等不同專業方向的學生,深入沂蒙老區展開田野調查。
由于調查團隊包括各藝術專業的學生,所以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自然形成了協作互補機制。具體來說,音樂、舞蹈、美術等各專業學生展開藝術采風活動,而影視藝術專業學生則分頭與上述各專業學生結伴而行,遵照影視人類學的理論指導展開人類學片的攝錄活動。例如,音樂專業學生發現了優美的沂蒙紅歌,與結伴而行的影視藝術專業學生商議后,協作攝錄沂蒙紅歌的表演場景以及演員與觀眾的生活場景和生活方式,獲得反映沂蒙老區人民文化生活的人類學原片。待上述各專業學生采風完畢之后,再由音樂、舞蹈、美術等各專業學生分頭跟隨影視藝術專業學生展開對沂蒙老區生活的攝錄工作,從影視藝術的角度再一次觀察沂蒙老區,并深入體驗吃苦耐勞、自強不息、無私奉獻等沂蒙精神的內涵。這樣,深入沂蒙老區的考察活動就在影視人類學的主導下成為音樂、舞蹈、美術等各專業學生采風與影視藝術專業學生展開實踐、實訓等活動的結合形式,最后以人類學片的形式將各藝術專業學生對于沂蒙精神的感懷和體悟匯集在一起,為后續在沂蒙精神主導下開展藝術創作打下基礎。
2.2 面向網絡、依托音樂反映沂蒙精神的系列藝術創作
深入沂蒙老區的采風攝錄活動結束后,筆者首先采取懇談會的形式鼓勵學生暢談自己對沂蒙精神的感悟與體會,然后會同各藝術專業的教師,采取互動討論的方式幫助學生確定沂蒙精神主導下藝術創作的選題方向。最后,由學生按照自身專業特色,展開反映沂蒙精神的藝術創作。作為音樂教師,筆者引導音樂專業學生利用采風攝錄所得沂蒙老區音樂為舞蹈、美術、影視藝術等各專業學生的作品編配伴奏。在這一階段,推出了如《沂蒙新韻》等音畫MV、以《跳起舞蹈頌親人》為主題的鋼琴伴奏小舞劇系列作品、以《大美——蒙山沂水》為題的鋼琴伴奏系列繪畫展演視頻、以《沂蒙紀事》為題的影視紀錄片系列作品,分別代表了音樂、舞蹈、美術、影視藝術等各專業學生感悟沂蒙精神進而表現沂蒙精神的原創作品成果。作為鋼琴教師,筆者指導音樂專業鋼琴方向的學生為上述各專業學生的作品編配伴奏,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鋼琴音樂創編技能。在各系列作品創編完成之后,筆者與各藝術專業教師分頭督導學生將作品視頻上傳到微信朋友圈、快手、抖音等新媒體客戶端進行展示和分享,吸引受眾,積聚粉絲,以實踐的形式將沂蒙精神的教育心得及成果回饋給社會公眾。
2.3 沂蒙精神教育活動的反響及心得
上述各系列藝術作品不僅表現了沂蒙老區的自然山水,更是將藝術的視角深入沂蒙老區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點點滴滴,并從作為普通人的平凡事這一角度,藝術地再現了王傳喜、李奉田、洪國梁等當代沂蒙英模不平凡的事跡。所以,上述各系列藝術作品不僅藝術再現了沂蒙老區當前的時代風貌,而且從點滴細節中詮釋了吃苦耐勞、自強不息、無私奉獻等沂蒙精神在今天沂蒙人身上的體現方式,可以說是全方位地展現了當前沂蒙老區的社會生活與文化面貌,因而贏得了網絡空間受眾的頻頻點贊,學生的新媒體賬號也因此積聚了大量同齡粉絲。
從沂蒙精神教育對藝術專業學生的影響這一角度來看,通過跋山涉水深入沂蒙老區看展采風攝錄,學生切身體驗到了什么叫作“吃苦耐勞”,并從作品積聚的點贊和網絡人氣當中感受到了吃苦耐勞精神對于藝術工作的必要性;通過自行選題,自行創作、協作攝錄,學生切身感受到了什么叫作“自強不息”,并從藝術作品的完成度方面感受到了自強不息正是藝術創作的主導靈魂所在;通過不計報酬的攝錄、創作,當贏得網絡受眾點贊之時,學生也深刻體悟到了什么叫作“無私奉獻”,并從自己對于網絡受眾的奉獻當中讀懂了他們對自己的肯定和期許,明確了自己在今后藝術創作中的責任意識。由此可見,借助采風、攝錄、創作、網絡展演等一系列圍繞沂蒙精神展開的藝術活動,使藝術專業學生從身體力行的角度具體而深切地感悟到了吃苦耐勞、自強不息、無私奉獻等沂蒙精神的內涵,并在相當程度上內化成了自身在藝術創作中的指導思想,達到了單純的理論宣講難以企及的生動效果。
3 結語
吃苦耐勞、自強不息、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正是當代高校學子重要的精神食糧。根據筆者協同其他教師組織藝術專業學生開展采風、攝錄、創作、網絡展演等一系列活動的效果來看,必須引導學生深入沂蒙山區,借助具體的藝術活動,從一點一滴中感悟沂蒙精神的內涵,才能將其有效地內化為自己的思想與品格,也才能從更深的層面獲得沂蒙精神教育的實效。由此可見,在文化人類學的指導下深入沂蒙山區開展田野考察及創作,并借助網絡空間將作品回饋給社會,正是推動藝術專業學生接受、傳承、弘揚沂蒙精神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 李田.老區紅色音樂文化特性分析[J].戲劇之家,2019(08).
[2] 桑瀟.試析沂蒙民歌演唱風格的傳承與創新[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8(04).
作者簡介:方冰(1971—),男,泰山學院藝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