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軍 劉海燕
[摘? ? ? ? ? ?要]? 基于從事公共基礎課程教學管理工作以來發現的一些情況,結合公共基礎課程的設置、教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職業院校大學生對公共基礎課程的學習態度、學習效果,體現院校對公共基礎課程改革辦法的探索意義:如何更好開設公共基礎課程,發揮公共基礎課程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積極作用,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
[關? ? 鍵? ?詞]? 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程;改革探索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9-0244-02
一、我國職業教育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機遇期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在各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作為我國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重要載體,高等職業院校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1世紀以來,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培養工作做出了十分巨大的貢獻。隨著我國社會發展進入新的歷史時期,職業教育再次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一)努力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是習近平同志對職業教育的精辟論述和精準定位
2014年6月,全國職業教育大會在北京舉行。習近平強調職業教育承載著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實人才保障的重任,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大青年打開通往成功成才大門的重要途徑,肩負著培養多元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作為高等職業院校,一定要搞清楚為什么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邏輯關系,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努力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
(二)一系列政策從制度層面更加深入地貫徹和落實國家關于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決策
2019年以來,國務院《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提出,將建立“職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的考試招生辦法,提高生源質量,為學生接受高等職業教育提供多種入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提到教育發展,并為2019年的教育改革與發展畫出了重點。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既有利于緩解當前就業壓力,也是解決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戰略之舉。改革完善高職院校考試招生辦法,鼓勵更多應屆高中畢業生和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等報考,今年大規模擴招100萬人。
《四川省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方案》提出要全面完善創新人才培養機制,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分類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加快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為高等職業院校進行課程改革給出了政策依據。
截止到2018年,全省共有普通高等學校119所,其中高等職業院校59所。如何在數量如此眾多的高職院校中開創特色辦學,得到更好的發展,是四川希望汽車職業學院必須面臨和思考的問題。
二、高等職業教育面臨的挑戰
《中國制造2025》提出,堅持“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的基本方針,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整體推進、重點突破,自主發展、開放合作”的基本原則,通過“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因此,我國產業升級勢在必行,培養適應新形勢、新常態下的高素質技能技術型人才,使他們成長為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高等職業教育重任在肩。
(一)中美全球競爭格局下,職業教育成為經濟競爭的新點
受2008年金融危機的深刻影響,德國、法國、日本等一些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在過去的十年里經濟增長緩慢,在與中國為主要代表的新興國家的競爭中,逐漸顯露出頹勢,以至于外界普遍認為,當今世界逐漸成為中美兩國競爭的舞臺。美國特朗普政府為了遏制我國的發展,于2017年明目張膽挑起了中美貿易爭端,尤其是今年以來,以打壓華為為代表,標志著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已經徹底撕下偽裝,赤膊上陣。
(二)以5G為鑰匙的科技革命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
世界經過三次科技革命以來,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深刻地改變了世界的格局。第一次科技革命將英國推上了“日不落”帝國的世界霸主地位,第二次科技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則成就了美國。中國錯過了第一次和第二次科技革命,利用改革開放這40多年的時間不停追趕,而以5G技術為象征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則決定了誰將是下一個站在世界最高點的國家。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之所以不顧形象地打壓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科技企業,正是因為我們在5G領域有了領先的優勢。
