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婷微
【摘 要】《電影音樂賞析》課程作為高校藝術教育發展的一門重要課程,旨在培養學生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筆者作為重慶市一所應用型民辦高校的專職教師,兼任該門公選課的主講教師,現就該課程目標、內容、資源、評價四個方面做個簡要闡述,并反思其中存在的問題,力求在藝術教育這條路上真正做到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深厚的民族情感,激發想象力和創新意識。
【關鍵詞】《電影音樂賞析》;課程;電影音樂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32-0140-02
重慶人文科技學院是重慶市第一所獲得批準轉設的民辦普通本科高校,2013年初,該校被教育部確定為全國應用技術型大學戰略研究試點高校之一,正在積極創建西部領先、全國有重要影響的應用技術型大學。
從2006年教育部出臺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到2014的《教育部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可見國家對藝術教育的重視,學校藝術教育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培養學生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深厚的民族情感,激發想象力和創新意識。公共藝術課程是我國高等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學校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重慶人文科技學院積極貫徹實施該意見,廣泛開設相關藝術類公選課:《西方音樂賞析》《中國音樂賞析》《影視藝術概論》《戲劇鑒賞》《中外美術作品鑒賞》《電影音樂賞析》等課程。雖然課程種類繁多,照顧到不同學生的喜好,但在藝術教育的主旨上有點偏離。藝術成了學生娛樂的手段,大部分學生選擇課程只圖“好玩、有趣”又或者該課程最終容易取得學分等,這與藝術教育的初衷是相違背的。公共藝術教育的開展是為了讓學生提高審美能力,進而創造美,但在實踐過程中,由于教師和學生雙方面的原因導致教育的目標和手段割裂。
筆者作為該校的一名專職教師,同時教授《電影音樂賞析》這門公共課程,現就此課程的現狀做一個分析,力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一、課程目標
《教育部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
(一)在欣賞電影音樂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對音樂欣賞的興趣,提高大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二)通過電影音樂作品的介紹以及對電影文化背景的探討,培養學生的藝術想象力,提高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
(三)通過對世界各地不同類型電影音樂所呈現的多種多樣的音樂風格和音樂表現手法的了解,拓展學生藝術視野,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四)通過對電影音樂的分析解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獨立學習音樂的能力。使學生了解電影音樂的功能和音樂與人、社會及其他藝術的密切關系。培養具有多元文化視野的、有健全人格的、富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人。
該校在參考這個意見的同時,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和學校的育人模式設定了符合該課程的教學目標。該校學生的文化成績比普通公辦院校差,進而在理解力和審美能力方面也有差異。故筆者深思應因材施教,針對性地進行課程設計,在廣泛推廣公共藝術教育的同時充分挖掘學生的審美和創新能力,始終堅持以提高學生的審美和創新能力為主。
二、課程內容
開課前根據學生自身的文化背景和興趣愛好進行調研,該校藝術類公共課程主要針對非藝術類學生,在沒有任何專業基礎的前提下,對于課程內容的設置就一定要理論聯系實際,選擇便于學生理解的大眾化的電影音樂作品。吉魯和羅杰西蒙在《大眾文化:一種快感和意義的教育》中對大眾文化的價值和學生日常經驗進行了肯定,這對于開發大眾文化的課程價值具有啟發意義。第一,大眾文化產品能夠滿足學生的文化需求,它構成了整個人類社會文化的主要資源,為課程內容的文化選擇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和知識來源。第二,大眾文化的應用將拓展課程文化的民主空間。但大眾文化具有一定的商品性,如果在教學中不能正確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將會導致學生的認知出現偏差。因此應把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相結合,讓學生學會反思,如此才能讓學生在發現美、感受美的同時鑒賞美,進而創造美。
基于以上原則,筆者把該門課程內容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一)電影音樂概述
(二)電影音樂的作用
(三)電影音樂與畫面的關系
(四)東西方經典故事片音樂分析
三、課程資源
(一)教材
在數字化背景下,建立多元化的教材體系,開發與建設內涵豐富、外延龐大的立體化藝術類教材就顯得尤為迫切。教材是為教學服務,當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概念被引入之后,教學方式發生了極大的改變,教師和學生對教材產生了新的需求,立體化教材就呼之欲出了。立體化教材以紙質圖書為載體,同時又以課程建設為中心,是綜合性的教學資源整合和交流平臺。它內容廣泛、形式多樣:微課視頻、案例素材、模擬場景、動畫演示、考核評價系統與課程教學網站等都是其包括的內容;表現形式有紙質教材、音像光盤、電子書和網絡出版物等。該課程屬于一門綜合性的藝術鑒賞課程,結合電影和音樂兩方面的知識,知識面較廣,只有綜合運用以上幾種教學資源才能將教學效果發揮出來。
(二)師資
《教育部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中第六條指出:加強區域內藝術教育統籌力度,多渠道解決藝術師資短缺問題。該校因地理位置和待遇問題,導致師資相對稀缺,專職教師在教授大量專業課程的同時還兼具公共選修課程任務。教師既是課程設計者,又是實施者,但該校師資匱乏,僅由一個教師完成該門課程任務還是較為困難的。筆者認為從教學效果和課程長遠發展來看,可以讓校內具有藝術特長的教師和管理人員經專業培訓后擔任兼職藝術教師,同時鼓勵聘用社會文化藝術團體專業人士、民間藝人擔任學校兼職藝術教師。
四、課程評價
《課程論》的作者認為課程評價是對課程能否實施、實施效果的好壞、教育價值能否得到體現等進行的研判,從而為課程的改革與建設提供參考。課程評價具有診斷、改革、比較、預估教育需要、確定預期目標能否實現和達到的程度幾大功能。
該課程由于是集體授課,人數較多,主要采用終結性評價,又叫總結性評價,是以學期考試、學年考試作為學生的學習效果評價,以此來判斷課程的價值。平時成績占40%,期末成績占總60%。平時成績主要來自學生的考勤,雖然大部分同學都是興趣使然,但還是有部分同學是沖著學分而來,點完名就早退。期末以論文的形式提交作業,從教學成績來看,并不理想。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抄襲嚴重
(二)內容相似度較高
(三)邏輯混亂
分析原因,首先大部分學生沒有一個明確的寫作思路,平時寫作鍛煉太少,缺乏嚴謹的論文結構;其次每部電影的平均時長都在2小時左右,而每周的課時只有一個半小時,在有限的時間內教師要講解,播放影片,同時還要鍛煉學生寫作的話,很難合理分配時間;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他們成績的好壞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筆者在課下詢問相關同學,他們普遍表示對該課的興趣較高,但都抱著欣賞的態度來學習,沒有想過通過此課程學習專業的電影音樂鑒賞能力,只圖一個輕松、放松,就像去電影院看電影一樣。
筆者認為要切實貫徹藝術教育的核心理念,同時符合該校應用型大學的培養方案,相關管理層應引起重視。同時作為該門課程的主講教師,筆者也深刻地意識到還有很多不足,在教學過程中應加強和學生的互動,發揮學生在《電影音樂賞析》課程教學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參考文獻:
[1]狄其安.電影中的音樂[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8.
[2]劉燕姿.普通高校開展電影音樂賞析課程的探索[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3]丁念金.課程論[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