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碧云
摘 要:STEAM課程引發教師對課堂教學的全新思考。小學語文課堂應打破學科界限,以語文學科為中心,融合各學科知識,設計和組織跨學科融合教學活動,教師積極開展跨學科教學的實踐與研究,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
關鍵詞:課堂;融合;語文
近年來,一種基于多元智能理論下的課程STEAM在我們的小學課堂悄然興起。它作為一項跨學科的教學,引發了老師們對課堂教學全新的思考,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如何打破學科界限,以語文學科為中心,融合各學科知識,設計和組織跨學科融合教學活動呢?下面我將以《靈動的色彩》這一詩畫融合課為案例,淺談對跨學科融合教學初步的思考與實踐。
一、融合內容,讓課堂有聲有色
跨學科教學又被稱作學科交叉教學,所以我們首先應該思考與語文學科有交叉內容可以是什么?也就是思考融什么的問題,這一點非常重要。
在現代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孩子們很容易缺失了對生活中美的欣賞。詩與畫的學習同樣對學生審美力的提升很有幫助。古人云: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從詩畫入手我們找到了蘇教版五年級下冊古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與湘教版美術《水墨詩心》這兩課,通過對比我們發現詩人用“綠”和“紅”的色彩,來表現詩的意境美和語言美,與湘教版美術《水墨詩心》通過水墨表現詩意,提高對美的鑒賞能力,有著內容上的高度一致。我們讓這兩個節課完美相遇,將語文與美術進行跨學科創新融合,從而誕生詩畫融合課例《靈動的色彩》一課。
這節課老師帶領孩子感受詩詞之美、繪畫之美,通過直面詩與畫的相互交融,讓“多元化”藝術內容和諧共生,讓內斂靜好的東方審美浸潤孩子們的心靈。課堂上不僅豐富學習內容,讓學習成為一種享受美的過程,還讓詩變得靈動,讓畫有了詩味。
二、融合智趣,讓課堂有滋有味
語文是智趣雙修的學科。自古詩畫同源,詩與畫的結合就是智與美的高度統一。“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這節課我們緊扣“荷花”這一重要元素。讓詩畫交融,詩畫相映成趣。
課堂上教師先通過學習詩人晴好天氣下西湖中蓮荷的壯美,學習詩句的韻味十足與意境廣闊帶給人以無盡的喜悅與想象。再設計了這樣的一個學習活動:孩子們,這樣的畫面,這樣的色彩,如果把它畫下來,你會突出什么呢?你會怎么畫荷葉,怎么畫荷花?讓學生交流討論,達成這樣的思考與認知:我們可以通過色彩來表現畫面;可以從整體上進行構圖;可以通過深淺變化突出主體;還可以通過留白表現意境。最后老師還讓孩子們欣賞名家張大千與本土畫家何農荷花圖。通過比較異同了解:同樣是描繪荷花,色彩可以不一樣,構圖取景可以不同,表現形式可以不同(工筆畫,寫意畫)情感也可以不相同,這也是我們中國畫意蘊之美。
三、融合學法,讓課堂有悟有得
“核心素養”一直是教育研究、實踐領域的熱點問題。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語文課堂就是學生通過言語活動,創造性使用語言,學習語言知識,訓練語言技能,積累文化的過程。我們的語文課堂必須讓核心素養真正落地。許多專家學者提出了語文核心素養的四大關鍵內容,其中語言的構建與運用是指語文學科的學科性質,讓課堂最具語文味的。
語文課上語言的構建與運用的雙向互動的,是學生不斷地修正、完善語言,構建語言的過程。這節課老師設計這些問題:從詩題當中讀懂了什么?古詩應該怎么讀?你讀出了怎樣的畫面?你的畫面中有什么?你可能還聽到了什么?哪句詩深深打動了你?通過這一系列的語言訓練,多方向的語言表達,在學生已有的新舊知識之間碰撞,用創造性的語言描繪詩人筆下豐富多彩的荷塘,描繪詩中色彩的美,把學生推向課堂教學的中心。同時告訴學生讀詩跟賞畫一樣,不僅僅是用眼睛看,有時還可以用耳朵來聽,甚至可以用心去感受,在訓練表達中進行學法遷移。
四、融合文化,讓課堂有花有果
我國文學泰斗劉國正先生認為:“文”和“道”可以兼顧,片面強調工具性和片面強調人文性都不可取。
這節課老師將文道統一進行了很好的融合。首先老師通過課前交流說文化,談西湖,告訴孩子們西湖是一道風景,西湖是一個故事,西湖更是一種文化。接著讓學生欣賞一組畫家筆下西湖水墨畫,感悟到西湖的美是有文化有歷史的。再接著以畫引詩,以詩探究詩的文化。告訴孩子同樣寫綠,不同詩人筆下的綠又是形態各異的:白居易的“春來江水綠如藍”的“綠”綠得清澈透明;賀知章筆下“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是單一、整齊的綠;而韓愈的詩中“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詩中無綠,讀著卻是滿眼綠意。問孩子們同樣是紅,這樣的紅和別處的紅有什么不一樣呢?學生在吟誦帶有“紅”與“綠”的詩句中,體悟了詩豐富的文化內涵。最后通過一段視頻,讓學生走進詩與畫的藝術殿堂,領略詩與畫結合的特有的藝術文化魅力,并引用明代大才子徐渭的詩句“莫把丹青等閑看,無聲詩里頌千秋。”讓課堂煥發文化的流光溢彩。
總之,這節課教師通過詩與畫這兩種藝術文化的融合,讓詩有畫面,有意境,有歷史,有趣味。孩子感受到詩詞之美、繪畫之美,讓靜止的畫面活躍充實,讓詩有了想象的依托。今后我們將繼續以大語文教育觀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聚焦創新與融合,通過跨學科教學,地方資源的整合,媒體技術的融合,促進語文課堂學習方式的變革。
參考文獻:
[1]余婷婷.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政治跨學科教學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4.
[2]趙斐,陳為鐸.新課程下跨學科教學的意義和途徑探討:以生物和地理學科為例[J].學周刊,2013.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