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欽 李沁逸 陳益慶

[摘? ? ? ? ? ?要]?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能源問題的凸顯,全世界已開始關注新能源汽車的應用。因此,在培養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人才時,高校應對市場進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充分了解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和人才需求與能力要求。只有建立科學的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創新培養模式、設計專業課程、優化教學資源,才能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針對上述需求,主要分析和探討新能源汽車技術人才培養模式,如需求分析、培養方法、課程設置、產教融合等,旨在為教育同仁進行交流并提供借鑒。
[關? ? 鍵? ?詞]? 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產教融合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9-0036-02
一、產業背景與人才需求分析
新能源汽車產業是當前國家政策重點支持的產業,我國新能源汽車技術經過數十年的發展,2018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已達到125.6萬輛,全球占比超過一半。在國家2015年提出的“十三五”規劃中提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年銷量將達到汽車市場的20%,國家也密集出臺了一系列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刺激政策[1]。
隨著市場的發展,新能源汽車服務的人才需求也將增大,以廣安職業技術學院所處的四川為例,預計至2020年,四川新能源汽車產能將達到80萬輛,相應從業人員將達20萬左右,技術服務人員將超過2萬人,人才需求巨大,如汽車裝調、質量檢驗、檢測維修、技術咨詢、銷售顧問、二手車鑒定等崗位,在現有從業人員中,大專以上比例占比不到20%,對大專畢業生需求力旺盛。
同時,這些崗位對人才的專業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較高,如計算機、英語、電子、新能源汽車制造、汽車電氣控制、動力電池維護、電力電子技術、驅動電機控制等,也需要相應人才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質、愛崗敬業、刻苦學習和開拓創新的綜合素質[2]。
二、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策略探索
(一)校企雙元和現代學徒制的人才培養模式
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與我校現有的汽車運用與維修技術、汽車服務與營銷專業形成專業群,更好地為本地區汽車產業服務,也為我校“智能制造”專業群提供支撐。在本專業建設中,著力完善“校企雙主體”下的“雙元制”人才培養,以現代學徒制思路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
我院與吉利汽車、北京吉利學院建立了校校企合作下的“成蝶計劃”訂單班,讓學生尚處學校時便深度體驗企業文化、學習工作技能、對口崗位要求。同時與當地的廣安東創建國汽車、廣安品信汽車等7家企業建立了校企合作關系,通過深入校企合作,進行“雙元制”和“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完善職業崗位能力遞進的人才培養模式,一元在學院(學生身份)、一元在企業(學徒身份)分段式工學交替形式組織教學,將學習與企業工作相結合,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
本專業根據職業崗位的需要,結合專業資質標準的要求和廣安市汽車維修市場的發展,召開行業專家和專職教師參加的工作分析會,針對職業能力要求,依托地方經濟,探索實踐“一線強基,校企輪動,九技漸進,分層入崗”的人才培養模式。
(二)實時更新的課程體系與培養目標
我校本專業主要面向新能源汽車的檢測維護和銷售崗位。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滿足社會需求,實現專業和企業職位的對接,我校實時調整培養計劃和課程體系,既要學習動力電池及管理技術、驅動電機控制技術、電動汽車充電技術等針對性專業課,又要學習汽車制造工藝、汽車維護保養、汽車故障診斷課程,選修汽車鈑金技術、二手車鑒定與評估等汽車類崗位普適性平臺課程。使畢業生在就業時既能切實勝任對應崗位,又能普遍適合類似相關工作,做到課程內容與崗位技術管理標準銜接、培養目標適應社會需求。
同時我院與國內汽車職業教育領先的中德諾浩公司合作成立了學生可自愿選擇的“中德諾浩”合作班,自學生入校的一刻起,就以優質教育為準則、就業為導向,提升技能為依托、多樣化實踐課程為特色,從而達到促進學生培養質量的目的。
