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摘 要】目的:研究高血壓患者實施健康教育及護理干預的價值及對其生活方式的影響。方法:納入本院(2017年12月-2018年10月)接收的高血壓患者(n=84)作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抽簽法為基準,分為實驗組(n=42,實施健康教育+護理干預)、對照組(n=42,實施常規護理),對84例患者生活方式改善情況、臨床指標評估。結果:生活方式改善情況:實驗組生活方式改善情況高于對照組(P<0.05)。臨床指標:實驗組臨床指標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高血壓患者實施健康教育及護理干預的價值顯著,既可促進患者生活方式的改善,又可降低血壓水平,值得借鑒。
【關鍵詞】高血壓;生活方式;健康教育;護理干預
高血壓是以體循環動脈升高為典型特征,以頭暈、頭痛、頸項板緊、疲勞、心悸等為臨床癥狀的常見心內科疾病,隨著血壓水平的持續升高,會對患者心、腦、腎等臟器組織造成損傷,甚至威脅到生命[1]。年齡、遺傳、吸煙、酗酒、飲食不節等均可誘發高血壓,對以上因素進行科學合理干預,可提高患者對健康知識的認知,改善對自我行為管理能力,達到控制病情的目的。本次研究選擇84例高血壓患者,為其實施不同的護理方法,對實施后生活方式改善情況進行研究,現匯總如下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納入本院(2017年12月-2018年10月)接收的高血壓患者(n=84)進行研究,分為2組(隨機抽簽法),即每組42例樣本。
實驗組:男:25例,女:17例;年齡:48-82(平均:65.0±17.0)歲;病程:1-8(平均:4.5±3.5)年;對照組:男:23例,女:19例;年齡:50-80(平均:64.5±14.5)歲;病程:2-10(平均:6.0±4.0)年。對比2組(n=84)基礎資料,P>0.05,具有可比性,該研究課題已上報醫院倫理委員會,并獲得審批,患者/家屬均知情,且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
(1)嚴重臟器組織損傷患者;
(2)惡性腫瘤患者;
(3)糖尿病患者;
(4)配合程度較差患者。
納入:
(1)配合能力較好患者;
(2)收縮壓>140mmHg患者;
(3)舒張壓>90mmHg患者。
1.2 方法
實驗組:健康教育+護理干預。
(1)資料采集:待患者入院后1-2天,對其使用降壓藥物、療效、體重、情緒、運動、飲食、吸煙、飲酒、遺傳、社會因素、合并癥及血壓水平等,以此為依據制定針對健康教育方案。血壓測定需選擇坐位/臥位,測定3次取其平均值。
(2)心理干預:護理人員需根據患者心理、生活背景、家庭情況及年齡,對其心理狀態評估,告知其心理、情緒波動與血壓水平的關系,指導其學會心理疏導、調節方法,在日常護理中針對患者、家屬提出的相關問題需及時、正確回答,緩解其心理、精神壓力,還可指導其散步、看報、下棋,在轉移患者對疾病重視程度同時,豐富其日常生活[2]。
(3)飲食干預:患者日常需進食低鹽(5-6g/天或以下)、低脂、高蛋白、復合糖類及鉀、鈣元素豐富食物,少進食肉類飲食,禁止吸煙、飲酒及刺激、生硬類飲食,避免其加重心臟組織負荷。
(4)運動干預:根據患者身體情況制定其進行慢跑、散步、太極等運動,但需循序循序漸進原則,并嚴格控制運動量及運動強度,一旦心率出現異常需即刻停止運動[3]。
(5)用藥干預:護理人員需詳細告知家屬、患者各藥物作用及使用方法、劑量,藥物需遵醫囑定時、定量服用,根據其血壓控制情況對用藥劑量調整,其在服用片劑時需使用溫水整片吞服,避免半片或搗碎服用,影響藥效。
(6)出院指導:指導患者定時測量、記錄血壓,以便根據血壓變化調節用藥劑量,若治療中出現不良反應或血壓迅速下降,需即刻入院指導,指導其定時休息,保持日休息質量,保持情緒穩定。
對照組:常規護理,告知患者日常生活、飲食等對血壓水平的影響及加強生活干預的價值,引導其健康、合理飲食、生活。
1.3 分析指標
1.3.1 生活方式評估
觀察84例患者吸煙、飲酒、運動、作息、情緒、飲食改善情況。
1.3.2 臨床指標評估
對患者血壓水平及生活質量(SF-36量表,分值:100分)評估。
1.4 統計學方法
SPSS22.0,計量資料(臨床指標)用t進行檢驗、平方差[()]進行表示,計數資料(生活方式)以卡方(X2)進行檢驗、百分數(%)進行表示,2組數據資料,以P值區間(P<0.05)表示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2.1 生活方式
84例患者生活方式改善情況評估,詳見表1。結果顯示:實驗組高于對照組,P<0.05。
2.2 臨床指標
84例患者臨床指標評估,詳見表2。結果顯示:實驗組血壓低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較對照組高,P<0.05。
3 討論
高血壓為慢性、終身性疾病,臨床現階段尚無根治的方法,多通過藥物控制血壓水平,但單純依靠藥物治療尚有欠缺。通過對高血壓誘因分析,合理控制飲食、社會、情緒等可干預因素,對控制血壓水平具有積極的作用[4]。
高血壓患者入院后,要對其日常生活、飲食、情緒、教育背景等資料采集,制定針對健康教育及干預方案。本次健康教育從心理、飲食、運動、用藥、休息等5個方面進行,心理干預以健康教育為前提,制定患者掌握疾病控制方法、自我情緒管理方法,使其可學會情緒控制,避免日常生活中受外界刺激,引起血壓波動。飲食控制以科學、合理飲食原則為基礎,根據患者自身飲食喜好,進行飲食搭配,在確保機體營養需求基礎上,降低鈉鹽進食量,一般每日6克左右。在運動中需遵循循序漸進原則,并加強運動量、運動強度的控制,避免出現心率異常情況,且患者需遵醫囑合理用藥,并定時監測自身血壓,確保可及時發現血壓異常,出院后叮囑其按時休息,確保睡眠充足,但禁忌猛躺、猛坐、猛站,引起血壓波動[5]。研究結果:實驗組6項生活方式改善程度高于對照組,且3項臨床指標優于對照組,故健康教育及護理干預在改善高血壓生活方式價值得以證實。
綜上所述,高血壓患者實施健康教育及護理干預的價值顯著,對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降低血壓水平有積極作用,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陳曉珊,段琦,李冰玉.高血壓患者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及護理干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25):263-264.
[2]李陽,李東英,閆代粉等.高血壓病患者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及護理干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40):232-233.
[3]姜云舟.高血壓患者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及護理干預[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6,10(03):282-283.
[4]魏麗萍.高血壓患者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及護理干預[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8,6(28):135.
[5]羅丹.健康教育聯合護理干預在河池市少數民族高血壓病患者高血壓防治中的應用效果及對生活方式的影響研究[J].中外醫療,2018,37(25):16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