第四次科技革命必將深刻改變世界。我們國家抓住了互聯網發展的黃金機遇期,為順利進入下一個階段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高等教育不能閉門造車,而要通過對人才的培養來引領趨勢。
三、四川希望汽車職業學院扮演的角色和采取的策略
(一)建校時間較短,辦學經驗不足是學院的最大實際
四川希望汽車職業學院成立于2013年,迄今不過7年辦學歷史。僅就公共基礎課程來講,過去的7年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時,雖盡最大努力進行市場調研,努力做到課程設置的科學優化和對專業的匹配服務,但仍存在一定的問題。
1.因循較多,照搬較多。其他院校上什么課,我們也上什么課,其他院校怎么上課,我們也怎么上課,其他學校怎么考核,我們也怎么考核。
2.師資薄弱,留不住人。師資從來是新建民辦院校的痛點。一方面好一些的教師要么還在體制內不愿來,要么已經退休,無欲無求,精力有限。另一方面民辦院校薪資福利待遇也沒有明顯競爭優勢。年輕一些的教師成長起來以后留不住,一些人或考取了編制,一些人或考上了研究生、博士生。年年有新人,歲歲有離別是正常現象。
3.因人設課,將就用人。有些課開設之后效率低,但上這課的教師還在,下一年級開不開?礙于情面,只得繼續開;有些人上課不受學生歡迎,但他就是不走,下一年級用不用,礙于無人,只得繼續用。
4.經費受限,科研無人。公辦教育花國家錢,民辦教育花老板錢,教研、科研工作是花了錢不一定能夠立竿見影的項目。難花錢,花錢難是普遍存在的現象。
5.事業歸你,職業歸我。許多青年教師從事民辦教育工作僅僅是為了過渡,抱有得過且過心態的人不在少數,不想主動做事,不愿承擔責任,在他們看來事業永遠是老板的,自己僅僅是一個打工者,完全沒有把自己放在人民教師這個特殊高度。
以上這些方面,在民辦院校不是孤立存在的,許多的民辦院校普遍存在這樣的難題。
(二)體制靈活、勇于創新、敢于突破是學院的最大優勢
21世紀以來,民辦高等職業教育可謂是芝麻開花節節高。與公辦教育相比較,民辦教育有著自身的優勢。
1.競爭意識與質量意識。公辦院校與民辦院校最明顯的不同是經費來源,民辦院校是自籌經費,生源是民辦院校的生命線。只有在與其他民辦院校的競爭中勝出,才能繼續存活下去,只有從提升辦學質量這一根本來參與競爭,樹立自己的品牌優勢。
2.風險現實與辦學質量。伴隨著國家對高等職業教育的改革,一大批公辦院校面臨轉型成為職業院校,上世紀的人口紅利即將褪去,生源減少會加劇高校之間的競爭。一些民辦院校已經未雨綢繆,堅定走品牌之路,避免將來可能面臨無生源的生存環境。
3.體制靈活與特色個性。市場需要什么人才,民辦院校就培養什么人才,貼近市場,服務行業是民辦院校生存的關鍵。與公辦院校相比較,民辦院校更能適者生存,才能保證潮退之后裸泳的不是自己。
4.民眾關注與長效治理。民眾始終保持著對民辦院校的高度關注和苛刻要求。民辦院校的一舉一動都在民眾的監督之中,做得好與不好,家長和學生都會投票并傳播。
5.政策保障與長遠發展。國家支持民辦教育的發展,縱觀國內外,把職業教育交給市場是普遍現象,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制下,政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對于民間而言,職業教育大有可為。
(三)四川希望汽車職業學院公共基礎課程改革遵循的“六個”基本法
1.基本原則:以貫徹國家政策法規為導向,課程設置體現嚴肅性
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四川希望汽車職業學院認真研讀政策和法規,牢牢把握公共基礎課程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通過課程的優化設置,將課程育人、課程思政的理念貫徹其中。
在最新的人才培養方案中,我們嚴格按照公共基礎課程課時及學分不低于總學時、總學分1/4的要求,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信息技術》《體育與健康》《國防教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納入公共必修課程。創新公共必選課程設置,把德育(《職業素養》)、美育(《經典誦讀》)、體育(《體育與健康2》)、勞育(《社會實踐》)開設在晨間、晚間、假期間,并且公共必修課程和公共必選課程能夠相互印證,有機統一。另外,我們開設了不低于8門的公共選修課程,針對不同的系部分別任選3門進行開設。
2.基本方向:以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為原則,課程設置體現前瞻性
學生今后職業生涯需要什么能力,我們就開設什么課程,這是我們設置公共基礎課程的原則。當前社會發展一日千里,知識的更新換代日新月異。學校教育要真正嘗試和落實教給學生學習的能力。以《體育與健康2》為例,我們通過大學階段不間斷的早操引導大學生繼續保持鍛煉而不是窩在被窩等待上課,可以很大程度上確保學生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去面對未來。
3.基本實際:以學生當前具體學情為起點,課程設置體現操作性
課程設置與課程教學離不開學情。學生基礎薄弱,行為習慣差,學習興趣不濃,家庭教育參差不齊是我們面臨的最大學情。要優化課程設置,簡化學習內容,強化學習要點,引導和促使學生學得懂,愿意學,好好學。
4.基本效率:以學生學習夠用實用為抓手,課程設置體現靈活性
職業教育最大的特點是實踐性。在最新的人才培養方案中,以思政類課程為例,我們首次提高了實踐學時比例,在總學時、學分不變的前提下,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實踐學時比例與理論學習比例提高到1 ∶ 2,將《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實踐學時比例與理論學習比例提高到1 ∶ 1,給定學習任務,讓學生利用暑期社會實踐去了解和認識書本當中的知識內容,化虛為實,化繁為簡,真正讓學生去感受這個國家和社會,而不是將更多的時間空耗在理論課堂之中。
5.基本辦法:以教師全員深度參與為推手,課程設置體現集體性
任何課程的教學,最終都要依靠一線的教師來完成。任何時候,一線的工作質量決定了最終的工作成果。我們從事公共基礎課程教學的老師在系部的組織下,利用各種時間和機會,一次次展開討論,反復印證課程改革的可操作性,最終形成了統一的意見。
6.基本細節:以學生主動積極參與為落點,課程設置體現平等性
教學相長,是教育歷來所追求的最好境界。課程改革的成效如何,還需要在實際工作中進行檢驗。我們通過與學生進行座談,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和真切意愿,通過讓學生主動參與進來,共同理解和推動這項工作。
職業教育任重道遠,公共基礎課程改革道阻且長。鑒于這一工作的繁重性和復雜性,萬里長征路上,我們現在所做的僅僅是邁開了第一步,未來情況如何,仍有待進一步的驗證和修正。
參考文獻:
[1]李士梅,程宇.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面臨的挑戰與因應策略[J].高教探索,2017(4).
[2]高金嶺.民辦教育的優勢及發展前景[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14.
[3]李群.民辦學校優勢何在[N].中國教師報,2012-3-21(13).
◎編輯 司 楠