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
[摘? ? ? ? ? ?要]? 化學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逐漸深入, “回歸生活”的教學理念日益明確。把生活中的化學融入課堂教學中, 使學生感受到化學的應用價值,讓化學知識“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主要闡述化學教學“生活化”回歸的重要性, 探討實現化學教學“生活化”回歸的有效策略。
[關? ? 鍵? ?詞]? 化學教學;生活化;社會現象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0-0073-01
在當前的學習和生活中,化學學科是一項需要理解才能夠學會的學科。在職高甚至是普高學生課堂學習狀態不太理想,老師在臺上苦口婆心地講,學生在下面心不在焉地聽,稀里糊涂上完一節課。面對這種現象,教師應樹立“生活化”的教學觀,將課堂教學資源、方式等延伸至課外,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一、化學教學“生活化”的重要性
(一)化學與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對人民的生活和人類的進步有重大意義。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如衣、食、住、行、用等都有化學的影子。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把化學應用于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在古代人們就發明了用糧食發酵的方法制造酒和醋,到了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更加離不開化學。
(二)“生活化”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充分調動學生興趣,讓其感受到學習知識的樂趣,才能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化學也有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化學知識已經滲入我們日常的吃、穿、住、行中了,把生活中的化學知識融入化學教學,培養學生熱愛化學的熱情、促進化學教學的發展。
(三)“生活化”教學符合現代教育要求
目前,我國的教學改革逐漸向生活化方向發展,課堂教學的生活化,意味著教學回歸生活。化學作為一門實用性較強的自然學科,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十分密切。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善于發現生活中的化學現象,并將其靈活運用于課堂教學當中,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化學的樂趣,進而培養學生自主思考、深入探究的學習意識。
二、實現化學教學“生活化”回歸的有效策略
(一)將生活中的相關知識應用到課堂教學中
在講解金剛石和石墨的內容時,帶幾根鉛筆進入課堂,讓學生仔細觀察鉛筆上的標志,并思考鉛筆上H、B的含義。鉛筆芯是由石墨和黏土混合制成的,當黏土含量較高時鉛筆芯硬度增大,反之石墨的含量提高,黑色增強。H代表鉛筆的堅硬程度,H值愈大,鉛筆愈堅硬;而B則代表黑色的深度,B值愈大,則鉛筆愈深色。這樣,學生能深切體會到生活離不開化學,激發他們學習化學的興趣。
(二)將專業知識用生活的語言解釋
在教學中,面對理解能力不足的學生,教師應盡可能把語言生活化,便于學生理解。
比如,在講解化學平衡移動規律的時候,反應物濃度增大,生成物濃度減小,化學平衡向正反應方向進行。很多學生弄不清楚啥是正反應方向,首先講解正反應方向就是從左往右,咱們中國人,特別是現代中國人的正常思維,正常習慣,做什么事情都是從左往右,讀書、看報、寫字都是從左往右。那為什么反應物濃度增大,生成物濃度減小,平衡是向正反應方向進行呢?反應物濃度增大,就說明反應物多了,它多了,為了平衡就得讓它少點,平衡向正反應方向進行,反應物就少了,這樣平衡了。化學平衡,若一面多了,就往對面移動,目的只有一個——實現平衡。
(三)關注實際生活和社會現象,探究現象本質
在生活中,教師應注重關注現實生活和社會現象,因為許多社會現象中隱含化學知識。
在食用早餐時,會經常選擇饅頭、包子之類。在不經意間,筆者發現饅頭并不是實打實的面團,而是很蓬松很松軟,其中內部密密麻麻分布著氣泡。究其原因,是由于饅頭在發酵時,會產生二氧化碳和乙酸,此時面點師傅就會向饅頭里面添加食用堿,來中和乙酸的酸味,留下面粉的香味。其化學反應式為:Na2CO3+2CH3COOH→2CH3COONa+H2O+CO2↑。在反應后,饅頭中會遍布著CO2氣體,CO2氣體在蒸煮時,會受熱膨脹,使饅頭內部變得松軟,所以蒸熟的饅頭內部就會呈現出很多小氣泡。并且,蒸饅頭時,滿布饅頭的CO2氣體,會使饅頭受熱均勻,口感更佳。
教師將這些生活化內容帶入課堂,能夠促進職高化學的教學效果。
三、小結
化學學科是一門兼具實用性與實踐性的綜合性學科,化學在我們身邊無處不在,在教學中,教師應適時轉變老舊、落后的教學觀念,善于把生活中的化學知識融入化學教學中,將新型教學方式運用于實際教學中,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傳播化學的正能量,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培養學生熱愛化學的熱情,促進化學教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建梅.職高化學教學模式改革[J].文理導航(中旬),2015(5).
[2]吳緒平.高中化學校本課程開發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3.
[3]陳潤杰.生活的化學[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0:17-18.
◎編輯 張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