本專業依托廣安護安、棗山汽車園區等汽車服務企業的市場調研分析根據崗位核心能力要求完善了課程體系建設,確定了以崗位能力為本位的課程體系。根據崗位核心能力、崗位基礎能力、崗位通用能力,分別設置了專業核心課程、專業平臺課程與專業基礎課程。形成了以崗位能力為本位的課程體系架構,其設置如下表所示:
新能源汽車專業基于崗位能力的課程體系表
此外,為實施基于專業能力的職業教育理念,創新培養質量考核機制,我專業還設置了以“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技能比賽獲獎”等多方面替代“課程學分”的課證互換機制,如“三級汽車維修工”可替代汽車維修質量檢驗課程、“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能大賽省級三等獎以上”可替代汽車故障診斷與排除專周實訓課程、“創新創業大賽省級三等獎以上”可替代汽車美容實訓課程等,均由學校教務處審核,實現學分考核創新。
經過努力,力求達到學院培養方式跟上時代變幻,實時更新改革培養目標與課程,使學生既有良好的職業精神,又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掌握較強的實踐能力,對新能源汽車技術,如設備、工藝、管理等方面具有較強的應用能力,成為高素質高技術人才。
(三)汽車服務生產性實訓基地助力產教融合
我專業經過長期的市場調研,根據汽車后市場特征確立了“售后服務型”汽車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建設目標。通過體制機制調研、建立校企合作關系、實訓制度管理規程建設、師資隊伍培養、實訓課程與設備條件建設,我專業依托建設成功的中央財政支持實訓基地、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等四個省級、國家級項目,結合廣安域內汽車售后產業規模小、分布散、差異大等市場特點,以產教融合為基本理念建成了汽車服務生產性實訓基地。
即利用基地優勢,成立了校內獨資的“廣安啟程汽車服務有限公司”,并聯合校外企業共建了校內外合資企業“博世廣安汽車養護中心”。統籌協調雙邊企業合作發展,聯合制定人培方案與企業規章,成員互聘、工學交替,緊密結合教學與生產,從而建立企業利益合作共贏制度、共享教學生產設備人力資源、共同管理企業運行事務、合力創建產學研人才培養成果、建立雙邊聯動評價體系,為實現生產性實訓基地,推廣產教融合研究成果奠定基礎。
隨著上述校企合作模式機制的運作,探索和實踐了“教學產業化、提升教學質量、助力科學研發、孵化創新創業、進行技能鑒定、訓練與承辦技能競賽、提供社會培訓”的七大功能,從而擴大生產性實訓基地服務領域,輻射區內其他中高職院校。
我專業實踐各種理論研究和運作模式,穩步推進符合行業標準的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校企聯合共建,對外開展產業對接服務,使基地與社會、與更多的企業形成深度合作關系,增強社會服務和培訓服務等能力,帶來真實性實訓項目提升專業技能培訓,鍛煉師資隊伍技能,與一定的生產效益,從經濟角度反哺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建設,形成自我造血的良性循環發展模式,隨之進行產業化推廣研究,實現辦學自我造血。
結合上述理論要求,形成了集專業基礎實訓、綜合實訓、生產性實訓和頂崗實習于一體的分層次實踐教學體系,實現功能系列化、管理企業化、設備先進化、環境真實化、人員職業化,優化創新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提升我校的辦學質量。
三、專業發展思考
目前大量本專科院校開辦了新能源汽車專業,但在該領域,企業與高校都處于探索階段,其市場人才需求與高校培養質量間仍有較大距離,出現了企業“無人可用”,而大學生“一崗難求”的行業現象。其根本原因,是本專業的頂層設計和實踐條件和市場需求脫節,培養不夠完善,如課程方面,很多高校還認為“電子”+“汽車維修”的課程,就成了新能源汽車;實踐方面,很多高校還處于學生僅在實訓室做做實驗就結束了技能鍛煉,這種簡單的結合導致學生對汽車理論知識掌握不扎實、對企業工作內容了解不到位、對傳統汽車的基礎檢修理念沒有掌握,而對新能源汽車復雜的運行工作也無法學會[3]。
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與高校專業建設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需要我們加大硬件投入,提升師資隊伍水平,設置科學的課程體系,建立先進實用的實訓條件。創新校企合作模式和人才培養渠道,方能逐步實現學院與市場的緊密配合,培養高質量專業人才,推動職業教育改革,助力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健康發展[4]。
參考文獻:
[1]張凱.“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構建與培養模式探索[J].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3):41-46.
[2]張雨.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建設研究[J].山東工業技術,2018(16):239.
[3]楊智霞.新能源汽車(純電動)專業人才培養途徑的思考[J].內燃機與配件,2018(22):235-236.
[4]潘華清.中國制造2025視域下高職新能源汽車專業課程設置的探索[J].汽車維護與修理,2019(4):62-63.
◎編輯 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