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帥 劉艷 劉晉
[摘? ? ? ? ? ?要]? 退役軍人是一個特殊群體,其管理服務工作是否到位直接影響社會穩定和軍隊建設,而幫助退役軍人解決就業問題是管理服務工作的重中之重。對職業院校的特點進行分析,思考如何依托其特有模式,通過對退役軍人開展不同形式的就業培訓,提升退役軍人的職業技能,緩解其再社會化的不適,協助政府完成對退役軍人就業的幫扶工作。
[關? ? 鍵? ?詞]? 職業院校;退役軍人;就業培訓
[中圖分類號]? G710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9-0040-02
黨的十九大提出:組建退役軍人管理保障機構,維護軍人軍屬合法權益,讓軍人成為全社會尊崇的職業。隨后,退役軍人事務部正式掛牌成立,為加強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體系建設提供了保障。系統開展退役軍人就業培訓,提升其就業和社會適應能力,是完善退役軍人服務保障工作的重要環節[1]。而職業院校根據其注重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的特點,在幫助退役軍人就業的過程中將起到重要作用。
一、職業院校教育的特點
(一)注重教育教學的實踐性
與普通高等教育模式不同,職業院校教育更注重教育教學的實踐性。職業院校的教育模式是根據崗位需要,通過實習實訓,使培訓對象能夠熟練掌握特定職業所需的特定技能,理論知識與技術操作并重。
因此,職業院校在教學過程中采用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工學結合培養模式。除完成理論課程教學外,還采用現場觀摩、專題調研、實習實踐等多種模式進行教學。依托職業院校自身的實習實訓場地、設備,進行實踐操作培訓,可以有效提高學員的操作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將理論知識學以致用。
(二)具有專業性強、特色鮮明的師資力量
職業院校師資隊伍的一個重要特征,是教師具有“雙師”素質,不僅可以講授專業課程的理論知識,同時還具有指導實習實訓的能力。一方面,職業院校教師長期接觸實踐操作,因此能夠在講授專業理論課程中,把握重點,解決難點,把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反映在理論教學中,使理論課程的講授更加生動、實用;另一方面,職業院校教師具有豐富的實踐操作經驗,在對學員進行實踐指導時,能夠主動適應現場需要,避免紙上談兵的情況發生。
另外,職業院校擁有基礎課程教學團隊,能為就業培訓起到較好的輔助作用。基礎課教學可以指導學員實現職業生涯規劃、完成社會適應、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緩解就業壓力,讓學員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
(三)具有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
職業院校具有和企業深度合作的特點,為企業培養所需的專業技術人才。根據這一特點,職業院校以“訂單式”“現代學徒制”等培養模式與企業需求有效銜接。實現用人單位需要什么樣的人才,職業院校就培訓什么樣的人才,讓學員在學校有老師教,在企業有師傅帶。同時,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讓企業參與全程,在培養中融入企業文化,加深學員對企業的認識。在這種培養模式下,學員帶著對企業的了解、崗位的認識、企業急需的專業技能上崗,更容易融入新的環境并獲得企業的重視。
二、退役軍人現狀分析
(一)基本素質特點
退役軍人多在20歲左右,正值青年時期,嚴酷的部隊訓練磨煉了他們的意志品質。他們嚴于律己,重視團隊精神,自尊心、榮譽感強,對個人榮譽和集體榮譽珍惜[2]。他們善于服從指令,責任心強,能積極完成組織交給的任務,被領導意識強于領導意識。同時,由于社會對軍人的尊崇,他們有著軍人的優越感和自豪感,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認可。
(二)再社會化及心理特點
再社會化,即改變或調整社會化對象原有的觀念、行為準則和生活方式,使之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和參與新的社會生活。退役軍人從部隊退伍進入社會后,面臨著再社會化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由于部隊生活與社會脫節、生活環境發生變化、工作崗位與預期有差距,一部分退役軍人退役后出現社會適應困難、心理壓力大、榮譽感流失等情況,容易產生焦慮情緒。并且,他們退役后遠離了戰友,在新的社會環境中尚未建立起良好的社會關系系統,這可能會使他們在出現心理壓力或不良情緒時,無處宣泄、傾訴。另外,一部分退役軍人在就業過程中存在“坐、等、靠”的依賴心理,希望政府能夠安排滿意的工作,在結果未達到其預期,可能出現抱怨的情緒,導致心理失衡。
(三)文化程度特點
根據一項退役士兵就業現狀的調查顯示[3],大部分退役軍人退役時的學歷為高中以下學歷,僅有37%的軍人能達到專科以上學歷,大部分退役軍人文化基礎薄弱,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相對較差,使他們對書本內容的理解,較一般學生有一定差距,可能會導致他們在掌握理論知識時學習吃力,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三、職業院校系統開展退役軍人就業培訓的建議
