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雅雯 朱冬群 彭湘
摘要:本文以湘西州地區內“非遺+旅游”融合較好的景區——墨戎苗寨為例,通過實地調研取證,總結出其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形式主要為開設“非遺專題博物館、非遺技藝傳習所、非遺商店——傳統柜臺式銷售、游客即時消費和可攜帶的非遺產品”四種形式,并根據調查結果,指出景區在運營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改進措施。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形式;湘西
基金項目:湖南省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的影響因素研究——以湖南武陵山片區為例(編號:JDCX2018067);吉首大學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湖南武陵山片區鄉村旅游減貧效應研究(編號:JDCX2018095);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的風險防控與對策研究——以湖南武陵山片區為例(編號:S201910531008)
1.墨戎苗寨景區非遺旅游開發項目
非遺旅游主要指以非遺作為旅游吸引物,以特定的手段,能夠滿足游客游覽觀光、消遣娛樂、康體健身、求知等旅游需求的旅行。在這一界定下,并不是所有的非遺項目都適合被直接開發為可供旅游消費的對象,能產生經濟效益的非遺項目主要是民間傳說、傳統工藝美術、傳統手工技藝、民俗類尤其是節慶類非遺項目。以湘西州地區非遺融合旅游較好的景區——墨戎苗寨為例,目前全寨主要利用有28項非遺代表性項目,其中主要為:苗族民歌、苗族鼓舞、苗醫苗藥、苗族挑花、瀘溪儺面具、湘西苗繡、苗族銀飾鍛制技藝、竹編技藝、古丈毛尖制作技藝、苗族織錦技藝、苗族花帶制作技藝、湘西苗族民居建筑習俗、套子粑粑傳統制作技藝、鳳凰蠟染技藝、霉茶制作技藝、苗家原漿酒釀造技藝、湘西酸菜制作技藝、苗家社飯制作技藝、萬坪火腿制作技藝、苗族服飾、民間信俗(苗族巴代)、古丈茶俗、湘西苗語、婚俗等。且在苗寨內,這些非遺項目一般以“公司主導、市場運作、村民參與”三種方式進行運作。
2.墨戎苗寨非遺旅游開發的形式
2.1非遺專題博物館
墨戎苗寨內開設有一個專門展示苗族風情的非遺展示區,一個以旅游消費為主的茶葉博物館,以及其余小型非遺體驗展示區。其中苗族風情非遺展示區將主要的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圖片、文字和實物的形式向游客展示出來,便于游客了解相關非遺知識。茶葉博物館則主要展示霉茶制作和古丈毛尖制作技藝,以及其所衍生出來的文化產品供游客消費。其余,墨戎苗寨內還有很多小型非遺體驗展示區,比如巫儺堂、乖乖樓等,這些小型非遺體驗展示區不僅拉近了景區與游客之間的距離,而且讓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非遺中所蘊含的智慧與情感,增強教育意義,提高旅游價值。
2.2非遺技藝傳習所
“非遺傳習所”是非遺傳承的平臺,在墨戎苗寨內,有苗族銀飾煅制技藝、古丈毛尖制作技藝、苗族鼓舞三所傳習所,供游客詳細了解這三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可親身體驗,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習人。但每個傳習所的位置比較偏僻,對于初次來苗寨旅游的游客來說很難自己找到,得靠導游或者當地人帶路。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傳習所的開設增加了景區的公信力,從一定程度上能帶來不是以旅游為目的的游客,擴大了參觀者人群種類。
2.3非遺商店——傳統柜臺式銷售
這類商店主要設在景區內出售非遺產品,絕大多數為傳統工藝類非遺項目,尤其是苗族銀飾,在墨戎苗寨內設有專門生產銷售產品的商店門面。苗寨內的銀飾均是自產自銷,有兩雙保:一是保質量,產品都達到了99.9的含銀量;二是保證純手工,是正兒八經的手工傳承,目前一共有50多村民參與加工制作,只有涉及比較精密的部分才找外面的專家加工,一起研發。同時,苗族銀飾銷售門店分為了高級大師制作和普通銀飾,普通銀飾銷售的為市面上常見的手鐲、戒指、項鏈、耳環等,而高級銀飾區是較為大型、具有收藏意義的銀飾“個性化定制”。苗族銀飾銷售店以“前店后廠”的形式經營,臨街門面擺放各類銀飾商品,后院各個房間則展示正在進行的生產環節,游客可以隨意參觀欣賞,向手工藝人提問題,展開簡單的互動。
2.4游客即時消費和可攜帶的非遺產品
在墨戎苗寨景區內,與非遺相關的日常旅游經營產品主要是傳統飲食、傳統工藝美術和傳統手工藝類產品。游客可以消費當地特色烹飪菜肴和購買可攜帶的特色食品,如霉茶、古丈毛尖、蒿草粑粑、原漿酒、壇子菜、臘肉、火腿等。
每個旅游景區都有其代表性且極具地方特色的傳統手工藝品,很多游客也一直在追求能夠帶回家的旅游紀念品。而墨戎苗寨傳統手工技藝產品就包括有苗族銀飾、苗族服飾、苗繡等,這些產品品質一流,并且具有很高的藝術和收藏價值,相應地價格也較高。它們通常不是普通游客所消費的對象,在旅游景區展示和銷售,更多地考慮的是借用旅游帶來的人流量,通過文化傳播和交流,增加其知名度、美譽度,進而吸引高端消費者。同時,運營公司也考慮到不同消費對象的消費水平,對此類產品也有高中低等級之分,并標出相應價格,以滿足不同人群的旅游需求。
3. 墨戎苗寨非遺旅游開發存在的問題
3.1缺少政策扶持
墨戎苗寨的旅游是私營性質的股份有限公司,在開發景區做大后便迎來了各類游客,有了失控的苗頭。面對這樣的各種情況,需要政府:第一,將一個整體景區打包,下發相關文件支持景區運營,讓景區在政府的支持下將骨架變硬、結構變大。第二,土地政策。由于現在景區的范圍只限于苗寨一小塊,不成片,沒有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導致很多游客只是半日游、一日游。因此,景區運營公司需依托政府將周邊土地招標,用以開發苗族風情古鎮,將墨戎苗寨和周圍地區連接,形成連片景區,打造品牌旅游風景區。
3.2景區運營場地小,對非遺項目利用不全面
目前,景區的接待人數的極限是200萬人,若不優化布局把體量做大,苗寨的發展空間會變得很小。同時,在非遺旅游開發中的非遺項目中,除湘西苗族鼓舞、苗歌、苗族銀飾、苗醫藥等國家級、省級項目,因等級、知名度較高等原因,生產具有一定規模,而其他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旅游利用率低,知名度很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并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和保護,僅僅依靠產品而未取信于消費者。其中,對民間故事、民間傳說的利用十分不夠。
3.3配套設施低
由于地理位置和歷史因素,墨戎苗寨的基礎設施還處于低層次階段,再加上每年接待游客數量持續上漲,原有的配套設施已經飽和。一是電網配置稍落后,一些餐飲方面的店家想升級餐飲但是蒸汽柜開不了,一開就全部停電,用電負荷在逐年增加,變壓器才換好一年就已經跟不上使用。二是水資源匱乏,目前墨戎苗寨供水量只能達到日均2000人左右,一旦景區做大做強,客流量增大,便不能承受游客正常供水,影響旅游質量。
4.墨戎苗寨非遺旅游發展對策
4.1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推動景區發展
墨戎苗寨景區的宣傳需在政府領導下,由相關利益主體通力協作,依靠政府、媒體、網絡、其他相關企業等渠道宣傳、推廣品牌形象,全方位開展墨戎苗寨景區品牌的樹立、推廣等工作,使特色的非遺旅游景區為市場所熟知、接受。一方面,文化主管部門可通過各種方式展示和傳遞非遺旅游的相關信息,充分利用現代傳媒,通過電臺、電視、互聯網、報刊等現代信息手段刊登或發布相關信息;運用多媒體風光片、節事活動,各種旅游交易會等平臺宣傳文化精品。另一方面,政府可將墨戎苗寨周邊土地進行征收,促使其形成連片景區,形成非遺旅游精品。
4.2深度挖掘無場地限制的非遺項目,形成景區特色
實現“一村一品”,依據現有的資源優勢,形成自己的特色。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鄉村旅游的融合過程中,應當注重發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內涵,增加游客的參與程度,使游客融入遺產,融入環境,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吸引力。同時,由于場地限制,墨戎苗寨可開發出偏向于無場地性限制的非遺旅游項目,如以表演類節目為主的演藝內容,游客既可以觀看,又可以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同時還能有利于節目品牌的打造。比如張家界天門狐仙的實景演出,在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成了天門山景區的一張旅游名片。
4.3提高配套設施,做強苗族特色景區
聯合政府,對墨戎苗寨景區內的水、路、電、網等基礎設施進行改造修繕,第一,對流經苗寨的河流進行自來水加工處理,避免因為人流量增多而造成供水不足的現象出現;第二,修繕景區現有的道路,同時擴增景區內部的游客通道,避免游客擁擠的現象出現;第三,改造電路,定期修繕老化電路,對相關用電商家采取變壓措施;第四,實現全景區有線、無線全覆蓋。
參考文獻:
[1]顏明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資源開發的互動發展模式研究[J].創新,2014.
[2]劉敬華.民族地區非遺旅游轉型動力機制及路徑研究[J].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17,9(02):145-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