(一)培訓課程設置有所側重
采用職業技能培訓與社會適應性培訓相結合的模式,根據退役軍人的不同就業情況,制定出不同的課程標準、培訓標準。對已確定就業單位即將就業的退役軍人開設職業技能培訓及社會適應性培訓,保障其在掌握崗位技能的同時,還能夠快速融入新的工作環境,適應社會生活,完成社會角色轉化。對就業去向尚未確定的退役軍人,根據社會需求和退役軍人自身意愿,著重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完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使他們能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就業所需的一技之長,增加就業機會。
(二)利用多種形式完善教學
職業院校對退役軍人開展的就業培訓,除采用傳統的書本、黑板、多媒體完成理論教學外,還可以在實訓場地進行設備操作,工具使用。通過在模擬環境中進行實際工作,將教學過程中學習的理論知識與技能實踐相結合。退役軍人可通過參與式學習,短時間內在提高專業技術水平、掌握實習實訓經驗、學習與他人相互協作[4]。此外,退役軍人的集體榮譽感極強,根據這一特點,在教學中可采用自由結組的形式,由小組成員共同完成某項作業,組內成員可進行互助,且成員會有為小組爭得榮譽的動力,從而促進課程的學習和知識的掌握。另外,考慮到退役軍人基礎知識薄弱,但自尊心強、不畏困難的特點,運用網絡教學、遠程教學[5]等現代化培訓形式,使他們能對課堂上未理解的部分在課下進行反復的觀摩、學習。同時,可以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向老師提問留言,將對課程的看法需求與老師在線溝通。這樣既能使授課教師及時掌握退役軍人學習動態,設置合理的教學目標,同時也能滿足退役軍人強烈的自尊心和獲取知識的信心。
(三)培訓內容定向、務實
職業院校對退役軍人開展的教學工作,應區別于對普通職業院校學生的教學。對職業院校學生的教學是全面而多元化的,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并重,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都需要學習。而對退役軍人進行的專業技能培訓,其目的是使之成為具有某種職業能力,能快速勝任某一崗位的專才,而非全才。因此,在培訓過程中,培訓課程應瞄準某一職業,課程內容為這一職業服務,從而完成與就業目標的對接[6]。縮短退役軍人與工作崗位的距離,使退役軍人對知識技能的掌握能夠勝任崗位要求。對與崗位要求連接不緊密的課程內容,應根據需要進行刪減,做到用什么就學什么。
另外,對退役軍人進行的社會適應性培訓,應以解決退役軍人退役后面臨的實際問題為主。社會適應性培訓的目的是讓退役軍人掌握一定的技能和調適方法,緩解當前面臨的壓力,重在助人自助,而非單純的安撫。在社會適應方面,退役軍人離開了熟悉的部隊環境,在進入社會后面臨著再社會化不適,周圍傾訴對象減少,即將進入新的工作崗位焦慮不安以及面臨成家立業、養家糊口的經濟壓力,這些會導致退役軍人心理壓力驟然增加。因此,對其進行的社會適應性培訓,應以如何適應環境、學習與人交往、緩解心理壓力、緩解不良情緒為主要內容。培訓可以以互動為主,對退役軍人存在的共性問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解決。
(四)利用校企合作增加就業機會
根據職業院校與企業深度合作的特點,了解企業急需的專業技術崗位有哪些,能否通過短期培訓上崗。對尚未就業的退役軍人介紹企業及所需崗位情況,鼓勵其報名參加專業技術崗位培訓,再根據報名情況,開班授課,進行訂單式培養。對政府而言,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增加了退役軍人的就業機會,協助國家完成退役軍人就業的幫扶工作,且企業與退役軍人可以雙向選擇,能夠減少雙方被硬性指派的抵觸情緒;對企業而言,對退役軍人的訂單式培養可以及時解決專業技術崗位人員缺乏的問題,且退役軍人多為本地人口,人口流動性較普通學生穩定,他們的生理及心理年齡較普通學生偏大,更為成熟穩定,這些情況能夠減少企業員工入職后的流動性;對退役軍人而言,樹立先就業后擇業的理念,能夠減少他們的生活壓力和心理壓力,對久處部隊與社會脫節的退役軍人,新的工作崗位能為他們提供接觸社會的機會,使他們快速融入社會生活。
參考文獻:
[1]于京天,郭靜.加強部際協同 系統開展退役巨人教育培訓:國際經驗與本土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22):38-43.
[2]范利軍.鐵路復原退伍軍人崗前培訓問題的分析與思考:以鄭州鐵路局鄭州職工培訓基地開展復員退伍軍人崗前培訓為例[J].中國培訓,2018(65):57-58.
[3]丁耀,吳紅斌.退役士兵就業現狀調查及就業滿意度分析[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16(5):78-84.
[4]陳希思.退伍軍人優撫安置工作中引入社會工作的研究:以成都市S鎮為例[D].成都:西華大學,2017.
[5]張雪峰.當前我國退役士兵的職業轉向障礙及社會工作介入:以上海P區H街道為例[J].青年學報,2014(1):61-64.
[6]朱虎.退役軍人再就業培訓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以江蘇鹽城市為例[D].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6.
◎編輯 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